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構新景:從材料、建構到雙碳背景下的新未來」

2023-03-18     UniDesignLab

原標題:「木構新景:從材料、建構到雙碳背景下的新未來」

「木構新景:從材料、建構到雙碳背景下的新未來」

UED+建築博物館

開展在即丨從追溯到眺望

木構新景

從材料、建構到雙碳背景下的新未來

「木構新景」#當代木結構實踐展

+兩日開幕活動+

The New Vision of Wood Architecture

+ Openning Events +

3月19日

!~武漢揭幕~!

開幕活動議程

3月19日

下午2點 策展人接待日

(邀請制,公眾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入場)

3月20日

上午9點 展覽開幕式&主題報告

下午2點 專題報告&對談研討

3月20日——6月25日

展覽開放

今天,熠熠發光的玻璃、冷峻的鋼筋混凝土和鋼,它們的混合構造在我們建築中居於主導;建築物作為人類最早的工業產品,在今日,其設計和建造過程卻依然耗費巨大的人工算力;不僅如此,建設行業巨量的碳排放和碳足跡,時刻提醒著我們它的「不能承受之重」:

建築在我們通往未來生活的道路中,似乎正在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阻礙」:一方面建築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棲居之所,另一方面它也成為我們通往綠色未來的阻礙。

那麼在未來,是否會有其他形式的建築出現,能夠改善這種狀況?

It is the most humanly intimate of all materials. Man loves his association with it, likes to feel it under his hand, sympathetic to his touch and to his eye. Wood is universally beautiful to Man.

木材是最親近人類的材料。人們喜愛與它的關聯,喜歡它的觸感,木材給人一種觸感和視覺上的共情。對於人類來說,木材擁有普世的美。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

相較於傳統的鋼和混凝土,木材是一種溫潤而堅毅的材質。木結構中不僅包含著細膩而縝密的傳統智慧,也蘊含著實現高層建築偉大構想的未來能量。從這一層面上而言,木結構建築中蘊含著一種「來自過去的未來主義」,它們向來「腳踏實地」,但也從未放棄「仰望星空」。

今天世界各地的工程師和建築師,正努力將木材重新帶入現代城市中,隨著木材加工技術的革新與環保意識的增強,木結構建築的限高節節攀升,木材應用範圍不斷擴大。無論是規模巨大的公共建築,還是以木結構為主體結構的高層建築,也有借鑑了中國古代建築形制的「傳統建築」,甚至還有看起來科技感十足的「前衛建築」。

此次展覽著眼於呈現這些看起來不甚相同的當代木結構建築,我們試圖將這些木結構建築以鮮活的面貌而非歷史剪影的片段呈現在大家面前,通過對於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當代木結構建築、構成方式、材料、研究等進行串聯,呈現當代木結構建築中對於中國傳統建築材料和空間精神的繼承、當代木結構建築的技術知識與材料所帶來的東西方木構建築間的積極影響,以及當今新時代背景下正在發生的新趨勢……

我們希望觀眾能夠從這些「傳統」的材料中,看見擁有古老歷史的傳統木構在當代建築領域的力量和勢頭,與我們共同探討當代木結構建築為未來所構建的新「藍圖」,也希望從這些新的想像力中,能生髮出對於有溫度的未來生活的無盡期待。

展覽現場精彩劇透

CONTENT

部分參展項目一瞥

天府農博園主展館 / 崔愷 本土設計研究中心

天府國際會議中心 / 湯樺建築事務所 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雪游龍國家雪車雪橇中心 / 李興鋼工作室 張玉婷

LUPICIA二世古辦公聚落 NASCA一級建築設計事務所

恩施彭家寨項目 / 李保峰工作室 趙奕龍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Brock Commons學生公寓 / 加拿大木業

樹蛙部落 / 度向工作室

長三角一體化嘉善企業服務中心 / 上海綠建

中國建築科技館(建築博物館)和《城市 環境 設計》(UED)雜誌共同主辦並策劃「木構新景——從材料、建構到雙碳背景下的新未來」當代木結構實踐展將在3月19日~6月25日,於武漢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晨暉街3號的中國建築科技館(建築博物館)舉辦。

此次展覽將呈現國內外高水平現代工程木產品的研發和現代木結構建造技術在不同領域的實踐中對材料及其尺寸的選取、基於現代科技下的預製化、工業化、智能化等不同技術的合理運用,試圖從時間與建築尺度的維度上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展示現代木構建築的完整生命譜系及其所構造出的綠色低碳未來圖景。同時,這也是一次代表傳統的歷史性材料與現代科技之結合、中國與西方理念之結合的創新性實踐展。傳統對話科學,汲古揚今,為探索新時代中國木構建築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總結性探索與創新思路。

OPENING

策展人接待日

位於武漢光谷的中國建築科技館(建築博物館),由著名建築大師李祖原設計。3月19號下午,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將在展覽所在的1樓臨展廳接待參展嘉賓,並向同行朋友開放,歡迎各位的到來。

