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零時十分,毛主席溘然長逝,結束了他輝煌而偉大的一生,毛主席一生戰鬥在革命事業上,從未停歇。在1976年時毛主席的身體已經無法支撐他繼續工作,但毛主席仍然想在人生的最後時刻為新中國再解決一些困難、掃清一些障礙。
這個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而建立起來的新中國究竟會走向何方,這是毛主席生前最為擔心的問題,但毛主席卻再也無法帶領著中國人民向新的革命征程前進了。
毛主席去世的當晚,中央領導人召開緊急會議,究竟是遵從毛主席的遺囑將遺體實行火化,還是將遺體永久保存下來,成為了首要確定的問題。
毛主席生前並不主張保存遺體,而是主張火化,將其葬在韶山落葉歸根,那麼又是誰最終決定讓毛主席的遺體永久保存的呢?今天博覽歷史就來帶大家一起了解1976年毛主席去世,遺體為何從火葬變為永久保存。新來的朋友可以先點個關注,既方便回顧往期文章,又不錯過之後的精彩內容。
生死坦然,落葉歸根
毛主席生前是號召火葬的,同時也是毛主席第一個在文告上簽字逝世後遺體火化。
而早在20世紀60年代,毛主席就坦然面對生死了。毛主席自青年時期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之後,這一信仰就再也沒有動搖過,對於生死,毛主席一向慨然看待。
在1963年羅榮桓逝世後,毛主席到北京醫院向羅榮桓的遺體告別,從那之後毛主席一連幾天睡不好也吃不香,顯得心事重重的樣子。
一天深夜,他睡不著覺與自己的護士長吳旭君談話,這期間毛主席突然聊到了生死的問題。毛主席說「我死的時候你不要在我跟前。」對這一個想法毛主席很堅定,他解釋給吳旭君聽「我母親死前我對她說,我不忍心看她痛苦的樣子,我想讓她給我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我要離開一下。母親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她同意了,所以直到現在,我腦子裡的母親形象都是健康、美好的,像她活著時一樣。現在你明白我為什麼不讓你在我跟前了吧。我要給你一個完美的印象,不讓你看見我的痛苦。」
對於生死的事情,一般人很是忌憚,仿佛是不能提及的禁忌,而毛主席卻不以為然,毛主席打趣地說「人都是要死的,這是個概念。根據概念,然後你作出判斷,毛澤東是人,看來這個判斷是正確的。那麼,根據判斷你再去推理。所以,毛澤東是會死的。」
毛主席的話語令吳旭君聽了心情很沉重,她不願意毛主席說這樣不吉利的話,從感情上來說,吳旭君根本不願意想這些事情,中國太需要毛主席了。
而毛主席說「我死了,可以開個慶祝會。你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最好穿顏色鮮艷的紅衣服或者花衣服,要興高采烈、滿面春風地參加慶祝會,然後你就大大方方地上台去講話。」吳旭君有些茫然,她問「講什麼?」
毛主席邊笑邊說「你就講:同志們,今天我們這個大會是個勝利的大會。毛澤東死了。我們大家來慶祝辯證法的勝利。」
毛主席的性格中有如孩童般天真頑皮的一面,他的想法總會讓人稱奇。停了一會,毛主席認真對吳旭君說「我在世時吃魚比較多,我死後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長江里喂魚。你就對魚說:魚兒呀,毛澤東給你們賠不是來了。他生前吃了你們,現在你們吃他吧,吃肥了你們好去為人民服務。這就叫物質不滅定律。」
這些回憶文字,充分展現了毛主席的生死觀,他的從容、豁達和明智。
而在1956年4月27日的一次會議上,毛主席提議:「所有的人身後都進行火化,不留遺體,並且不建墳墓。」在倡議書上,毛主席首先簽了名字,隨後朱老總、周總理等黨內外同志共136人陸續簽字。
