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舉起手機?人為什麼動不動就把視頻擺上網?

2023-06-14     39深呼吸

原標題:誰在舉起手機?人為什麼動不動就把視頻擺上網?

在你拍我也能拍的時代里,社會更應該形成共識:在公共場合玩手機時儘量避免被他人誤會你在偷拍;對著陌生人,不要做出讓對方覺得不適的拍攝行為,更別說動輒把視頻放上網了。/ 站酷海洛

作者|梁中明

編輯|廖穎瑤

在廣州鷺江站派出所里,張某「一直在哭」。據當事人兒子鄧先生對記者說,張某聲稱自己所在大學準備開除她,「在那哭了一下午」。

連日來,廣州地鐵「大叔被疑偷拍自證清白後仍被曝光」一事仍在發酵,張某從義正言辭地網上聲討,到聲淚俱下地請求諒解,個中反轉起跌可謂天淵之別。

網絡截圖。

這近乎於由一台手機引起的鬧劇。人分享信息,是生物性特點,或多或少屬於一種活著的生理需求。手機已成為現代人身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需要警覺的是,從什麼時候起「個人分享」與「踐踏他人」之間的邊界感變得越來越模糊了?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需要用手機拍個視頻訴諸網絡?

01

怎樣才能阻止刷手機上癮?

美國心理學家羅斯和尼斯伯特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將學生區分為兩組,一組是「熱心學生」,一組是「自私學生」。兩位心理學家製作了兩封不同的信,一封很簡短,告知收信者下周將舉辦愛心捐贈活動,請帶上食品到學校廣場;另一封信較為詳細,告知收信者活動地點及對食品的要求,並建議順道經過學校廣場時進行捐贈,這樣就不用特地多跑一次。

兩封信隨機發送給了這些「熱心學生」和「自私學生」。

結果顯示,收到詳細信件的學生中,有42%的「熱心學生」捐獻了食品,「自私學生」也有25%捐了;收到簡單信件的學生中,只有8%「熱心學生」捐出了食品,而「自私學生」的捐獻率為0。

收到詳細信件的學生會捐贈更適合的食物。/ 站酷海洛

兩封信最大的區別是有無具體活動地點,如果只是一個空泛的「學校廣場」,那麼就需要學生自己去尋找具體目的地,讓人覺得做這件事的成本比較大。

所以心理學家提出的一個說法就是:永遠不要低估一個人能有多懶。如果用這種「懶惰」來對抗當今社會的手機依賴症,有個方法就是增大個人使用手機的成本:如果你一使用手機刷朋友圈或者微博就要罰幾百塊給朋友,你或者可以儘量控制住不看手機。

起床後第一件事:刷手機。/ 站酷海洛

人為什麼會依賴手機、不停地刷取信息?這是一個頗為複雜的身體及心理學問題。當中最關鍵的是「信息」所具有的生物性,它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近乎食物和水一樣重要

有學者認為,生物體最早出現的信息「接收器」是嗅葉。人類正是通過這個位於大腦半球底面最前端、專門負責嗅覺的突出部分,來分辨外界的化學信號。當人類祖先看到猛獸的腳印或糞便時,可以很快判斷其在附近出沒,於是儘快逃生。

因此,信息的功能除了幫助人獲得食物,還有趨吉避凶——需要足夠多地掌握周圍情況,才能保證個體安全地存活下去。在不斷進化後,人的潛意識裡依然充滿著對信息的渴求感。今社會發達的網絡傳達著巨量信息,進入這個漩渦後,人還是會為「信息」焦慮不已,不然會有被拋棄的感覺。

抵抗這種焦慮感的做法,就是不斷地刷手機。曾有研究者指出,日本動漫、AV發展得最好的時期,正是日本經濟衰退或停滯的時期。從科學層面來說,人感受到壓力時,體內會釋放一種叫皮質醇的類激素。在皮質醇幫助下,人體肌肉會釋放出大量胺基酸,肝臟也會釋放出更多的葡萄糖,脂肪會釋放出充足的脂肪酸,從而給人提供充足能量去面對困境。

