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四大節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而每一個節日又都有屬於自己的經典詩歌。比如,說到清明,我們就會想起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而說到中秋,腦海中自然就湧出了蘇軾那曠達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的,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堪稱是宋詞中吟詠中秋的不朽之作。但我今天向您推薦一首唐詩,一首寫中秋的唐詩,一首別具一格的寫中秋的唐詩,它也擔得起唐代最經典的中秋詩。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我們先解釋一下詩題:「十五夜」是中秋之夜,點明了寫這首詩的時間;「望月」是動作,是中秋夜的情境;「寄杜郎中」是這首詩的投贈對象,也是這首詩的情感凝聚點,杜郎中即詩人的朋友杜元穎。在中秋節這個象徵著團圓的節日,望著天上的月亮,寫詩給遠方的好友杜郎中,這就是詩詞的原意。
「中庭地白樹棲鴉」,這是描寫中秋的月色。您也許會問,哪說月色了?「地白」就是寫月色,就像李白的《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樣,這「地白」就是「疑是地上霜」。已經是晚上了,地面上為什麼蒙上了一層白霜呢?就是因為月亮灑下的萬里銀光呀!「地白」,一種素潔淒清的感覺撲面而來。
「地白」是寫月色,「樹棲鴨」也是在寫月色。平時的夜晚,漆黑一片,鳥兒歸巢,悄無聲息。而月明之夜,鳥兒們會誤以為是天亮了,所以會不時地叫起來,飛起來,就像王維說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句詩是寫月色,卻沒有直白地寫月色,而是通過庭院中的地白鴨棲,含蓄地把月出的效果展現出來。
「冷露無聲濕桂花」。如果說上一句詩是寫中秋夜的顏色和聲音,那這句就是寫味道——桂花的香氣。桂花八月正盛,而中秋節正是桂花最美、最香時,「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就是說這一美境。既然烏鴉在樹上棲息,自然把人的視線引到了樹上,而此時,被露水打濕的桂花,是那麼潤澤,它們正散發出馥郁的幽芳,香氣襲人。
露水是從天而降,這就讓人聯想到月亮上的桂樹和嫦娥。此時此刻,廣寒宮裡的桂樹是否也沾染了晶瑩的露珠,散發出縷縷清香呢?那寂寞的嫦娥,是否也在宮中獨自徘徊,感受著今夜的孤淒呢?一句「冷露無聲濕桂花」,意境是如此悠遠而耐人尋味。
前兩句是寫景,寫月下之景,那這些景物是誰看到的呢?是詩人。這「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都是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詩人徘徊在中庭月色下,他在想什麼呢?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人終於點題了,他不僅點出了「望月」的主題,更從他自己一人「望月」,聯想到普天下人的「望月」了。今夜舉頭望月的豈止是我一個人?那普天下的人不都望著這一輪明月嗎?望的月亮是相同的,可個人的苦樂卻是不同的。有人合家團聚,有人望月懷遠,既然如此,那綿綿的「秋思」又回落到誰家呢?
所謂「秋思」,就是秋天的情思,也是中秋月圓之夜的心情;而「誰家」呢?它不是指哪一家,而是誰人的意思。那詩人真不知道秋思落在誰人心上嗎?當然知道,就落在他自己的心上啊!是他在思念朋友杜郎中啊!他是在說:「月明人盡望,秋思落我家」的。明明是對朋友思念至極,可偏偏不承認自己在思念,還在問「不知秋思落誰家」,這是含蓄蘊藉,委婉動人的寫法啊!
「秋思」是人心裡生髮出來的情感,但詩人沒有說「秋思生誰家」,而是說「秋思落誰家」,好像這秋思如同月光、冷露一樣,是從天上灑落下來的,落在了某個人頭上,讓他不由得生出了秋思。看著似乎很無理。但細想呢?正因為這秋思來得這麼自然,來得這麼不由分說,就一下子飄然而至,就一下子砸在詩人的內心,就像蘇軾的「不思量,自難忘」一樣。一個「落」字,鍊字精當,新穎妥帖,生動形象,讓這首詩結得深沉婉轉而又餘韻悠長,仿佛那秋思隨著圓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