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后孟古青,被廢後回家生龍子,皇帝想接回,娘家:接就出兵

2023-01-21     羲和奇談

原標題:大清皇后孟古青,被廢後回家生龍子,皇帝想接回,娘家:接就出兵

清朝皇室世代和蒙古貴族聯姻,努爾哈赤的16位妃子中有2位來自蒙古,皇太極的一後五妃均為蒙古人。

順治帝的兩位皇后,也都來自蒙古的科爾沁部落,但順治帝卻兩度想要廢后,險些破壞了滿蒙聯姻的大局。

順治的首位皇后孟古青被廢後貶為靜妃,她自從被廢後,就在滿清官書中再無記載,倒是在朝鮮官方史書中,記載了她的下落。

滿蒙聯姻

在明清交替之際,滿清皇室和蒙古貴族之間的聯姻,始於清太祖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自從率領建州女真部落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後,就積極為自己的部落謀求聯盟,他向蒙古的科爾沁部落示好,希望和科爾沁進行聯盟以壯大力量。

科爾沁部落是元太祖鐵木真弟哈薩爾的後代,是真正的元朝皇室後裔,在剛開始,科爾沁部落對努爾哈赤的態度十分冷淡。

此時的努爾哈赤旗下的力量十分薄弱,別說問鼎中原了,就連統一整個東北地區也還是個不小的挑戰,努爾赤雖然有意與蒙古科爾沁部落交好,但科爾沁部落卻絲毫沒有顯示出誠意來,反而敵意十足。

萬曆十一年,女真葉赫部糾集九部聯軍,與努爾哈赤的建州部女真在古埒山發生戰役,葉赫部的援軍中,就有科爾沁部落的人參戰。

在古埒山戰役中,努爾哈赤率部大勝,科爾沁部落意識到努爾哈赤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參見九部聯軍被擊敗的蒙古明安貝勒開始主動示好努爾哈赤,雙方有了初步的互動。

努爾哈赤和科爾沁部落的關係改善之後,雙方的交流和合作逐漸加深,但雙方之間的滿蒙聯姻,要直到將近三十年後,才正式開始。

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隨著建州女真和科爾沁部落的關係越發緊密,努爾哈赤主動向科爾沁部落的貝勒明安求婚,提請娶明安貝勒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

雙方一拍即合,結成姻親關係,當年4月貝勒明安送女前來完婚,這樁婚姻是努爾哈赤家族與蒙古貴族的首次通婚,從此也拉開了滿族皇家宗室與蒙古貴族聯姻的序幕。

為了拉攏蒙古貴族,努爾哈赤從此在滿清皇室中堅持推行滿蒙聯姻的政策,他自己的16位后妃中有兩位都來自科爾沁部落,努爾哈赤的四個兒子也分別迎娶蒙古女子,建州女真和科爾沁部落隨著姻親關係結成了牢固的利益共同體。

經過努爾哈赤的苦心經營,滿族已經成為了東北的統治力量,蒙古的彪悍騎兵更是滿族逐鹿天下時需要緊緊握在手中的重要籌碼,因此努爾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極極為重視滿蒙聯姻,從清太宗皇太極這一代,滿蒙聯姻迎來了新的發展高峰。

皇太極的一後五妃,均為蒙古貴族女子,這種聯姻關係確立了滿蒙一家的共同利益,之後滿族八旗子弟和蒙古騎兵聯手作戰,打下了日後問鼎中原的基礎。

皇太極的後宮之中,最為有名的就是莊妃,名為布木布泰的博爾濟吉特氏,她日後被封為孝莊文太后,是順治帝福臨的生母。

在皇太極死後,她輔佐順治、康熙兩帝,是清朝開國時期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

有清一代,根據清朝皇家族譜的記載,滿蒙聯姻達586次,滿族上層的皇親貴胄中嫁到蒙古的女孩子就有四百三十人,而王孫貴胄中贏娶蒙古貴族之女的也有一百五十六人。

其中清朝皇帝娶的蒙古王公女兒娘家生下的後代,叫姻親台吉;嫁給蒙古貴族的滿族宗室的公主、格格們生的後代叫公主子孫台吉,有清一代,僅蒙古科爾沁部的公主子孫台吉和姻親台吉,就有兩千多人。

