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作品中,愛情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我們每個人都渴望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但是,很多時候愛情帶給我們的都是無盡的傷痛。
路遙筆下的愛情是異常沉重的,在他筆下的愛情里的任務都是悲劇,在他的小說故事情節里的主人公都會有一個非常傷感的結局。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路遙對愛情如此悲觀呢?這與他的生活環境和親身經歷密切相關。
一、生活環境的影響
路遙出生在陝西的一個農村,他生活的縣城在陝西的北部,有非常明顯的高原地貌。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周圍都是高山,交通極其不順暢,這種封閉的自然環境給人的心理帶來了很多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深遠的,自然環境賦予這個地區的人們一種凝重感,我們從路遙身上就可以明顯感覺到。
在路遙的作品裡,我們會感到一種深深的悲痛。路遙出生、生長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帶給路遙的影響應該是根深蒂固的。
路遙把這種自然賦予它的情懷傾訴在自己的作品裡,所以,讀路遙的作品,會感到一種沉重感,因為從小就受到這種環境的感染,所以它的作品充滿著這個地方的氣息。
路遙的作品中的材料都是來源於他生活的這個地方,作品中的所有事物都充滿著這個地區的特色。例如《平凡的世界》中,文章一開始就把讀者帶入到大山裡的那個環境,給人一種沉鬱感。
二、儒家文化及傳統的婚俗觀念的影響
儒家文化對路遙的影響非常深遠,儒家文化中倡導「克己」「中庸之道」,把人們的倫理道德看的至關重要,希望在情和理之間獲得一種平衡,使人的精神和肉體能夠和諧統一。
就像孫少安收到潤葉的情書時,他的內心經歷了無數次的掙扎和矛盾,最終,他還是放棄了自己的情慾,選擇了理性,選擇了現實。因為路遙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和感染,所以在他的筆下是不會出現轟轟烈烈的愛情的。
黃土高原那片土地上,會有包辦婚姻的現象,他們信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這也是那裡很多青年人對於婚姻的追求,很多農村人心目中的理想對象就是「吃國庫糧的城裡人」。
田福堂認為自己是個村幹部,自己的女兒潤葉又在城裡面教書,算是「城裡人」,而孫少安只是一個農民,雖然他的農活乾得很好,但是他終究還只是一個農民。
田福堂從未站在自己女兒的角度思考過這個問題,他認為城裡人就是比農村人好。其實,從孫少安和潤葉的愛情里,我們可以看出那個時代那個地區的人們的愛情理想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巨大的矛盾,這正是由於傳統的婚姻觀念導致的。
李向前可以為潤葉買很時尚的衣服,可以給潤葉更好的物質生活,他可以整天只為了潤葉一人活,但是這種優越的生活是孫少安給不了的,因為孫少安的根就在農村,他心理挂念的是它的家鄉和它的親人,他不能給予潤葉那樣的生活,「每一個人物都充斥著各種矛盾,這就註定了他們的悲劇色彩。
這種悲劇的實質其實反映的是人們的愚昧,當愚昧與這個社會的文明相衝擊時,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某種分離」。在農村人心目中,生活永遠都是第一位,如果不能解決自己的溫飽,那麼就沒有權利去選擇愛情。路遙生長在這個地方,所以他非常了解這種觀念,因此它的筆下不會出現與世俗鬥爭的愛情故事。
三、個人生活經歷的影響
路遙的初戀轟轟烈烈,但是卻布滿了傷痕。那時候,路遙是縣革委副主任,初戀是一名北京的知青,路遙的個人品質深深地吸引了這個小姑娘,而且路遙也對這個姑娘一見傾心,通過朋友的撮合,他們進入到了戀愛階段。
初戀是熱烈的,他們兩個人總是鴻雁傳書,他們會在信里傾訴對對方的思念之情,這段愛情給了彼此前所未有的浪漫與甜蜜。1970年,路遙的初戀因為體檢沒有過關,所以沒能順利被招工。
當時縣裡派路遙去當工人。路遙就把自己的機會留給了初戀,在多方努力下,路遙的初戀順利當上了工人。結局是路遙親手把自己的女友放走了。初戀當上工人之後與路遙的聯繫越來越少,後來,路遙被罷免了職務,就在這時,它的初戀提出了分手,後來嫁給了一個軍代表。
情場和職場的雙雙失意之後,路遙回家當了一名民辦教師,在路遙最低沉的時候,林達出現了。林達是路遙初戀的好朋友,當他知道他們分手之後,還給路遙寫過信安慰他。路遙上大學的時候,林達給予了很多的經濟資助。
1978年,路遙和林達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婚後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甜蜜幸福。路遙把絕大部分心思都用在創作上,他認為妻子就應該是自己的助手,做一個優秀的賢妻良母,但是林達是一個非常獨立的女人,他不可能放下自己的工作甘心做一個家庭主婦。
林達也逐漸忍受不了路遙。後來這段婚姻也是名存實亡。林達曾經提出過很多次離婚,但是路遙為了自己的聲譽以及女兒沒有答應。在路遙去世前三個月,它在離婚協議書上籤了字。
愛情的失敗,婚姻的不幸,曾經讓路遙一直生活在沉痛之中。這種感情對他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每一段故事都是一個悲劇的象徵。
故事裡面是各種各樣的愛情,但是透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七情和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也為作品塗抹了一層憂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