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流放寧古塔」,爭論之下當有共識

2024-11-01     封面新聞

一個正在醞釀中的旅遊項目,近日成了網絡上下的熱門話題。

繼山東紅嫂家鄉旅遊區推出「跟著團長打縣城」項目後,黑龍江鏡泊湖景區計劃於12月啟動一個名為「流放寧古塔」的旅遊項目,該項目試圖還原清代流放犯人的歷史場景。景區方面表示,屆時遊客可佩戴枷鎖、穿囚服,體驗「流放之旅」。此項目一經推出,便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熱議。有人認為該項目很新穎,是文旅融合創新的舉措;也有聲音指出,文旅營銷不應拿歷史苦難玩梗。

不得不承認,各地文旅近年來紛紛發力,一大批小眾旅遊地、旅遊項目和文旅IP「出圈」走紅。從文旅市場來看,遊客需求正在向新奇有「網感」的特色IP項目靠攏;從旅遊類型來看,體驗式旅遊、沉浸式旅遊受到熱捧;而從旅遊質量和服務保障來看,也不乏各地文旅局長、官員幹部出面推介與一線保障,「保姆式」「聽勸式」旅遊成為新亮點。在文旅賽道如此「卷」的現實下,結合爆款影視IP《甄嬛傳》而開發「流放寧古塔」項目,可以看做是立足本地特色資源,借力熱門IP發展文旅事業的一種積極嘗試。某種程度上,很難一口斷定是「大錯特錯」。

然而,「流放寧古塔」旅遊項目剛一「曝光」就引起爭論,也並非完全是「沒事找事」。不論是歷史上,還是史料中,抑或是《甄嬛傳》里,「流放寧古塔」確實也與折磨、苦難、受罪等色彩有所關聯。這提醒我們,如今發展文旅、創新文旅,不能停留於「眼球活」、「刺激活」,而越來越是一個需要綜合考量各種因素的「技術活」。如何平衡好歷史與現實、娛樂與真實等關係,是繞不過去的一道考題。畢竟,「文旅」二字,在前的「文」字,本身就蘊含著文化的內涵和底色。

從這個角度來說,各地立足地方實際,找准本地特色,積極創新文旅產業,說到底還是應當以文化和主流價值為內核,萬不可顧此失彼、匆匆「上馬」,否則就容易得不償失,甚至深陷輿情。在這方面,有地方是吃過虧的。例如,曾經有景區推出「鬼子進村」「搶花姑娘」旅遊項目惹眾怒,這是突破了正確歷史觀和民族情感的底線;又如,有地方為了搶得IP發展旅遊,爭搶「西門慶故里」、「潘金蓮老家」等引起熱議,這有些把嚴肅學術問題淪為爭眼球效應、搶旅遊生意的嫌疑。就在前不久,還有景區推出抓住「野豬」免費帶走的「徒手逮獵」旅遊項目被叫停,這又衍生出靠新奇博眼球、忽略安全性和合規性的質疑。種種前車之鑑,就是因為在文旅創新中,找到了好特色、也打磨出了好創意,但是沒有把握好細節與邊界,劍走偏鋒而遭到反噬。

總之,站在新的消費市場、消費趨勢和服務熱情的現實下,要尊重各地積極主動的文旅創新。與此同時,也要在創新過程中以主流價值和文化因子為底色,把握好創新的細節與邊界。只有這樣,才能在地方文旅創新發展、遊客口碑效應和寓教於樂、以文化人之中,找到平衡點。

來源:人民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122f09b3ab698afa2da9420e3a14d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