《城市 環境 設計》(UED)的老朋友/新夥伴將在這裡相聚,共享瀰漫木芬留芳的展覽盛宴。

與此同時,大師研討&座談會也將在第二天的3月20日舉行,國內知名建築大師、院士、學者將就木構建築相關主題進行分享並研討,也會給展覽呈上一抹象牙的亮色。

INFO

展覽信息

2023年3月19日-2023年6月25日

「木構新景」展覽

中國建築科技館(建築博物館)

從追溯到眺望

一場當代木結構實踐展

主辦單位

《城市 環境 設計》(UED)

中國建築科技館(建築博物館)

指導單位

中國建築學會綠色建築學術委員會

策展人

孫寧卿 / 吳夢詩 / 薛迪

召集人

李保峰 / 連紅

特別支持

武漢林榔木建築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武漢滿木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單位

湖北天工建築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湖北省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

加拿大木業 Canada Wood China

武漢和創建築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武漢市園林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漢華中科大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漢高(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Henkel (China) Invest

上海燊榕古建保護研究中心

主要參展單位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土設計研究中心

藍天組建築事務所 Coop Himmelb(l)au

華中科技大學李保峰工作室 LI BAO FENG Studio

常青研究室歷史環境再生設計中心

湯樺建築設計事務所 TANGHUA Architect & Associates

石上純也建築設計事務所 junya.ishigami+associates

劉宇揚建築事務所 Atelier Liu Yuyang Architects

山水秀建築事務所 Scenic Architecture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興鋼建築工作室

NASCA一級建築士事務所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CSWADI

秦森企業、上海燊榕古建保護研究中心

羅宇傑工作室 LUO Studio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韓曉峰設計工作室

上海綠建建築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 Green Architects

度向建築 MONOARCHI

湖北省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

武漢和創建築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武漢市園林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漢華中科大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交通大學建藝學院 本質設計工作室

成執設計 Challenge Design

北京方石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Monolith Architects

主要參展建築師/藝術家名錄

崔愷

常青

李興鋼

湯樺

祝曉峰

沃爾夫·狄·普瑞克斯(Wolf D Prix)

石上純也(Junya Ishigami)

李保峰

劉宇揚

劉藝

羅宇傑

韓曉峰

古谷誠章(Nobuaki Furuya)

傅中望

曾忠忠

王克明

宋小超

康凱

朱蔚蔚

何如

湯鳳龍

李傑

徐鵬

毛磊

INSTRUCTION

參展須知

開展時間及入場:

2023年3月19日下午 策展人接待日(接待日為邀請制,公眾可憑本篇內容掃碼關注我們公眾號「城市環境設計UED」入場)

2023年3月20日上午 正式開幕式(對公眾開放)

2023年3月20日~6月25日 每天9:30-18:00 對公眾開放

入場須知:

入場請勿飲食、觸摸展品及展板。建議佩戴口罩。

為了提供更好的展覽體驗以及符合公共場所人數限制要求,現場可能視情況對觀展人群進行限流。

到不了現場的小夥伴

進群蹲直播或諮詢展覽相關信息

策劃方介紹:

《城市 環境 設計》(UED)作為中國第四代建築媒體的代表,UED堅持專業、時尚路線;關注中國建築、中國建築師;報道人物、作品、思想。以敏銳的視角探尋全球著名的建築、城市、景觀設計作品,聚焦當下的全球設計實踐現場,挖掘國內外優秀的建築師、設計師人才,關注國內外城鄉環境變遷。是集刊物出版、新媒體、學術活動、策劃於一體的中國建築設計行業全媒體平台。

創刊於 2004 年,由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天津大學建築學院主辦。UED 期刊曾被人民網研究院評為中國媒體百強,是唯一入選的建築媒體,並榮獲中國期刊交易博覽會評定的「中國最美期刊」稱號。

至 2023 年 3 月:

UED 期刊迄今已經出版了140期,每期發行量在 1.2 萬冊左右,讀者覆蓋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迄今為止,UED雜誌已經為全世界幾十位最優秀的建築師、建築事務所出版了作品專輯(特輯),可謂群星璀璨:藍天組、FOA、程泰寧、馬里奧·博塔、安托內·普雷多克、福克薩斯、何鏡堂、多米尼克·佩羅、GMP、斯蒂文·霍爾、CCDI、山本理顯、OMA亞洲、姚仁喜、丹尼爾·里伯斯金、李興鋼、福斯特、WOHA、張雷聯合事務所、ANMA、德包贊巴克、大舍、MVRDV、托馬斯·赫爾佐格、伯納德·屈米、UNstudio、湯樺、馬岩松、都市實踐、OPEN、董功、TAO、承孝相、BIG、朱小地、原地建築、墨菲西思、周愷、張利、趙春水、賈蓮娜、肖誠、劉家琨、古谷誠章、劉宇揚、劉克成等等。

UED 除出版期刊以外,還為行業各界提供了一個高層次的專業平台,長期舉辦設計競賽、項目合作、展覽展示等活動策劃項目,旨在打造全新的建築類新媒體平台,以專業、先銳、科學的視角報道國內外建築設計、城市規劃、鄉村建設的實踐現場。秉持開放、認真、專業的態度,致力於搭建中外建築行業深度交流的專業平台,肩負推動建築界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奮鬥的媒體責任。

美術 | 亞勝、孫寧卿

編輯 | 那宇、孫寧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40e79627f5dedb85a05db63db7b4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