在清朝統治的幾百年時間裡,這些姻親台吉和公主子孫台吉,還不斷地和滿族皇家宗室保持著相互嫁娶,形成了親上加親、親上套親的滿蒙姻緣關係。

滿族皇家宗室與蒙古貴族之間的聯姻,繁衍了成千上萬的混血後代,培養了一批忠於滿清皇朝的蒙古貴族,對於穩定清朝的統治有著積極的意義。

但有清一代的滿蒙聯姻,並不是沒有波折,在皇太極之後即位的順治帝福臨,他成年後的兩位皇后,和他的生母一樣,都是來自科爾沁部落的博爾濟吉特氏,但順治帝卻鬧出了兩度廢后的鬧劇,令滿蒙之間的聯姻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

其中順治帝的首位皇后孟古青,被貶為靜妃後乾脆離開了紫禁城,返回蒙古老家居住,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多謎團。

順治兩度廢后

順治八年(1651年),14歲的順治到了可以成婚的年齡,為他挑選合適的對象,就成了滿清皇室的頭等大事。

滿清皇室沿襲了皇太極滿蒙聯姻的做法,為順治帝挑選了他生母莊妃的侄女,蒙古科爾沁部和碩卓里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博爾濟吉特孟古青。

順治八年(1651年)八月十三日,順治帝迎娶博爾濟吉特·孟古青為皇后。

孟古青和順治帝福臨的結合是可謂是親上加親,畢竟孟古青的父親吳克善是順治皇帝的舅父,那麼孟古青和順治的關係,就是表親,通俗說法就是表兄妹或者表姐弟的關係。

二人的結合又有著滿蒙聯姻的大背景,本來應當一樁符合多方利益的皇室婚姻,但不料這樁看似完美的聯姻卻在日後惹出了一番風波。

順治帝是一位稜角分明的皇帝,他幼年喪父,登基後權位被多爾袞長期把持,直到多爾袞死後才得真正掌權,也許是因為這段經歷,讓順治掌權後的一些做法,難免有些偏激和激烈。

順治十年(1653年),順治帝突然提出要廢掉皇后,理由是皇后「無能」,難以母儀天下。大臣馮銓、陳名夏等人勸諫順治帝,認為皇后並無明顯的失德之處,廢立皇后之事定不可意氣用事,需要三思而後行。

心意已決的順治帝豈會就此罷休,他又提出皇后奢侈,生性善妒,性格難合聖意等理由。

順治帝一心堅持,孝莊太后也難以勸解,最終廢后一事遂了順治帝的意,將皇后降為靜妃,改居側宮。

順治廢后的理由,主要有這麼幾條:

一是皇后無能,這裡的無能不是指能力不足,而是指皇后沒有生育子女,完成最重要的傳宗接代任務。

二是順治和皇后志趣不合,順治崇尚簡樸,但皇后卻比較奢侈,此外順治認為皇后比較任性,嫉妒心強,兩人一起生活矛盾不斷。

因此順治認為皇后不夠賢淑,不能成為後宮之主。

還有一條則和多爾袞有關,順治聲稱皇后是多爾袞在自己尚未成人時所定,沒有尊重自己的選擇。

細究這些理由,未免有些牽強,順治提出廢后時,兩人成婚不過兩年,而且在這期間順治就已經長期疏遠皇后,因此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看出皇后沒有生育能力,對她「無能」的指責未免過於苛刻。

