一個北京中產家庭決定下鄉養娃

2023-08-18     外灘教育

原標題:一個北京中產家庭決定下鄉養娃

看點 我們心中最理想的育娃熱土是哪?城市還是鄉村?國內還是海外?下文這位北京中產媽媽,卻做出了讓周圍朋友都意外的決定:放棄北京的學區房,一心帶著孩子去北京的鄉下租房生活。她到底是怎麼想的呢?這幾年「鄉下」生活,她又收穫了什麼呢?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 (ID: tongshuchubanmama)

文丨童書媽媽 編丨Lulu

我們之前也採訪過不少離開北上廣,搬去海南、大理上學的家庭,今天的這個家庭,雖然沒有離開北京,他們的選擇也足夠讓我們好奇。

為了孩子上好學校,大家都擠著去買市區的學區房。北京媽媽暖暖家為了給孩子一個她認為的野蠻生長的環境,寧願放棄花園洋房,和家門口的小學、初中、高中,從南五環橫跨北京城,搬到了北六環外的村裡,讓兩個孩子上建在村裡的學校。

住在村裡,生活能適應嗎?村裡的學校能學到啥?暖暖為何敢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家裡有礦,還是躺平了?

以下為北京80後媽媽暖暖的分享。

哥哥在幼兒園只管吃好睡好玩好

肉眼可見地從體弱多病變得皮實

我和先生都是北京人,結婚後生活在北京亦莊。他在公關公司做高管,我生孩子以前在一個賽事公司。生完倆娃,當上了全職媽媽。後來孩子大一些了就開始自己做網店。

我家哥哥從小身體特別弱,老生病,兩三個月就要發燒得一次肺炎。

我看關於人智學的教育書籍,在人智學的教育體系里,0-7歲是發展身體的階段,而不是發展大腦,所以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是最重要的。

幼兒園我們上的華德福。剛開始,老人特別反對,就覺得你找的是什麼幼兒園,沒有攝像頭,也沒有外教,孩子什麼都不學,天天玩得髒兮兮的回來。

幼兒園裡沒有任何課程,自由玩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不是老師帶領著玩,而是孩子們自己玩,老師在旁邊勞作或是做手工順便觀察孩子。吃得也是有機食材,每天早早就睡覺,身體得到了充分的滋養和發展。

哥哥的身體就變化特別大,很少生病,慢慢從一個特別瘦弱的經常生病的孩子,就變得非常健康皮實,能走很遠的路。

以前總擔心孩子生病的老人看到孩子的變化,特別高興。有時候還會在親戚的孩子之間比較,就發現,哥哥真的好久不生病了。

還有,我很少帶他去商場裡的遊樂場玩。我看書上說,孩子是很敏感的體質,應該多去人少的大自然里,商場裡人多信息很雜亂,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很好的環境。

後來該上一年級了,我自然就開始找華德福的小學,沒想讓哥哥去上家門口公立的學校。就找到了現在的這所華德福學校,從我家過去是橫跨北京南北80公里。

當時,我們剛在亦莊買了一幢帶院子的房子,家門口就是不錯的小學、初中、高中,老人一聽說我要讓孩子去昌平的村裡上小學,都不幹,說我,還要折騰什麼。

我就講了哥哥的變化,老人同意了,但我們還面臨著一堆現實的問題。

那意味著要搬家,先生的工作怎麼辦?房子怎麼找?村裡的生活能適應嗎?

搬到北六環外的村裡,

一下租了十年房子,

卻過上了想不到的生活

我們決定搬家。

開始去村裡找房子,我的主要需求就是要有陽光,有院子

一片狼藉的農村平房

後來找到了一個已經很久沒人住過的農民房,一片狼藉,沒用的舊家具堆了一屋,牆上還有油煙燻過的痕跡,院子裡也是坑坑窪窪的,還長著野草。

但看到它的第一眼,滿是陽光的院子和房間,沒被水泥地覆蓋的院子,讓我看到了改造的空間。

說租就租!室內加上院子,一共250平左右,租金一年不到三萬塊錢,我一口氣簽了十年。

裝修後的小院

整個房子都是我自己來做設計,沒有經驗就查帖子做功課。就找了一個建築工隊,還是學校的一個家長,一起折騰了三四個月,破平房搖身一變,有了明亮通透的大廚房和大客廳,灑滿陽光種滿植物的陽光房,還有一個成為兒童遊樂場的大院子。

