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句古老的孝道言論嗎?那句:「父母之恩,大於天」如同一條不可逾越的銀河,約束著全中華兒女的孝行。
千百年來,「孝」更是成了所有人不可逾越的社會道德禮法,也成了中華五千年的傳統美德。
古時的子女,心中都有了這樣一個思想標準:「百善孝為先,任何事,再大都打不過父母,再重都重不過生養之恩。」
同時,子女的妥協和尊重,也慢慢的讓父母們有了「我說的話,孩子就該聽從,孩子就該孝敬」的想法。更有些父母,養成了獨斷專行的行為。
雖然演變至今,孝道早已不那麼死板了,但仍有一些老一輩的父母,改不了專斷的思想。
若是再遇上有些偏心,偏愛的,那麼這種專斷的思想,就更會產生難以控制的不良後果。輕則兄弟鬩牆,重則家破人散。
今天,我要說的,就是這麼一個父母偏愛專斷的故事。因為父母的偏愛,原本和睦的老沈家變得貌合神離。一大家人,再也沒有了以前的歡聲笑語。
這一切,其實就是老沈兩口子偏心和獨斷專行,造成的結果。
老沈家本是個很讓人羨慕的大家庭,難得的三世同堂,家庭和睦。
老沈夫婦一生有兩兒一女,女兒早早嫁了好人家,在外地一年到頭也回來不到一兩次。
女兒嫁人以後,兩口子一直帶著兩個兒子住。後來,兩個兒子相繼結婚,沒兩年就各生了一個大胖小子。
本來按著這樣的趨勢,那老兩口定是安享天倫之樂的命。可因為分家不公,卻讓本該開心的一家人變得支離破碎起來。
老沈家住的這一片要拆了,房子拆了以後再想像現在這樣,住一個大院裡幾乎就不可能的。
到時候都是樓房,住一起又擠也不方便,不合適。所以,他們家就面臨著分家的局面。
本來二老要是公平,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可關鍵在於他們不公平,老兩口的小兒子,是沈老太婆拼著難產差點喪命生下的,所以打小就格外疼他。
如今,小兒子事業不穩定,剛有了孩子,媳婦也比較強勢,老兩口都不放心。
所以,私下裡商量了,決定把拆房子的錢都留給小兒子,同時,他們又怕自己跟小兒過加重他的負擔,也就忍痛決定跟大兒子過了。
所以,老兩口直接找到大兒子,說:「我不去你弟弟家,你弟弟太辛苦了,你養我。」還說:「你弟不像你這麼有本事,所以家裡的存款給他,我們兩口就在你這,為你做牛馬。」
老大聽了後,說「遵命。」
老兩口悄悄的鬆了一口氣,沒想到老大的下一句話,卻讓他們傻了眼:「老家房子的拆遷款都給我,我就養。」
爭吵頓時而生。
兩口子聽了老大的話,很生氣,說「你是我兒子,我讓你養你就得養。錢是我們的,我們愛給誰就給誰。你要是不養,就是不孝!」
大兒子聽了也是很生氣,他從來沒想到,他的父母竟然偏心成這樣。
可現在分家了,父母居然一點都不為他考慮,把所有東西都給了小弟。是,他是比小弟有本事,即使沒有錢款,但自己有一膀子力氣,也照樣養的起父母,可那前提是他自願。
然而,現在父母,卻不管不顧的一心只為小弟,就這樣生硬的不講情分的要求,他必須做,他就接受不了了,所以有了那麼一句賭氣加嘲諷的回答。
老沈兩口子目的達成了,家卻散了。
最後的最後,大兒子還是沒能爭過父母。他的父母可以不愛他,他卻做不到不敬父母。所以,他還是答應了二老的要求,但卻僅限於物質上的養了。
和小弟一家也因為這次事件疏遠了。老兩口也因此傷了兒子的心,再也享受不到那本來的天倫之樂了。
時光說:
可見,很多家庭悲劇都是源於父母的專斷思想所致。為人父母的,應該一碗水端平,都是自己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要偏心。
要知道,父母的偏心,對孩子來說,是一生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會伴隨孩子的一生,揮之不去。
故願,天下父母子女,都能多從對方角度考慮,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少一些專斷和固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