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一部名為《張之洞》的電影在娛樂圈引起關注,然而並非因為其故事情節和演員陣容引起熱議,而是由於其票房異常慘澹。然而,拋開電影本身,我們不妨聚焦於張之洞這個歷史人物,一個「中體西用」的洋務派代表,晚清重臣,他在工業、教育和思想等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張之洞,作為洋務派的代表之一,提出並踐行了「中體西用」的理念。他在晚清時期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齊名,為中國的近代化事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張之洞年輕時卻是一位憤青,出生於官宦之家,他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早早展露天資,不到14歲就中秀才,但在進士科考途中歷經波折。
他曾幫父親處理軍務,自己成家生子,為父守喪,錯過考試。直到27歲,他才取得進士及第的資格,正式踏入帝國的翰林院編修之列。然而,這位憤青張之洞並非一蹴而就,他在科考的漫漫歷程中,因各種原因耗時11年才考取進士,經歷了種種波折。
張之洞的個人局限初現端倪,但他逐漸嶄露頭角。在擔任浙江鄉試考官、湖北、四川等地學政的十年中,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而在回到京城擔任國子監官員後,他在外交方面展現出獨特的見解。當時,崇厚與沙俄簽訂《交收伊犁條約》時,中國因賠款五百盧布和允許沙俄在新疆和內蒙免稅而換回了孤立的伊犁。張之洞在上疏中直言不諱地表示反對,認為新疆的實際利益大於伊犁的虛名。他與其他清流派成員一同發起抗議,被時人譽為清流派的領袖,是憤青張之洞的一面。
張之洞的職業生涯逐漸升遷,從山西巡撫到兩廣總督,他開始打開眼界。在兩廣總督任上,他參與對法作戰,親身見識了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通過對外戰爭的思考,他尋求近代化的道路。在廣州,他創立了廣雅書局和廣雅書院,同時奏請朝廷修建後來被稱為「盧漢鐵路」的鐵路,為推動近代化奠定基礎。
1889年,張之洞調署湖廣總督,進入了他在武漢展開近代化探索的階段。他成立了一系列學堂,其中以自強學堂最為著名。這所學堂由張之洞親自主持,是中國第一所由國人自行創辦的新式高等學堂。此後,張之洞又創辦了武備學堂、農務學堂、商務學堂和湖北工藝學堂等,為當地培養了大量人才,其中武漢大學的前身即為自強學堂。
他還關注軍事人才的培養,以李鴻章的北洋武備學堂為藍本,創建湖北武備學堂,為武漢和湖北輸送了許多軍事人才。張之洞主辦的農務學堂成為華中農業大學的前身,湖北工藝學堂則發展為武漢科技大學。
不僅如此,張之洞在工業方面也留下了重要的貢獻。他創辦的漢陽鐵廠代表了中國最早的鋼鐵企業,是中國重工業起步的象徵。然而,初創階段的漢陽鐵廠走過了一些彎路,面臨諸多問題,但依然在中國鋼鐵工業中做出了先驅性的貢獻。
他還創建了漢陽兵工廠、漢陽火藥廠、湖北槍炮廠、漢陽針釘廠、漢陽官磚廠等企業,形成了一條「製造工業的長廊」。這一系列實業舉措,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步伐,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他的經營並非一帆風順。例如,湖北織布局作為一家由張之洞主持創辦的民用企業,雖然在初期取得了不俗的銷售業績,但由於經營不善最終無法填補軍事企業的虧空,從歷史的角度看,它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
張之洞的辛勤努力和付出為武漢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他將這座城市塑造成為「東方的芝加哥」。他強調教育的重要性,發展軍工,對變法持開明態度,代表著時代的進步。然而,他也因為維護清王朝的努力,在辛亥革命爆發後成為革命者手中的武器。
1909年,張之洞走到人生的盡頭,享年73歲,清廷諡以「文襄」。他的影響仍然深遠,毛澤東曾說:「在中國,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了張謇。」他的近代化思想和實際行動,為中國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在張之洞的17年督鄂生涯中,武漢發生了巨變。他的努力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我們留下了思考的空間。他是一個兼具軍事家、實業家、教育家的多重身份的代表,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