至於兩人性格志趣不合,倒是沒人可以否認的,兩人婚後的這段時間,確實根本合不來,孝莊太后之所以最終同意兒子廢后,可能也和這個原因有關,但皇室婚姻本就是政治高於一切,很少有能因為個人喜好而任性妄為的。

因此,當順治提出廢后的時候,就有大臣勸諫,不必因為這個理由就輕易廢后,完全可以保留現有皇后的名分,另立東西兩宮。

順治執意廢后的另一個理由,是因為這個皇后是多爾袞所挑選,這個理由倒是被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是主要原因。

多爾袞在順治七年(1650年)冬天去世,在他死後僅僅兩個月,順治帝就在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由此可見順治對多爾袞的積怨之深。

順治迎娶孟古青為皇后是在順治八年,此時多爾袞已經去世,但選定博爾濟吉特·孟古青是在多爾袞生前就已經定下的,多爾袞在去世前一直掌握朝中大權,因此,這位皇后人選的確定自然少不了由多爾袞拍板。

順治登基後,對多爾袞極為仇恨,那麼連帶遷怒多爾袞所定下的皇后人選,看上去是個合理的推測。

順治對多爾袞仇恨的來源,主要就是因為多爾袞一直是壓在他頭上的一座大山,使得他雖然有著皇帝之名,但卻無法掌握真正的權力,只能生活在多爾袞的陰影下,如同皇位上的傀儡。

野心勃勃的多爾袞讓剛剛登基的順治封自己為「叔父攝政王」,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多爾袞定奪,年幼的順治則被多爾袞以不諳政務為名,排除在軍國大事的決策層以外,根本沒有插手國事的機會。

堂堂皇帝,卻沒法掌握實際政權,只能在叔父攝政王的巨大陰影下忍氣吞聲,也正因為如此,順治在登基後的幾年間,早已經積累了極大的不滿和仇恨,多爾袞的意外去世,自然給了順治報復的機會。

因此多爾袞去世後,掌握權力的順治迫不及待地清算了多爾袞,一切和多爾袞有關的,都是順治的眼中釘,其中母儀天下的皇后人選,也是多爾袞生前所定,這當然讓順治耿耿於懷。

順治是滿清入主中原後的首位皇帝,有著特殊象徵意義的皇后位置,人選的敲定無疑破費思量,憑心而論,多爾袞當政時敲定的博爾濟吉特·孟古青是個絕佳人選。

滿蒙聯姻本就是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堅持推行的,順治大婚前,滿清剛剛入主中原,政權尚不穩固,更需要蒙古鐵騎的有力支持,因此從蒙古科爾沁部落中挑選皇后人選無疑有著很大的政治意義。

博爾濟吉特·孟古青同時還是孝莊太后的侄女,孝莊太后在滿清後宮中地位顯著,是實際的後宮之主,又是順治帝的生母,皇后的位置選擇她的侄女,也有利於後宮的穩定。

但對順治來說,這些理由再充分,都抵不過他對多爾袞的仇恨,他必須清洗掉一切和多爾袞有關的痕跡。

因此順治在廢后理由中,也明確說這個皇后是多爾袞在他「幼沖」時所定,不是他本人的真實意願,正好這個皇后入宮以來和順治矛盾不斷,根本無法正常相處,那對順治來說,廢掉這個皇后正好可以證明自己作為皇帝手中無可爭議的權力。

順治和孟古青皇后本就性格不合,兩人火熱不容,再加上多爾袞的緣故,順治的廢后決心無人可以阻擋,最終他也得償所願。

孟古青是孝莊太后的侄女,她的被廢讓孝莊太后難以向娘家交待,孝莊太后為此實行了補救之策,她為順治選定的第二位皇后也來自科爾沁部落博爾濟吉特氏,是被廢皇后孟古青的侄女,也是孝莊太后的侄孫女。

