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俗稱對對子,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歷史上流傳著不少經典妙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對聯中有一類獨特的隱字聯,所謂隱字也就是隱藏關鍵字,讓讀者能夠主動聯想,從而產生額外的趣味。
我是真游泳的貓,一個對聯達人。喜歡對聯的朋友一定要關注我哦。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5副妙用隱字的極品對聯,構思精妙,別出心裁,值得收藏!喜歡對聯的朋友,別錯過哦。
第1副對聯:漫道此之謂;誰知惡在其。
對聯在明清時期真正繁榮,因為八股取士的影響,四書五經入聯成為新風尚,對聯文化進一步得以發展。
此聯乃是諷刺清代嘉慶年間某個貪婪的知縣,採用的正是四書五經集句的方法。
假如不熟悉四書五經,光看對聯的文字,我們不但會一頭霧水,不知道對聯表達什麼,而且也會覺得這個對聯很差勁,沒有什麼美感,沒有什麼韻味。
而對於熟悉四書五經的清代士子來說,此聯構思精妙,會心一笑之餘又忍不住為百姓送上一聲嘆息。
上聯典出《禮記·大學》:「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這句話的意思是,老百姓喜歡的,官員也跟著喜歡。老百姓厭惡的,官員也跟著厭惡。這才稱得上百姓的父母官啊。
上聯隱去「父母」兩字,顯然是諷刺身為父母官的知縣貪贓枉法,魚肉百姓,根本不符合父母兩字。
下聯典出《孟子·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惡是疑問副詞,哪裡、怎麼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舉措,卻不免於率領野獸來吃人,那又怎麼能夠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下聯與上聯一樣,都隱去了父母兩字,顯然是對這位貪婪知縣的無情諷刺。而結合《禮記》、《孟子》的原文,更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對父母官的失望,對這位縣太爺的憤怒了。
另外,此聯還有一樁妙處,即「惡」字的一語雙關。
剝離《孟子》原文,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惡是惡行、作惡的意思,「誰知惡在其」又可以理解為「衙門是懲處罪惡的地方,誰知作惡的人反而 在縣衙大門裡」,這是老百姓也能看得懂的,對聯的諷刺效果又上一層樓了。
第2副對聯:醉翁之意不在;君子之交淡如。
某君生日,朋友無錢送禮,於是送了一壇清水,還寫了這副賀聯送上。
本來宴會送清水的操作讓人鄙視,但是加上這副對聯,瞬間就不一樣了。這人不但沒有被嘲笑,反而贏得滿堂喝彩。
此聯之妙,即在於隱字。
上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少了一個酒字。下聯用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少了一個水字。
之所以隱字,是因為本身帶水不好看,所以隱了。隱藏了字,代表了一種「難言之隱」的味道,表明不帶禮物是事出有因,迫於無奈。
因為這一隱,功夫就出來了,味道也出來了。
上聯說,之所以參加宴會,不是為了混酒喝,不是為了吃大餐,而是為了與朋友的交情。
下聯說,之所以送清水,是因為希望兩人的友情像清水一樣,不摻雜利益的關係,不摻雜紅塵俗氣。
此聯通過隱字,指出好朋友之相交,不在於禮物貴賤,而在於相互欣賞的「君子之情」。
第3副對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禮義廉。
此聯出自蒲松齡《聊齋志異》,上聯隱藏了一個「八」,下聯隱藏了一個「恥」,合起來就是「王八(忘八)無恥」。
如此趣聯,諷刺於無形,嘲諷於深刻,足見構思之精妙。
第4副對聯:咬定一兩句,終身得力;栽成六七竿,四壁皆清。
據說此聯乃是大才子鄭板橋所寫。
上聯隱藏了一個「書」,即「咬定一兩句書」。下聯隱藏了一個「竹」,即「栽成六七竿」。
句中不見書與竹,但是讀者自能感悟,自能想像。
正因為這一層轉折,這個對聯的味道就出來了,而鄭板橋喜歡竹子喜歡讀書的形象也出來了。
鄭板橋還有類似的一副對聯:「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子孫。」
對比一下,顯然隱字的運用更有味道啊。
第5副對聯:與爾同銷萬古;問君能有幾多。
這是一副集句隱字聯,上聯用李白「與爾同銷萬古愁」名句,隱藏一個「愁」。下聯用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名句,同樣隱藏一個「愁」。
明明是滿腔愁緒,但對聯的字面上沒有愁字,仔細體會卻又能夠感受到愁滿腹,可見此聯構思之妙。
最後分享網友「孟德明」的對聯:「玉米半生茬,早熟千粒子;山藥一蔓串,就上幾枝花。」
大家有沒有自己創作對聯呢?歡迎留言分享哦。
失業在家,寫文餬口,喜歡我文章的朋友,請讚賞、收藏和轉發!1塊錢是情,2塊錢是愛,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