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但我滯銷了

2023-03-02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我很好,但我滯銷了

為防走失,可點擊公號名 ,右上角「設為星標」

電影《愛情與靈藥》

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的二樓,有一面牆是滯銷榜。我們不定期從那些無人買走的書中挑選出一些,擺在顯眼位置,期待能被更多人看到。

為什麼滯銷?作者陌生、書名勸退、過於厚重,甚至封面不合心意,原因太多,而一本書要抵達你手中,本就要翻越太多的艱難阻礙。

在容易疲倦的春天,我們從那些無人問津超過 1000 天的書里,挑選、呈遞給你。看多了新書榜,回頭翻翻未注意到的「滯銷書」吧,它們寫在昨天,但和我們一起站在今天的路口。

歡迎來書店。

#

「老年是一片荒漠,裡面有一塊綠洲,名叫死亡。」

晴雨不定的春天,適合嘗點晴雨不定的愛,比如這本低調得有點過分的瓦爾澤近作——在書店架子上躺了四年之久,豆瓣里的評分不足百人。

瓦爾澤的嚴肅屬性是和君特·格拉斯、托馬斯·曼重量相當,隱藏屬性則是當代人的愛情嘴替,一位表示「愛是動詞,不是形容詞」的行動派。

和《戀愛中的男人》《第十三章》里靠書信說愛的老派浪漫有點不同,近九十歲的瓦爾澤這次在書里組織了一個」自殺論壇」,年過半百的角色們人均 Up 主,在網絡黑洞裡摸索出彼此存在。

主角曾是個寫人生指南的人,不料老後在自己的生活里丟掉方向。想尋死,意外撞見了一點美,一點愛,還被一位跳探戈的女人絆住了腳步。不過,命運沒有停止開玩笑,求生和求死的多次交鋒後,愛以背叛者的身份退場,又是一場無果的戀情。

由於沒有人能抓穩愛,瓦爾澤筆下的餘溫非常顯眼。少年心氣的老人,自帶一種與年齡反差極大的痴和尬:

「你越是令我望塵莫及,我越是要把你緊緊追趕。自然,你根本不想這樣做。你越不想,我越想。希娜,如果有朝一日——這永遠不會發生——看見你,我會立刻把你吻得死去活來,最後在親吻中死去。必然這樣。但是我可以藉助虛擬式來吻你!」

隨時讀讀瓦爾澤,用看詩的心情。句子不長、詞語簡練,和心的接觸面很大。

#

「罪乃人類屬性。甚至獨屬於人類,但它隱而不發、看不透也避人耳目。」

童話里留著藍色鬍子的殺妻狂、安吉拉·卡特《染血之室》的布列塔尼侯爵、阿特伍德《藍鬍子的蛋》里的神秘醫生…這位引發作家們想像海嘯的大惡人,不是虛構角色,就是吉爾·德·萊。他是誓死追隨聖女貞德的法國大將,也是至少姦殺了 140 名男童的兇手。

如果想深挖「藍鬍子」這一經典文學意象,又或是對連環殺手祛魅後的精神全貌感興趣,這本書是特別的切口:

它可能多少被正兒八經的標題給耽誤了。不管「吉爾·德·萊斯」還是「藍鬍子事件」,乍一看都有點陌生。再想像一下巴老師一貫的文字布陣,想投降。

其實出乎意料好讀,翻譯流暢,內容物嗆辣醒神,是本巴塔耶親自給它做批註的罪案庭審。在書里,你能看到傳奇惡人身上的罪與罰、癲狂與獸慾、妄念與神話,都像牆皮一樣逐片脫落,掉在圍觀群眾的身上。兇犯受刑死掉了,眾人再看向他的毀滅時,從中找到了消遣和想像的狂歡。

這種情形是不是還有點熟悉?

#

「落魄者當中,他比大多數人更落魄,不只是落得更遠,而且落得更次。」

來!請你來品欽的葡萄園坐坐,那裡是《萬有引力之虹》的平行宇宙,地址在陽光和黑暗的交界處。順便在這間避難所里吃顆汁水飽滿的幻夢葡萄,安穩太久的腦神經需要來一劑刺激。

很多時候,和大部頭奇書之間的距離只在於:要不要把它從書架上拿下來,然後翻開。不要被它的塊頭唬住,只要翻開,隨著情節翻滾沉浮就完事了。

葡萄園生長在六十年代的美國,它將會被清理。同一時間裡,少女普蕾麗在找自己的媽媽,但相遇將會只有匆匆一瞥。生命軌道橫穿在城市裡,嬉皮士爸爸、糊塗蛋少女、類死人、檢察官、冒充妓女的日本忍者間……無數人一度糾纏不清,又在現實和虛擬的光影錯亂里,慢慢離散。

擁有是快感,兩手空空才是常態。從品欽式的敘事中得到勇氣,一部分來源於此——地獄和天堂是同一處。

#

「銀行一開戶,愛情就開門。可是印第安人心無旁騖,唯一操心的是想要掛在藍天上,就像蝙蝠那樣。」

遇上書荒,就來趟拉美文學巡航。有些被忽略的、新冒出的巨島:塞薩爾·艾拉是之一。

如果不是《女俘愛瑪》,大機率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將會與潘帕斯大草原上的野雞惺惺相惜,還目睹了它們人工授精的過程。艾拉的書自帶熱浪,驚奇、荒誕和浪漫隨時發生。

書里有兩位炫目的主角,一是作者的文字,另一是愛瑪:

艾拉愛博爾赫斯,也愛《堂吉柯德》和杜尚。他的行文自在,帶點夢幻,軟化了事物間的固有界限。行進中情節會做做白日夢,不定時離題——無關的細節颳起小旋風,繞著故事的內核打轉。

女俘愛瑪是位未婚先孕、被流放邊陲的黑人女孩。她活在不同的男人手裡,生命力頑強,戴著鐐銬也要跳舞。即使和她的境遇不同,閱讀體驗中全程伴隨著一種熟悉感。

熟悉感來源何處,可能是共情,可能是作者的溫柔:「小時候,我膽小又近視,只好藏到書堆里,天長日久成了習慣,結果成了寫書人,寫出書來,再讓別人藏進去。」

可能是最壞也最好的結果:現實就是如此。

怎樣想都沒太大關係,反正每個人和艾拉還有愛瑪的交流方式都不太一樣。

#

「它探索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讓旅人漂泊遠方的體驗能夠回歸於自身,重新定義和重新創造完整的生活史。」

這本書看上去真的很學術,也確實是本論文集,但不妨礙它的精彩。

用詞友善、感情充沛,屬於讀起來不累,一口氣能讀很多頁的類型,可以拿來當人生索引看。

奧德賽的歷險故事有點像「古希臘荷馬版的 007」,不過奧德修斯在行為處事上都明顯要比邦德狼狽。他還有軟肋——是被放逐的君王、苦惱的男人,還是吟遊詩人和乞丐。

西格爾從軟肋下手,讓英雄的旅途變成眾人的旅途。可以站在奧德賽的多重身份里,用一種相當私人的目光重審他的迷航。不難發現,航行到現在,目的已接近自我求索。在苦難、漂泊前,他無能為力,又卯足了勁,想在精神層面最大限度地擺脫制約。

現在奧德修斯下船了,我們卻還在他的船上。

撰稿:康妮

設計:馬路

編輯:殺手

監製:李二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4c35bd94088ca52a3d70d749a5276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