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衰敗的根源:省小錢,壞大事

2023-11-19   筆記俠

原標題:一家公司衰敗的根源:省小錢,壞大事

內容來源:ISPI主席改進諮詢聯合創始人顧立民。

責編 | 若風

第 7854 篇深度好文:2957字 | 10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ISPI主席改進諮詢聯合創始人顧立民。

責編 | 若風

第 7854 篇深度好文:2957字 | 10分鐘閱讀

組織管理

企業如何真正做到降本增效?

如果不系統思考的話,企業很容易陷入一種誤區,以為「隨手關燈」「節約用紙」就是降本增效的全部。

一、理解降本增效,需要系統思考

降本增效只是個結果,它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需要考慮四個字叫「系統思考」,並且找到成本中的「老虎」。

當前的降本增效,大部分停留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上。

比如:隨手關燈、節約用紙,這是大多數企業想到的招數。

面對某個個體,我們可以提出這些行為層面的約束。但面對一個組織,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些具體的細節動作層面,就好比說企業關注到的只是毛細血管級別的東西。如果人體的脊椎都有問題,毛細血管再好有什麼用呢?

同時,企業如果管到這種動作層面,就容易導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企業的整體效益,有時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甚至很多成本都投入進去了,管理者還是看不到、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缺乏一套機制和系統來把控。

既然提出降「本」增「效」,企業應該先反觀一下自身,公司全員上下對於「本」和「效」的理解和定義是否一致?所以,首先我們要統一思想、統一認識。

如何統一思想?

首先,這個成本是水電費的成本嗎?

據我多年的觀察,占據企業成本很多,但卻經常被忽略的,是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摩擦力導致的效率低下,而產生的額外成本!

但是,這個隱性成本卻被很多管理者忽視。從另一個層面而言,影響企業成本最大的因素,是管理者的思維,尤其是企業家的思維。

如果連管理者都缺乏系統思考的話,整個公司就很難系統思考,從而很難設立一整套機制。

對於組織而言,這一整套機制是為了建立所有人共同的行為準則。而共同的行為準則,就必須要合情、合理,合乎邏輯,最好是有數據作支撐。

真正的系統思考,是耗時耗力的,但一旦建成之後,管理者就會非常輕鬆,因為機制會實現自運轉

二、解決問題的三種思路

為什麼要降本增效?因為成本太高、效率太低,這都是症狀。

如何改變?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有三種思維方式:點狀思維、線狀思維和網狀思維,這三種思維方式分別對應三種解決方案:症狀解、模式解、根本解。

點狀思維指的是,基於表面症狀來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

症狀解指的是,僅僅解決了眼前的症狀,但是不可持續。盲人摸象是典型的點狀思考。

線狀思維是因果思考。它會考慮事物前因後果之間的聯繫,但一旦前提條件發生了變化,這樣的方案就不適用了。

所以,刻舟求劍就是典型的線狀思維,忽略了時空的位置變化,這樣的解決方案不能應對變化,被稱為模式解。

網狀思維,指的就是系統思考,從多種要素的整體角度出發分析和解決問題,這些要素包括時間要素、空間要素和因果要素。用系統思考的方式來遵照解決方案,被稱為根本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比如,舉一個燒水的例子。爐子上燒著水,水開了之後產生的熱氣會將鍋蓋頂起來,並發出「突突突」的聲響,想要讓爐子上正在沸騰的開水涼下來,該怎麼做?

第一種方法是加上一些涼水,這種「揚湯止沸」的做法就是症狀解。消除了短期的症狀,但很快又沸騰了。

第二種方法,就是從自來水管接個管子過來,持續加入涼水,這樣能消除沸騰的症狀,並且能保持一段時間,這種做法叫「細水長流」,是模式解。

但要想讓水涼下來,更好的做法就是把火關掉,做到「釜底抽薪」,這就被稱為根本解。

比如,把隨手關燈比作症狀解的話,制定規章制度就是模式解,然後大會小會學習、強調,這都是模式解。

大部分的中國企業最擅長做的是症狀解和模式解。

現在比較受企業歡迎的流程管理,其實也屬於「模式解」。這仍然是單一的、線性思維。比如,為什麼要設立這個流程?它能給企業帶來什麼價值?這個流程能解決什麼問題?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嗎?

