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傳說

2019-10-17     揭西即沖擂茶粉

 

關於冬至,有很多民間傳說故事。其中一個故事在福建、台灣等地民間流傳。

故事講冬至節時門扉上的糯米圓:很久很久以前,兩個窮苦人討飯來到閩南小鎮,女兒要留在這裡做奴婢。

離別之際,父女倆討來糯米圓,父親對女兒說:「今日離別,就像糯米圓分成兩半,咱們就每人屍半把它吃下吧。待日後團圓時,再吃圓子。」

父親走了,這夭正是冬至。女兒盼望等著父親,又到冬至,她對家主說:

「大家都吃圓子,門神也該敬敬。」

說著,就搓了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粘在大門上。她想,父親不會忘記離別時的相約,若是看到門上的圓子,會來接她的。

花開花落,女兒每到冬至都要在大門上粘兩枚糯米圓。周圍的人們說,糯米圓象徵著團圓和吉利,也學著裝點自家的門。由近及遠,傳為閩南、潮汕和台灣的冬至風俗。

而在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這也有一個故事。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乞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在河南南陽,流傳著醫聖張仲景與冬至的傳說,在這裡,吃「捏凍耳朵」是冬至吃餃子的俗稱。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時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

以後人下門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關於冬至的來歷,還有一個與漢高祖劉邦有關的傳說。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民間傳說,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哈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很多地方還有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的習俗,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而在江南水鄉,有冬至惡人變疫鬼的傳說。江南水鄉民間傳說,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

後來人們發現,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至今,江南一些地方還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6OM2G0BMH2_cNUgxK9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