當身體處於壓力狀態下所產生的化學變化。/ 站酷海洛

但如果皮質醇含量過高,人的能量就會在短時間內大量消耗,一個結果就是——長期處於壓力下的人很容易生病。有沒有一種方法 既 可以抵抗壓力又不致於過分耗損身體呢?有的,刷手機分散注意力吧,這樣就能降低人對當下的激素反應,以降低皮質醇。玩手機恰恰能轉移人的注意力,減輕焦慮感。在身體循環形成習慣之後,離不開手機就會逐漸變成常態。

02

是不是要將一切擺上網?

英國社會學家托馬斯·霍布斯有個觀點認為,人們總是處於相互競爭的環境中,並且在不斷尋找別人的缺點,競爭性越強,那麼他們就越會通過對方的缺點取悅自己。

有學者總結了人們熱衷於社交媒體分享信息的原因,其中兩點是尋求身份認同和自我存在感。很顯淺的理由,一旦粉絲或朋友進行點贊或評論,會帶來積極的心理暗示,加強分享者對自身的認可。隨著點贊和評論增多,受到關注的滿足感和存在感也會隨之增強。

被點贊越多,心情越愉悅。/ 站酷海洛

通過抨擊對方缺點可以取悅自己,而手段又如此便捷,這或者就可以從某個角度理解,為什麼張某在發現大叔沒有偷拍她後,還會做小作文訴諸微博。

有些現實問題非得發上網才引起重視,最後才得以解決;有些問題當時可以找工作人員處理,並即時就地解決, 但為什麼如今似乎產生了一種趨勢:我一定要拍個視頻擺上網。

在網上搜查一番就會發現,高鐵占座、吵架;排隊插隊爭吵;打架互毆……一切問題上視頻,幾乎成為常態。拋開那些要博取眼球、為收益著想的自媒體與網紅不談,具體到某個當事人,也是熱衷於此。

網際網路令分享一切成為可能。 / 全景視覺

這也是社交媒體的一個特性: 人樂於在戲擬的舞台前,構建理想的自我形象。張某的個體形象呈現即是:一個嫉惡如仇、勇於發聲又言語犀利的知識分子形象。互動如此重要, 在自我形象構建後獲得觀眾讚譽後,心理上的滿足感會隨之而來。

實際上,當已經預設有觀眾存在的前提下,一些事情看上去正變得違和。比如說,幾年沒見父母的孩子突然回老家探望老人家,準備好了手機拍下了老人家熱淚盈眶的場景。這當然能打動人,但潛意識裡面向「觀眾」的提醒,卻令親情暖意顯出劇本式的一絲怪異。

危險的是, 當知道觀眾很多、個人表演欲又過於強盛的時候,社交媒體上「個人分享」與「侵犯他人」的邊界會被擠壓得更加模糊。在看過張某在「地鐵偷拍事件」發生後的各種反應後,可以理解其作為當事人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但另一方面,我們會發現其 過分情感化、 言行誇飾的一面

《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表演型人格角色。/ 電影截圖

參照一篇醫學論文,表演型人格有如下表現:

1、表情誇張,像演戲一樣,裝腔作勢,情感體驗膚淺。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其他人的影響。

3、自我中心,強求別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給別人難堪或強烈不滿。

4、經常渴望表揚和同情,感情易受傷害。

5、尋求刺激,積極參加各種社交活動。

6、需要別人經常注意,為了引起注意,不惜譁眾取寵,危言聳聽,或者在外貌和行為方面表現得過分吸引異性。

7、情感反應強烈易變,完全按個人的情感判斷好壞。

8、說話誇大其辭,摻雜幻想情節,缺乏具體的真實細節,難於核對。

或者,這可以給我們在生活上一些警示。

RECOMM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34a552de81cd269ec4465ca7db7a0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