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北溪2號」被制裁意味著什麼?

2022-02-24   價值線傳媒

原標題:俄「北溪2號」被制裁意味著什麼?

2月22日,因俄烏局勢急劇升級,德國宣布暫停對「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的評審程序。

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得知消息後,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警告稱,歐洲人很快將為每1000立方米天然氣支付2000歐元。

有意思的是,「北溪2號」曾是以德國為首的歐盟與俄羅斯最重要的合作,如今卻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這一自誕生以來就成為各方勢力角力場的項目,為什麼如此重要?被制裁後又意味著什麼?

A

「北溪2號」為什麼重要?

目前世界上,論天然氣儲量和開採量,俄羅斯位居第一,其天然氣儲量超過全球總儲量的四分之一,年產量超過6000億立方米。尤其是對於歐洲來說,俄羅斯是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每年供應給歐洲的天然氣超過歐洲一年使用天然氣總量的三分之一。

以往,俄羅斯向歐洲供氣主要依賴陸地管道系統,其中有三分之二需要經過烏克蘭。對於財政並不富裕的烏克蘭來說,這樣的肥肉自然不會放過。數據顯示,烏克蘭每年向俄羅斯收取的天然氣「過境費」約為15-30億美元,占烏克蘭財政收入的4%-7%。

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爆發,俄烏關係急轉直下,俄方開始萌生繞過烏克蘭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想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北溪2號」(Nord Stream 2)誕生了。

「北溪2號」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和5家歐洲公司共同合作開發,總長度約1222千米(759英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管道。

根據規劃,「北溪2號」將從聖彼得堡附近的烏斯季-盧加地區出發,經波羅的海到達德國東北部的格賴夫斯瓦爾德,再通過德國幹線管道輸送到其他歐洲國家。其計劃年輸氣量達550億立方米,預計輸送的天然氣可為歐洲國家提供需求量的10%。

B

多方博弈糾纏至今

然而,在各方利益的交織中,「北溪2號」自誕生以來就始終處於漩渦之中。

率先發難的是美國。

2015年6月,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與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德國意昂集團和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簽署了建設合同,但在美國、波蘭等國阻撓以及歐盟反壟斷冗長審查影響下,遲遲未獲批准。

在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後,美國更是千方百計地阻撓「北溪2號」的建設。時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認為「北溪2號」是俄羅斯取得對歐輸氣控制權的政治性項目,會讓德國成為俄羅斯的「俘虜」。

2019年12月,特朗普簽署通過了《2020年國防授權法案》,對參與「北溪2號」項目的企業實施制裁,隨後管道鋪設公司Allseas退出,北溪2號項目被迫暫停。

面對美國的威脅,德國和俄羅斯一直持堅定態度,雙方在多個場合強調「北溪2號」是一個商業項目,不應被政治左右。

2020年8月,歐盟24個成員國向聯合國發出抗議信,明確批評美國政府制裁「北溪2號」項目違反國際法,並禁止美國進一步干涉該項目。同年12月,停滯一年的「北溪2號」項目重新恢復施工。

終於在2021年9月,「北溪2號」頂住多方壓力最終順利完工。但由於種種原因,建成後「北溪2號」始終處於待機狀態。

顯而易見,美歐與俄羅斯對於「北溪2號」的較量一直糾纏至今。

其實,從一開始,由於地緣政治的因素,「北溪2號」很難再只是一個單純的商業項目。

從經濟角度看,目前歐洲占美國天然氣出口份額的比重為17%,是美國重要的天然氣輸出國,但美國自身天然氣在歐售價比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要貴出20%-30%,競爭力本就較弱,北溪2號開通後或進一步壓縮美國天然氣在歐市場。

政治角度看,繞開美國盟友+俄歐聯繫更緊密或削弱美國在歐話語權。「北溪2號」不經陸路,繞開了烏克蘭、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等「親美」國家。一方面會導致上述國家在與俄羅斯的外交關係中喪失談判地位,另一方面「北溪2號」通氣後歐洲自俄進口天然氣依賴度由36%提升至42%,俄歐雙邊關係更為密切,不利於美國擴大在歐洲地區安全事務上的話語權及影響力。

除了美國,該項目在歐洲內部也引發了很大的分歧。

一些中歐和東歐國家對於「北溪2號」建成後俄羅斯在管道沿線的軍事布置十分擔憂。同時,對於烏克蘭等國來說,「北溪2號」開通後,俄羅斯向歐洲輸出天然氣時對烏克蘭原有管道的依賴程度將下降,從而在雙方外交關係中將削弱烏克蘭等國的話語權。

C

制裁意味著什麼?