在企業管理中,你們幾乎看到的所有動作,都是策略。在不系統思考的企業里,領導人往往會成為「救火隊長」,它不能夠支撐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選對方向,做對事

回到降本增效,什麼是根本解呢?就要找到成本和效率中的「老虎」,而不是「蒼蠅」。這個「老虎」就是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內耗!

真正的降本增效,就是確保組織中每個部門選對方向做對事,每個部門都在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

具體來說,各個部門之間要建立起部門之間的生意模式,即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的體系,通過互為客戶的關係,從而構建起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咬合度。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內耗,才是企業成本中的「老虎」,而不是像「隨手關燈」這些「蒼蠅」。

做事情,我們通常有四個象限:

一,選對方向做對事;

二,選對方向做錯事;

三,選錯方向做對事;

四,選錯方向做錯事。

最差的是,選錯方向做對事,在錯誤的方向上非常努力、乾得很充實、很歡快,殊不知漸行漸遠。方向錯了,再努力也沒有用。

在企業里,如何保障每個部門做正確的事情以及正確地做事?

這裡介紹一種思考方式。

假想企業里所有部門都被「外包」出去?這時候,每個部門就會不自覺地思考:我的產品是什麼?誰會為我的產品買單?產品交付的標準是什麼?如果做得好,我能夠獲得什麼?如果做得不好,我將會承擔什麼責任?

如果想清楚這五個問題,部門之間的內耗和扯皮現象,還會是常態嗎?每個部門的價值貢獻,還會是一個難題嗎?

以市場部為例:市場部有兩個職能「銷售支撐」和「市場管理」,主要前者舉例,市場部這門生意,客戶是銷售部,而銷售部需要市場部在這個職能上交付什麼價值呢?有的人說是市場產品策劃,有的人說是推廣活動設計、品牌廣告宣傳等等。

但對於銷售部而言,這都只是手段而已。銷售部門的目標是想提升銷售額,要獲得銷售額,前提就必須有潛在客戶。

所以,銷售部希望市場部能夠提供給他們的產品是——源源不斷的「潛在客戶數」,所以「潛在客戶數」,就是市場部的產品。

同時,需要對潛在客戶數進行詳細地定義,比如提供有公司+姓名+聯繫方式+需求的潛在客戶信息。

這就能說清楚各部門的價值創造了。

四、用數學公式指導企業

有生意,就一定要算帳。

要知道,數學是宇宙的通用語言。如何在企業日常做管理決策的時候,運用依靠簡單的數學,作為我們的依據?

接著說剛才的例子。如果銷售部的收入=潛在客戶數×成交率×客單價的話,那麼市場部就會對「潛在客戶數」這個數據負責。圍繞交付的產品,市場部就會絞盡腦汁去思考,如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獲得潛在客戶。

我們可以列出公式,比如:潛在客戶數=潛在合作平台數×合作達成率×均平台觸達客戶數。市場部所有的動作,都會圍繞這幾個因素去做,只要這些過程指標達到了,結果就一定能保證。

看完這個公式,就知道什麼是市場最應該做的事情了吧?

企業管理的底層邏輯和本質,其實是「數學式」的思考和設計。

按照有標準答案的數學公式指導企業管理,而不是只憑著感覺和經驗,或者某個管理者個人的經歷、履歷、閱歷、學歷、魅力,或「詐屍式」管理。

而是機制說話、每個人都遵守規則、敬畏規律、建立標準和規範,避免了頭腦發熱的規定、一時思如泉湧的動作和零散不體系更說不清的決策,不就是直達結果、節省了所謂探索和無畏的成本了嗎?不就是降本增效了嗎?

管理者只有做到真正的系統思考,其他諸如所謂「降本增效」「數字化轉型」等一系列看似光鮮的口號,才能真正實現。

否則就只是些一時的美好願望而已,最終折騰的是企業自身和寶貴的員工信心。

分享、點贊、在看,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