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動手指一年一套房,網際網路大廠再掀反腐風暴

2023-01-19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動動手指一年一套房,網際網路大廠再掀反腐風暴

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用制度約束人,而不寄希望於人用道德去抵抗誘惑。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如果你是一個應用市場的運營,擁有給應用評級的權力,評級高相應就有更多流量,有很多合作商排著隊希望你「高抬貴手」。

你抬抬手就能違規給某個應用帶來更大曝光,就算被人發現評級不合理,也能以「主觀判斷是重要的衡量標準」為由,大機率不了了之,而乙方的「感謝費」會馬上送到。

那麼問題來了。

這是一名網際網路資深觀察者透露給小巴的信息,在整治貪腐提上日程之前,這種情況很常見,現在也無法完全杜絕。

不難看出,網際網路腐敗程度遠比想像中更普遍,更容易,利益不只誘惑運籌帷幄的高層,還有掌握某一環權力的基層員工。

最近網際網路反腐再次站在聚光燈下,是因為騰訊和美團的「自曝家醜」。

1月16日,騰訊發布了騰訊集團反舞弊通報:

2022年全年,騰訊反舞弊調查部共發現並查處觸犯『騰訊高壓線』案件70餘起,100餘人因觸犯「騰訊高壓線」被辭退,10餘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2022年全年,騰訊反舞弊調查部共發現並查處觸犯『騰訊高壓線』案件70餘起,100餘人因觸犯「騰訊高壓線」被辭退,10餘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這則推文中通報了18起案件,以及23家2022年新增永不合作企業。

美團1月13日發布了2022年反腐通報:

2022年共查處刑事案件41起,移送司法機關107人,清退且永不合作的合作商41家。員工涉及刑事案件有31起。

2022年共查處刑事案件41起,移送司法機關107人,清退且永不合作的合作商41家。員工涉及刑事案件有31起。

收受合作商賄賂、騙取商家利潤款、協助外部黑產人員上線虛假門店等行為都在其中。

無獨有偶,在年末網際網路大廠反思潮湧來之時,百度李彥宏在一場面向員工的直播時承認:「騰訊的那些問題,百度也都有。」

網際網路反腐,聽起來並不新鮮,被稱為網際網路反腐大年的2019年,滴滴、百度、小米、360等公司均公布了內部的腐敗事件,掀起了網際網路腐敗整頓潮。

而相應的對策也早都出現了。

阿里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廉政部」;美團在2015年成立了集團監察部「重案六組」;京東在2017年設立一個每年1000萬元的舉報貪腐的獎勵金。百度、滴滴出行、位元組跳動等大廠,也先後設立了「反腐部門」。

當網際網路企業權力的標的物變成流量,傳統的物料採購變成了投放和推廣,用戶信息成了可倒賣的資源,這些看似微小的環節中就能演變出權力尋租,因此滋生腐敗也不難理解。

根據南都商業數據新聞部發布的《2021網際網路反腐反舞弊調查報告》,2015年到2022年,涉案企業呈現增加的趨勢。

2021年,網際網路腐敗舞弊案超過240起,同比增長153%。最常見的腐敗行為是:受賄、職務侵占、偷逃稅、刷單套利、騙取平台補貼等其中受賄占比超6成;「爆雷」最頻繁的崗位是:商務拓展、採購、銷售、運營。

網際網路企業走過了高速增長期,迎來更成熟的平穩發展階段,也有了新的煩惱,比如,如何在造富神話消失後,建立正向激勵的收入機制。

2007年,根據北京晨報的估算,阿里上市,持股員工按照50%即11000人計算,平均每人套現422萬美元,阿里批量製造上萬名千萬富翁的故事很難重演。

不僅如此,如今網際網路大廠的員工還要面對「老之將至」的焦慮。

來源:網絡(配圖與內容無關)

律師李成(化名)認為,腐敗的產生原因之一,就是大廠員工對未來的焦慮:「大家也是掙個青春飯,35、40以後大概就另尋出路,出路不多,比如是高風險的創業,還有人開玩笑揶揄自己,失業後躺平或者開滴滴。

或許不少員工的想法是:既然這一天早晚要來,不如在能撈的時候多撈幾筆。

貪腐是不至於讓網際網路企業立即斃命的毒瘤,但長期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大廠腐敗為何屢禁不止,怎麼樣的反腐風暴真正有效?我們邀請了人力資源專家、科技媒體人、律師等大頭來分析,下面就來看看。

業高發展期可以容忍腐敗,但現在各個網際網路公司進入調整期,大家都開始抓內務,反腐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

網際網路貪污點很多。首先是比較傳統的廣告腐敗,存在於公關、市場部門。有的人自己成立公司接自己部門的單,把公司的預算投向自己,把錢洗出來。

第二是流量造假。網際網路公司的核心就是流量。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用人為的方法推某個產品到廣告位,假裝是自然流量,然後和乙方私相授受。

還有一種流量造假是隱性評級,比如遊戲產品、影視劇,在各個平台上會被評級,s級、a級、b級……不同級別的作品會被分配相應的流量。但是,評級取決於平台的評級人員的結論,如果利益相關的企業買通評級人員把b級提到a級,就能白撿幾倍資源。

另一個流量造假的方面是買量。比如工作人員要買100萬的量,如果全部買真量,他就無利可圖,所以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允許其中有假量。

如果一個人在裝修行業,想通過貪污裝修款牟利,會有點壓力。但網際網路企業的貪腐更隱蔽,而且來錢太容易,工作人員應乙方要求進行導流,他就會馬上發財,一年一套房,腐敗帶來的回報立竿見影。