白牆暖燈黑色的玻璃框架,屋後有野山,不遠處有水庫,經常看到藍得不可思議的天空。接近大自然的感覺太好了。

加上各種硬裝和軟裝,陸陸續續一共差不多花了40萬左右。其實改造思路倒是挺簡單的,大白牆、原木家具、玻璃門窗,綠植、畫框和陽光、布藝就是最美的裝飾品,就是要簡單、自然,給孩子留下足夠玩耍的空間,給我自己留下寫字、看書、曬太陽的地方。

我和先生都認為,跟知識相比,對孩子來說,他生活的環境、日常生活接觸到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

01

大客廳

最開始還把客廳分成了幾個區域,後來發現打通了更舒服。

去年五月份又重新裝修,擴大了客廳的面積,足足多出將近50平米的空間,放上一張長2米的大木桌,留出更多讀書、寫字、喝茶的地方。每天最享受的時光就是太陽曬著後背,看書,喝茶,帶孩子學習。

孩子們還能在客廳里跳繩、玩滑板

02

大塊陽光

我不捨得浪費這裡毫無遮攔的陽光,專門做了一個陽光房,用玻璃屋頂和整面的玻璃窗讓陽光能夠盡情灑進來,屋頂上用竹子做遮擋,既有自然氣息,又不至於讓太陽直曬得人受不了。

03

大開放式廚房

我最滿意的是這個開放式廚房,面積夠大,有大大的中島可以跟孩子一起做飯、點心。還有一張長2米的大餐桌,村裡的同學和朋友經常來串門,孩子們一起在大桌子上吃吃喝喝。

04

小院子

院子裡裝上了孩子們喜歡的木頭滑梯和簡易鞦韆,還有個沙坑能讓他們盡情打滾。甚至還挖了一個簡易游泳池。

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要玩,而且玩得越嗨越好,衣服褲子髒了都可以洗,可童年如果規規矩矩的,以後想補都補回來了。隔壁鄰居家的孩子還有學校里的小夥伴,都喜歡來我家玩。

還有菜地,想吃什麼都可以種,前兩年種的太多,送完了鄰居還吃不完。

我做網店還好,工作地點不受影響,爸爸受影響比較大,每天上班要往返一百公里,通勤兩個小時。我也特別感謝爸爸為了支持我們的生活方式做出的付出,疫情期間,他也轉換成了自由職業者,一家人有了更多相處的時光。

亦莊的房子當時就租出去了。後來因為疫情,也不想每個月還高額的房貸了,去年就賣了。現在租房的人越來越多,我覺得生活質量本身比有沒有房產更重要,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

生活看起來挺美好的,孩子上學能適應嗎?

孩子每天嗨玩

經常領回七八個小朋友來吃飯

太考驗我的廚藝了

孩子們的學校走路15分鐘就到了,我經常陪他們一起去上學,春夏秋冬景色都不同。還會一起騎車去上學。

哥哥現在五年級,妹妹三年級。我覺得兩個孩子現在的樣子是我希望他們作為一個孩子應該有的那種樣子。

孩子們玩的時間特別多,哥哥很會玩。他每天在學校踢球,玩飛盤,跑步,課間時間居然有40分鐘,每天玩得都很嗨,晚上八點就上床睡覺,睡得早起得也早,7點起床去上學。

去年疫情期間,他每天下午都跟同學去村裡大樹林裡,在大土坡上蓋房子弄建築,每天回來從頭到腳全是沙子和土。

妹妹有時候會占據我寫字的地方;右邊的小貓是妹妹畫的

妹妹則非常能沉得住氣,自己畫畫做手工能玩兩三個小時,一邊玩一邊畫一邊唱歌一邊講故事,我覺得他們是有心流體驗的。

會玩其實很重要,現在很多孩子的時間都被各種課外班和數理化堆滿了,不知道怎麼玩。

這裡的孩子有自己的社交。村裡的孩子都是同學,孩子們也不用看管,到處都是伴,特別省心。經常會有小夥伴約著出去玩,來叫一聲,騎車就走了。到點了自己就回來。我感覺又回到了我小時候住在大院裡,街坊鄰居都是同學的時光。

有時候哥哥在別人家吃飯,就會打電話告訴我。他經常帶著一幫七八個孩子回來,說,媽媽,今天我的朋友在我家吃飯。

不用家長陪著娃去社交,家長和孩子都自在。妹妹也經常去同學家住兩三天才回來,也不用擔心。

並且他們之間的感情很深,是長期擁有共同的生活經歷建立起來的那種。之前有一些出國留學的孩子,他們到了國外會互相看望,像家人一樣。

奇葩!