孟古青被廢一事令蒙古人有所不滿,但是看在孝莊太后又為順治帝選定另一位蒙古皇后的份上,蒙古貴族們也沒有提出什麼異議。

順治十一年(1654年),順治帝又迎娶了自己的第二任皇后,但順治帝對她的感情十分平淡。

之後,順治帝又有了最為寵愛的董鄂妃,心思更是根本不在新皇后身上。

到了順治十五年,順治帝又鬧出么蛾子了,他以皇后「不才」和「不知禮」為由,再度提出廢后,希望封董鄂妃為皇后。

這次可沒有上次那麼容易了,前後兩位蒙古皇后被廢,無疑會給滿蒙兩族之間造成不可彌補的隔閡,孝莊太后聯合文武大臣堅決抵制了順治帝廢后的提議,這才使得皇后的封號得以保留。

順治帝的第二位皇后雖然保住了皇后的頭銜,但她和順治帝的感情已經名存實亡,好在順治帝死後,康熙對她十分尊重,她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以77歲高齡去世。

孟古青的下落

作為順治帝的第一位皇后,博爾濟吉特孟古青在成婚兩年之後被廢黜皇后尊位,降為靜妃。

此後,關於廢皇后 (靜妃)的下落,清代官書諱莫如深,孟古青的下落成了一樁歷史懸案。

清朝官書中,關於孟古青最後的記載就是關於廢后,順治十年八月二十五日下諭稱將其將為靜妃。

此後,《起居注》《實錄》等清代官書中,就再也沒有對廢皇后 (靜妃)的記載,後世所修的皇室譜牒 《玉牒》內,也未將廢皇后(靜妃)列入順治帝的諸位后妃之中。

到了嘉慶年間,軍機處還奉嘉慶帝的旨意,就廢皇后 (靜妃)一事發函詢問東陵妃園寢,想要查出廢皇后 (靜妃)最終去世的日期以及埋葬地。

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但一個妃子,竟然連滿清都掌握不了她的最終下落和歸宿,從此可以看出,靜妃一事,充滿了玄機。

關於廢皇后 (靜妃)的下落,後人在翻查史料中,在清朝官方史書中一無所獲,倒是在朝鮮的史料和民間記錄中,找到了一些端倪。

朝鮮麟坪大君李在順治十三年十月時曾作為使者停留於京師,其所著 《燕途紀行》中記載道: 「十九日庚寅……前日所廢皇后,今月因其父入朝,許以帶還。其父乃帝之表叔雲。」

根據這則記載,被廢的皇后孟古青是在順治十三年由其父和碩卓里克圖親王吳克善接回蒙古本家。

在朝鮮《顯宗大王實錄》中,顯宗六年 (1665年)三月的記錄中,亦記載有廢皇后孟古青返回蒙古之後的情況。

《實錄》中記載,顯宗召見諸大臣,詢問曾經出使清朝的禮曹判書鄭致和道:「卿歸自彼中,有何所聞?」

鄭致和答道:「竊聞蒙古之女,曾為順治皇帝之後,失寵黜還其國而生子,年今十四。」

這則記載明確說明了廢皇后孟古青在返回蒙古之後,還生下了順治帝的兒子,清朝屢次請蒙古送回,但蒙古卻拒絕將順治帝之子送回清廷。

而且出使清朝的朝鮮大臣鄭致和還進一步推測,蒙古人兵強馬壯,假如日後擁立孟古青和順治帝的兒子,恐怕會動搖清朝的統治,這讓清朝深以為患。

此 《實錄》後來經過朝鮮王朝官方改修,鄭致和的說辭被基本保留,說明朝鮮官方史書認為這則消息是真實的。

這是孟古青下落的唯一明確記載,但之後蒙古和滿清並未因此而有什麼紛爭,其中是否還隱藏著什麼秘辛就不得而知了。

參考資料:

《滿蒙聯姻視角下的順治帝廢后研究》,《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5年8月

《順治帝的三位后妃》,《歷史教學》,2003年7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30e3f36e6398588819cd3ad655601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