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太平天國天京事變之後的名人,想必大家第一反應就是陳玉成與李秀成,其實,另一個人也是不容忽視,那便是洪仁玕。
洪仁玕與洪秀全出生於同一個家族,洪秀全比洪仁玕年長几歲,是洪仁玕的族兄。洪秀全在老家花縣(今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生活的前半輩子裡數次參加清朝科舉考試,奈何都沒有通過考試,回回落榜,這對於洪秀全而言,打擊是非常巨大的。
道光十六年,作為儒家學子的洪秀全翻閱以前在廣州應試時收到的基督徒梁發的《勸世良言》一書,認為自己是上帝派下凡解救世人的兒子,於是砸了家中的孔子牌位,創立「拜上帝教」。最初相信洪秀全言論的人只有兩個——馮雲山與洪仁玕。
馮雲山自然不必說,是他堅持在廣西傳教才成就了洪秀全天王的地位,他是洪秀全成功背後那個最重要的男人,用李秀成的話說,那就是「謀立創國者出南王(按即馮雲山)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而洪仁玕呢?他雖然是拜上帝教的元老之一,曾跟著洪秀全在廣東傳教,但是他後來並沒有跟隨洪秀全前往廣西,自然就錯過了金田起義與之後近十年太平軍與清王朝的鬥爭。
洪仁玕沒有前往廣西,那這些年中,他都在做什麼?原來洪仁玕去了香港,在香港給人當牧師和漢語老師,與西方文化、思想近距離接觸。在香港的洪仁玕時時關注著太平軍的動向,後來在時機成熟的時候選擇離開香港前往天京,雖路途中遇到很多困難,終究還是在1859年4月22日到達天京,與分別十多年的族兄相見。
洪仁玕的到來簡直是解了洪秀全的燃眉之急,天京事變之後,太平天國高層損失殆盡,洪秀全族裡的人難堪大用,只能提拔李秀成與陳玉成等人。洪秀全十分高興洪仁玕的到來,在洪仁玕抵達天京的當天,洪秀全就下詔封洪仁玕為干天福,半個月後洪仁玕被封為干天義。
「福」與「義」都是太平天國的高級爵位,尤其是「義」爵,僅次於王爵。洪仁玕被封為義爵的時候,洪秀全兩個親哥哥的王爵是被取消了的,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義爵是天京最高的爵位,石達開的王爵不在此比較之內。洪仁玕升任義爵的時候,剛到天京半個月,對太平天國這個政權而言,可以說是沒有一丁點功勞,更不要說攻城略地,但是他卻與李秀成、陳玉成、蒙得恩、李世賢、楊福清等人平起平坐,足見洪秀全對洪仁玕的看重,當然也能看出洪秀全不相信異姓手下,對同姓兄弟的天然信任。
當天京眾人還沒有完全認識洪仁玕這個剛到的干天義時,洪秀全馬上封洪仁玕為「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干王」(簡稱干王),拜為軍師,總理朝政,要知道天京事變之後,洪秀全是沒有將軍師再封給其他人,而是掛在自己頭頂上的。
一個剛到天京的人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成為太平天國眾人中爵位最高的,對於眾人而言,洪仁玕就是來歷不明,並且這必然讓陳玉成、李秀成等長期在一線與清軍作戰將領們很有看法,「武官眾口沸騰」,洪仁玕曾在口供中記錄此事,言說自己的擔心,「予恐軍心散亂,具本屢辭」。
為了平息悠悠眾口,洪仁玕提議洪秀全加封陳玉成為王爵,洪秀全應允,同時洪秀全為了讓所有人放心,他選擇走出天王府,這是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後洪秀全第二次走出天王府,上一次走出天王府是被楊秀清所迫不得不到東王府加封楊秀清及其子為「萬歲」,足見洪秀全對洪仁玕的重視!
洪秀全走出天王府之後具體說的內容已經找尋不到,我們只能從洪仁玕的口供中得知一二:
詔明內事不決問干王,外事不決問英王,內外不決問天王。
洪秀全出天王府只是為了捧洪仁玕,但是根據後來的一些事情,似乎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為李秀成始終瞧不上洪仁玕。
參考資料:羅爾綱、王慶成,《太平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