如果俄烏局勢持續惡化,「北溪2號」由於制裁而遲遲不能投入運營,對全球而言將意味著什麼?

猜想一:通脹加劇

如前文所述,「北溪2號」對以德國為首的歐盟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它將使俄羅斯到德國的現有管線容量翻倍。德國不惜「自斷臂膀」式的制裁,將使歐盟在天然氣的供應上遭受重大衝擊。

相比「北溪2號」,途經烏克蘭的現有陸路管道潛在的斷供風險更加令人擔憂。烏克蘭國有天然氣公司Naftogaz幾周前便稱,如果局勢惡化,出於安全原因,烏政府可能不得不關閉部分甚至全部輸氣網絡,因為戰區的高壓天然氣管道可能會引起爆炸,摧毀整個城鎮。

此外,英國首相詹森周末警告稱,英美可能會阻止俄羅斯公司以英鎊和美元進行交易。這將使未來幾個月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融資、支付和運輸更困難,從而加劇天然氣短缺的風險。

市場的反應印證了對制裁的擔憂。在德國宣布制裁後,ICE英國天然氣期貨收漲逾9.68%,歐洲TTF基準荷蘭天然氣期貨尾盤漲超11%。

有人寄希望於來自於中東、美國和日本的天然氣能填補俄羅斯留下的缺口。然而,來自於卡達能源部長的最新表態聲稱,卡達或任何其他國家都沒有能力用液化天然氣取代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而且,如上文提到,來自於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售價要比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貴出20%-30%。

一旦歐洲天然氣開始面臨短缺,價格出現飆升,將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氣價的上漲將推升電價,繼而推升鋁、鋅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從而導致歐洲新一輪通脹,甚至波及全球。

紐約梅隆銀行的市場策略師Tenengauzer表示,制裁「北溪2號」不是鬧著玩的事情,未來幾年它將對通脹產生非常重大的中期影響。一些市場觀察人士預測,美國的通脹率可能會在某個時候從1月份的7.5%飆升至10%。面對高通脹,美聯儲也將面臨是否加快加息步伐的抉擇。

猜想二:清潔能源再提速

去年四季度以來,歐洲遭遇了一場罕見的能源危機,並引發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在於,歐洲向清潔能源的轉型是否過於激進,並最終導致了這場能源危機。

2020年,歐洲可再生能源占比首次超過傳統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由2017年的25%上升至2020年的37%。

在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又以風電發展最快。以德國和英國為例,德國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達40.64%,其中風電發電量占比最高達27.4%;英國2020年風電占比更是一度超過50%。

然而,由於2021年遭遇了極端天氣,海上風速大幅低於預期值,兩國風電發電量均出現了大幅下滑。尤其是英國,其2021年7月的風電發電量同比下降了48.15%。

一面是傳統化石能源「減排」的壓力,另一面是清潔能源發電的不成熟和不穩定,歐洲必須探索一個過渡方案以安然度過轉型的陣痛期。

有人提出核電。確實,核電在歐洲的電力結構中占比高達25%。然而,在輿論的壓力下,德國已宣布2022年全面放棄核電。

因此,作為一個碳排放相對較少的化石能源,天然氣似乎成為了唯一選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直言,歐盟需要發揮天然氣作為過渡燃料的作用。

但歐盟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近90%的天然氣都需要依賴進口。此次俄烏危機和對「北溪2號」的制裁,不排除會讓歐盟更加深刻的意識到向清潔能源轉型的急迫性,從而全面加速清潔能源的發展,尤其是作為與風電互補的光伏,以及作為消納配套的儲能。

事實上,剛剛成立的德國新政府已經有所行動。作為曾經光伏發展全球領先的國家,德國2021年新增光伏裝機量僅6-7GW,只有人口近似的澳大利亞光伏新增裝機量的四分之一。為了改善這一局面,德國新政府已決定將2030年的光伏裝機目標從100GW提高到200GW,這意味著在未來九年的時間裡需新增140GW的裝機,年均增長達15.5GW,是2021年的兩倍。

儲能方面,歐洲11個國家政府和行業組織近期簽署了一封聯合信函,敦促歐盟制定綠色協議一攬子計劃,並強調對長時儲能技術的迫切需求,以確保電力可用性和電網穩定性。信函中指出,實現能源轉型需要在能源基礎設施方面進行大量投資,從現在到2030年這幾年是實現凈零目標的關鍵時期,長時儲能系統仍處於起步階段,需要更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投資。

歐盟尚未對這封聯合信函做出回應,但可以肯定的是,俄烏危機的進一步惡化,必將對全球的能源結構和發展趨勢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