在這份實行火葬的倡議書中寫道「人們由生到死,這是自然規律。人死以後,應當給以妥善安置,並且採取適當的形式進行悼念,寄託哀思,這是人之常情……因此,我們倡議,在少數人中,首先是在國家機關的領導工作人員中,根據自己的意願,在自己死了以後實行火葬……凡是簽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後一定要實行火葬。後死者必須保證先死者實現其火葬的志願。」
毛主席晚年時曾多次提及希望最後能夠回到韶山來,希望能落葉歸根。既然毛主席的意願是火葬、落葉歸根,為什麼毛主席去世後遺體沒有實行火葬,反而是永久保存了下來呢?這個行為明顯是違背毛主席自己意願的。
作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將他奉若神明的行為正是毛主席所反對的。毛主席不是神,而是人,他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最後訣別,遺體爭論
在20世紀60年代毛主席所寫的一封信中,毛主席曾這樣說「事物總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準備跌得粉碎的。那也沒什麼要緊,物質不滅,不過粉碎罷了……」
毛主席這種對現在以及未來時局敏銳的判斷,在當時並不為多少人所認同,不論是在中國革命戰爭年代還是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所做出的多個決定總是被大多數人所不理解,遠得有大革命失敗後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時期的正確主張,以及1950年拍板決定出兵援朝。
毛主席的這些同志、戰友無不是身經百戰、久經考驗的革命者,但他們大多做不到毛主席這般對時局準確的洞察。只有經歷了失敗和挫折,才會真正讀懂毛主席,才會真正明白毛主席為什麼要在晚年毅然決然做一件不被大多數人所理解的事來。毛主席做錯了嗎?一切都需要經過時間來檢驗。在當時看不明白,在毛主席去世的若干年之後就看明白了。
1976年9月,在毛主席彌留之際,其他領導人排著隊來到毛主席的病榻前,同他作最後的訣別,在其他人經過時,毛主席雙目緊閉,沒有絲毫動靜,當葉劍英走過來時,毛主席忽然雙目微睜,看到了站在他面前的葉劍英,並且用手臂輕輕相招。葉劍英只顧著傷心,淚眼模糊下並沒有察覺毛主席的這一微弱舉動,等到葉劍英走出病房時,毛主席忽然間意識清醒,並用手示意招呼葉劍英回來,一位細心的護士見此情景立即告訴了葉劍英。
葉劍英立刻回到毛主席病榻前,彎腰側耳傾聽毛主席最後的囑咐,但毛主席想說什麼卻沒有力氣說出來,葉劍英佇立許久,最後毛主席的手指在葉劍英的手背上輕輕動了幾下。這個舉動讓葉劍英陷入了沉思。
1976年9月9日凌晨零時十分,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毛主席溘然長逝。
在收到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後,華國鋒在中南海迅速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從這一刻中國的命運會走向何方,誰也不曾得知,一場巨大的政治風暴也在毛主席去世後舉國悲痛的情況下暗流涌動。
參加會議的眾人滿懷著悲痛的心情,討論起了如何為毛主席料理後事。會議首先確定要保護毛主席的遺體,舉行一個遺體告別活動,讓各界人士弔唁、瞻仰。而之後是要火化還是永久保存,分別持這兩種意見的人爭論不休。
毛主席的意願是火化,但堅持永久保存意見的人則認為毛主席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在中國人民心中有著無可取代、無法比擬的特殊地位,應該像列寧、胡志明等人一樣,永久保存毛主席的遺體,供人民群眾瞻仰。
最終華國鋒、葉劍英等人決定對毛主席的遺體永久保存,並建立毛主席紀念堂,以供人民瞻仰。
這一違背毛主席本人意願的決定,是各種政治勢力博弈的結果。毛主席儘管已經去世了,但他留給中國人民的寶貴的精神和物質遺產,讓毛主席早已經成為了中國革命的標誌。