淘寶其實是出現貪腐情況比較早的平台,因為電商平台的流量變現更直接。以前淘小二權限很大,商家報名參加淘寶的活動,淘小二能決定曝光位出現哪些商家。哪怕商家在活動的曝光位停留的時間比原定多10分鐘,就能多賺很多錢。

來源:網絡(配圖與內容無關)

其他網際網路企業中,這種灰色交易對於乙方來說更省錢。比如我要做一個節目,通過視頻平台買推薦位可能需要5萬元,但我買通負責推薦位的某平台工作人員,或許1萬就夠了。

貪腐為網際網路企業造成的具體損失很難估算,但讓不夠匹配的作品鳩占鵲巢,一定會造成浪費,會影響網際網路公司的長期利益。現在不是網際網路企業求發展的階段,而是調整階段,向內整頓能減少浪費。

況且網際網路公司的核心收益只在幾個傳統產品,其他都是嘗試性的業務。比如騰訊,以微信、王者榮耀作為核心收入的來源,很多項目可有可無,甚至可以說網際網路公司40%的部門在嘗試新業務,全部砍掉也不會拉下利潤。以整頓腐敗為契機,既震懾了員工,又能砍掉冗餘項目,一舉兩得。

腐敗問題存在於很多公司,網際網路公司名氣大,更容易被關注到。

網際網路公司腐敗頻發,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網際網路行業涉及的採購金額很大,最典型的如採購流量,流量很貴,其中就有很大尋租空間。

2. 組織快速膨脹,不得不授權,但許多網際網路公司的治理結構中沒有解決對權力的監控問題。馬化騰所講的「觸目驚心」背後,實際上是因為權力過大。

設計監控體系,這就涉及公司的管控架構和業務流程的變化等,網際網路公司的特點是崇尚自由,靈活多變,年輕人又多。加上在組織快速膨脹期,一邊打仗一邊做監控,本身也會有難度,就出現了漏洞。

相比之下,科技企業會在流程規則設計方面下更大力氣。這方面可以對標華為,內部腐敗少很多,對權力有多層監控,雖然會帶來效率的摩擦,同時也會帶來系統性的好處。

比如,當年我在華為管招聘,每年支付給招聘網站的費用多達幾千萬,一簽字就付出了,但我只是履行責任,權力是被監控的。

首先,公司採購認證部會篩選哪些是被認可的服務商,想要利益輸送這一關就過不了;其次,需求部門會反饋「網站到底能不能招到人」,招不到人就會投訴人力部門支持不到位,問題就會曝光;最後,還要經過財務部門的制約,不合規就無法支付款項。

而網際網路公司往往沒有形成這樣完善的監控體系,雖然都有審計,但審計是事後查處,沒有前端監控,就無法有效制約。

來源:網絡(配圖與內容無關)

華為除了流程方面的完善,喜歡派股票多的老員工去採購這類經濟崗位,他們手上有數百上千萬的股票資產,供應商如果送小錢打不動,送大錢那麼他的權力不夠,最終就提高了腐敗的成本。此外,華為還實行輪崗,也降低了腐敗的機率。

還是需要用制度約束人,寄希望於人用道德去抵制巨大的誘惑,是不現實的。

最後,網際網路公司腐敗頻發,與整個市場經濟所處的階段也有關係。尤其是在To B(企業客戶)、To G(政府客戶)銷售中,如果整個商業環境存在潛規則,那麼有的人就不得不去適應潛規則。

這背後是整個社會的採買關係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過剩經濟下,尤其是大宗採購本身就會有難度,供應過多,競爭激烈,就會出現尋租空間。

因此,整個商業環境需要更高質量的提升。目前不少行業也出台了行業公約、與供應商簽《廉潔承諾書》等,好的變化正在發生,但演進需要時間,還需要多方努力。

網際網路反腐案例中,絕大多數都伴隨著代理商、供應商等第三方合作夥伴的違規行為,包括但不限於接受代理商或供應商的賄賂、向第三方代理人索取錢財、收受回扣、為利益相關人輸送利益等。

腐敗屬於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很難完全杜絕,只能想辦法防止和遏制腐敗。正如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一樣,讓每一個環節公開透明也是網際網路企業防止腐敗的根本,同時對每一個可能涉及利益輸送的環節嚴格監督,也是防止腐敗發生的有效手段。

至於防止腐敗的制度設計,從法律層面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堅持懲防並舉、重在預防的原則,建立反舞弊制度並明確反舞弊工作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成立監督部門並明確監督部門的機構設置、崗位職責、工作流程等相關事項,切實保障企業反腐敗反舞弊合規管理制度的落地與執行。

2. 正本清源,建立完善准入機制。

准入機制主要針對兩方面:一方面是企業關鍵崗位的任職准入,從任職之初就避免有腐敗傾向的員工進入腐敗高發的部門。

另一方面是對第三方商業合作夥伴的准入,通過簽署《廉潔交易協議》的方式加強廉政監督,並定期對第三方合作夥伴做盡職調查,對商業信譽好的商業合作夥伴優先合作,對出現過腐敗、舞弊行為的商業合作夥伴從名錄中移除。

3.堅持早預防、早發現、早解決的原則,建立風險識別機制,對可能發生腐敗的各業務單元、各項重要經營活動及業務流程,通過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應對這三方面,早發現早預防早解決,有效防範和打擊腐敗問題。

本篇作者 | 吳潛潤丨李夢清| 當值編輯 | 李夢清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圖源 | VCG

10分鐘音頻+3000字圖文報告解讀

帶你了解網際網路大廠整體「捂緊口袋」的環境下,

為何還在投資這幾個行業?

立即訂閱查看報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5d3116ea0d2a74961428ee2e7ad40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