學校沒有課本

課程更是想不到

玩得好,孩子們學習起來也不含糊。

一到八年級是小學,九年級到十二年級是高中,課程體系跟傳統的教育非常不一樣。沒有課本,沒有數學書、語文書,課程是按板塊來劃分的。

沒有課本的學校,的確奇葩,但是他們的課程內容,更讓人想不到。

比如不學漢語拼音,漢字是通過甲骨文的形象畫來學的。地理課是怎麼上的呢?1-3年級是徒步課,去野外徒步,哥哥的班級之前有一次老師帶著孩子們走了28公里。

四年級就變成了地理課,用徒步的方式學習地理,用雙腳丈量土地,先在北京市裡走中軸線,五年級會走長江、黃河的路線,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地理是什麼。

比如哥哥這學期的主課是古代文明,古代文明的印度板塊課程上成了一次「嘉年華」。

古代印度文明課程的展示

老師會先講古代的印度是什麼樣的,家長們花了一星期時間從社區里借來所有印度元素的東西布置在教室里,還有兩個學習印度舞的孩子表演了舞蹈,甚至有家長帶領大家冥想,大家還一起做印度美食品嘗,從各個維度了解印度文化。

孩子們做的食物都超好吃

六年級的商業數學板塊市集,是在上完課之後,孩子們自己做美食到學校售賣,掙來的錢會用來作為遊學的費用。老師說,商業數學板塊對應的是分享,有了財富再回來分享,惠眾。五年級的兒子很期待這門課。

不同年級的手工課

年近四十,才會生活

賣掉奢侈品,

每天寫字喝茶看書

我是搬到這裡後,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是什麼。我常說自己,年近四十,才會生活。不過,也不算晚吧。

我之前手繪了一幅社區的圖,還挺火的,好多飯館、中醫館門口都貼著。

我有時候回想,覺得真的挺不可思議的。

以前恨不得手裡有點錢就辭職跑出去旅行,現在就喜歡宅在家裡,練瑜伽、學書法和插花,最近一年給自己定了個看書的小目標,每個月看五本,已經堅持看了幾十本了,每天充滿了生命力。

以前的娛樂項目是逛街喝咖啡,現在更喜歡帶著孩子去屋後爬野山,或者去水庫附近走一走,每天寫書法、看書,感覺整個人都更安定了。

有一天妹妹突然跟我說,「媽媽,你每天看書寫書法,我也想像你一樣堅持一件事很久。」當時有點莫名的感動和自豪,我也成孩子的榜樣了。

以前完全不會做飯、做家務,現在每天變著花樣做飯,打掃房間,記錄生活的日常。

我自己做網店好的時候每年收入還是很不錯的,買了好多奢侈品,後來我把那些包都賣了。不是因為沒錢了,而是因為我真的不需要了。

生活精簡而有質感,有生命狀態、有愛好、有工作、有社交,能對社會做貢獻,對此時快到40歲的我更重要

很多朋友跟我說,「你真的太勇敢了,我可不敢做出這樣的選擇」,其實我們也是普通的北京家庭,不是只有藝術家才能去村裡生活,我也要賺錢養家,家裡沒礦,只是選擇了一種讓自己更舒服的生活方式。

也有人問我,將來孩子怎麼辦?這裡可以一直上到高中,大部分孩子都出國留學了。當然,也可以選擇參加高考。

高中畢業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成人了,我們會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如果要參加高考,就自己努力考試,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出國,那也要接受,他該經歷的就要去經歷。

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他提供一個生命的土壤。我只不過不想他們成為看電視長大的孩子,期待他們成為自己,活出自己,有自己想要去實現的夢想。

人到中年,我才覺得活出了自己的樣子,精神自由,身心舒適。我希望孩子們能更早一點實現。

我經常想,不是我給孩子們選了這個學校,來到村裡開始了新的生活,而是孩子們引領著我來到這裡,讓我看到生命的另一面。

我從小住在大院裡,喜歡那種接地氣的生活。後來做過鄉村教育的志願者,那時候背著包一個一個村子走,就覺得特別開心,可以在大自然里真實地感受到力量。

不去擠商場、遊樂場、課外班,最美的教育在大自然里,最好的養育在你生活的環境里。我心裡的教育是面向生命的教育,不是關於知識的教育。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6ae71b8b4731f2b83fc3c7331cf1f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