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研究院總架構師邵雷:探索數據交易流通建設現狀,建設交易平台

2023-01-10   零壹財經

原標題: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研究院總架構師邵雷:探索數據交易流通建設現狀,建設交易平台

2023年1月6日,「第二屆中國信用經濟發展峰會暨零壹智庫年度峰會」在線上舉辦,會議以「構建數據基礎制度,促進信用經濟發展」為主題,圍繞數字經濟、信用經濟等專業話題開展討論。

本次會議由全聯併購公會信用管理專委會、深圳信用促進會、零壹智庫、《陸家嘴》雜誌、《價值線》雜誌聯合主辦,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學數字金融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數字經濟研究小組提供學術支持。

在本次峰會上,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研究院總架構師邵雷發表了題為「數據要素流通交易探索及實現」的演講。粵港澳⼤灣區⼤數據研究院由國家信息中心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建,是以海量數據分析挖掘和數據要素市場研究為特色的國際化特色智庫。自成立以來聚焦三大方向:數據要素、算力經濟、算法指數。

以下為邵雷的發言整理:

政策支撐、需求勃發和技術創新成為數據流通三大支柱。在國家地方政策支撐方面,新⼀輪支持政策加碼數據流通、數據交易和數據安全,近年來《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的通知》等多項政策相繼出台。在需求勃發方面,有包括銀行風控、智慧城市、醫療科研、廣告/保險營銷、供應鏈金融等多行業、多場景的數據融合等豐富需求亟待解決。在前沿技術方面,隱私計算使數據「可用不可見」、PaaS容器快速搭建互相隔離的撮合環境、區塊鏈支撐存證溯源,全方位保障著數據流通的安全,為數據流通發展創造可能。

現行數據交易流通面臨「六大難」問題:權屬確立難,主體資質缺審核、數據來源與權屬不明確、法律及規範不明確,易產生糾紛;評估定價難,數據難評估,人為評估缺乏客觀全面的評估體系。價格難形成,人為主觀定價,缺乏相關數據輔助支撐;信任構建難,不知道哪裡找匹配需求的數據;不知道怎麼使用,不知道數據質量好不好 擔心數據用途和數據泄露需求匹配和信任建立多在線下,周期長,成本高;可信流通難,「數據孤島」現象普遍存在、數據合規監管日趨嚴格、隱私泄露事件頻發;安全保障難,數據用途用量難把控,數據易複製,存在泄露和濫用風險;模式持續難,交易信息難沉澱,線上撮合,場外交易,平台淪為展示工具。產品同質化高,缺乏深度挖掘能力。

針對數據交易流通面對的問題,提出了針對性政策舉措「4+1+1」,即四類基礎性制度、一體化市場體系和一個公共服務平台進行應對。

四類制度體系包括產權制度、流通制度、分配製度和治理制度。產權制度從滿足數據要素的社會化使用角度出發,對數據要素各參與方的生產勞動予以承認、保護、規範和激勵,制定數據流通使用的權益保障制度。流通制度建立數據要素流通使用規則,加強數據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明確數據要素流通場所建設和運營要求,鼓勵和培育據要素相關服務產業發展,構建完善的數據流通生態體系。分配製度形成初次分配(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仇)、再分配(發揮數據財稅政策作用)、第三次分配(引導數據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分配模式。在治理制度上,積極發揮交易主體、服務主體、監管主體在市場治理中的作用,形成政府監管和市場自律、法治與行業自治協同的數據要素市場多元治理結構。

借鑑證券市場交易所與券商相分離的經驗,建立數據交易所與數商相分離的市場運行機制。同時,建設面向全國統⼀數據要素市場體系的國家數據要素流通共性基礎設施平台。

在對數據流通交易平台的實踐規劃中,提出了三大設計思路。

一是面向「所商分離」的功能設計。要求監管方與運營方權責分離,明晰職責邊界。數據交易所對整個數據交易過程進行監管,並結合業務實際情況制定規範和標準,同時負責運營平台的運營,實現數據產品的業務流通實現。數據服務商負責接洽數據供方、技術提供商、三方服務機構,並根據數據價值和業務需求對數據進行打包和加工。數據供方則負責提供數據資產。

二是解耦合、模塊化的技術架構,使交易平台具備高內聚、低耦合、容錯性強等特點,能支持業務模塊快速拆分和集成。

三是適配多業務場景的業務架構及流程,支持傳統數據集交易、API交易和新型數據交易等多種交易場景基於不同保密場景,提供適配的數據計算方式。

基於三大思路打造「交易高效、服務智能、流通安全」的新型數據流通交易平台擁有20+個子系統,100+個功能模塊、具備國內領先技術性能。在業務邏輯上擁有支持現有流通需求的全階產品形態、基於數據登記的合規認證體系、客觀多維度的輔助評估定價機制、提供先試用後購買的智能撮合服務、基於保密場景的計算模式適配、基於數據流通的統⼀隱私計算平台、「三橫三縱」安全保障體系和模塊化設計支持快速疊代。同時,制定圍繞流通準備期、事前、事中和事後編制11大類數據交易規則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