在遺體告別活動上,許多來弔唁、瞻仰的工、農、學、兵各界代表絕大部分人一進入人民大會堂大門就掉下了悲痛的眼淚,每個人都淚流滿面。
永久保存,緬懷紀念
剛開始舉行遺體告別活動時,臨時使用的棺罩還沒有做好,毛主席的遺體是敞放的,儘管按照專家的要求啟動了大廳內所有的風冷設備,將室溫降到了15度以下,大廳的人們穿著大衣還覺得冷,但15度對於保護遺體來說還遠遠不夠。
問題更嚴重的是瞻仰的人群每一個人都是發熱體,大廳軍樂隊銅管樂器中噴出的也是熱氣,再加上大廳內的燈光熱量,就連15度也維持不了多久。
由於情況緊急,中央毛主席遺體保護領導小組的人員在聽取了專家的意見後,立即決定撤去樂隊,改為播放哀樂錄音;除了保留遺體頂上的大燈之外,其他的燈儘量少開。
就在追悼會進行期間,那些堅持火化的人繼續提議以照片代替遺體告別,停止瞻仰、弔唁活動,將毛主席的遺體進行火化。這些意見仍然沒有被採納。
弔唁活動結束後,因為建造紀念堂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建成,因此中央決定將毛主席的遺體轉移到代號為「769」的地方,那裡處在地下,有著利於遺體保存的低溫環境,毛主席的遺體得到了妥善安置,接下來就是組織力量研製出一個安放毛主席遺體的水晶棺。
而與此同時,9月18日下午,數百萬首都群眾在天安門廣場參加了毛主席追悼大會,追悼大會場內外始終保持著莊嚴肅穆的氣氛,無數人為毛主席的去世而感到悲痛。在莊嚴的《東方紅》樂曲聲中,追悼大會順利結束,但人們還沉浸在哀悼當中。
水晶棺的製作是一項艱苦而複雜的工程,在材質上要堅固耐用,防震防破壞,而棺內要符合遺體保護要求,低溫隔氧、凈化無塵。而且工期很短,必須要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紀念日前完工。
在水晶棺製作前,1976年11月25日,第一個模擬水晶棺在北京問世,這個水晶棺抗住了模擬的八級地震,密封、充氣、降溫等裝置也沒有問題,但在測試時卻發現遺體在棺壁上有反射像,不利於群眾瞻仰。
於是北京玻璃總廠等各單位又加班加點在1977年2月研製出了第二個光學玻璃棺,解決了第一個模擬水晶棺出現的問題。
1977年7月,第三個光學玻璃棺製作完成,而在三個樣棺製作完成後,真正的水晶棺製作便緊鑼密鼓地開啟了。
與此同時毛主席紀念堂的修建工作也在緊張地進行著。
在毛主席逝世不到一周的時間裡,40餘名建築和美術工作者被召集到北京,為安放毛主席遺體的建築選址並設計建築方案。首先在設計思想上中央要求必須要和歷代剝削階級的陵墓建築劃清界限,不應該有陰森壓抑的陵墓形象,而是既要莊嚴肅穆又開朗親切。
毛主席永遠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毛主席為之奮鬥一生並教育全黨全軍的準則,有的人只把這句話掛在嘴邊,而毛主席卻貫徹了一輩子。
紀念堂的地址最終定在了天安門廣場,因為早在新中國建國之初,毛主席、周總理就提出:將來要「把天安門廣場建設成人民最喜愛的地方」。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並在這裡親自升起了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因此將毛主席紀念堂選在天安門廣場最為合適。1977年8月,毛主席紀念堂落成,中央決定將安放毛主席遺體的水晶棺移入瞻仰廳。
毛主席走完了他波瀾壯闊、輝煌偉大的一生,雖然保存遺體的行為違背了毛主席的意願,但對於後人來說,去紀念堂瞻仰毛主席,也是對毛主席的崇敬和緬懷。讓我們閱讀毛主席的著作,高舉毛主席的革命旗幟,完成他那未竟的事業。
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喜歡本期文章的朋友點贊評論關注支持一下吧,咱們下期再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6489dfe5e127ed824c79bb441f51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