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ace與Gucci的「失敗」給了市場什麼「警示」?

2023-02-22   FashionWeek

原標題:Palace與Gucci的「失敗」給了市場什麼「警示」?

主編:F君 / 責任編輯:Johnny Wai

人們對聯名的熱情已經肉眼可見的「冷淡」了。

把時間線調回到17年秋冬的秀場上,在Kim Jones擔任創意總監時期的Louis Vuitton,街頭潮流品牌Supreme第一次以正式的"身份"登上奢侈品的新一季度秀場之上,這為街頭文化打入時尚圈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基礎,也為時尚圈拉開了一個聯名時代的序章。

日前,Gucci同樣也聯手了在潮流領域中,為數不多能夠跟Supreme一拼的Palace展開了合作,雖然它們並沒有在Gucci的秀場上發布,但是被給到的"待遇"同樣也不低。

它與Supreme X Louis Vuitton一樣是一個完整的系列,涵蓋了服裝、鞋款、包袋等各個部位的款式,且官方也發布了相關合作系列的創意廣告影片。

左 Gucci寵物系列

右 Gucci Vault

但市場卻沒有給到Gucci與Palace想要的反響,在消息發布之後的數天裡,光逐漸走低至"悄無聲息",甚至可以說消息發布之時,人們也沒有對它抱有多大的關注度,這對於一個奢侈品牌來說是一次莫大的"恥辱"。

Gucci S/S 2023

作為開雲集團旗下最能賺錢的"搖錢樹",我們能感受到它想把Gucci打造成時尚圈的一個「六邊形戰士」,不管是Balenciaga還是adidas,或是線下的Aria時尚詠嘆調展覽以及NFT系列,還有與The RealReal進行二手商品的售賣合作等等,都在說明Gucci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奢侈品牌,它在用自己的能力去嘗試在各個領域"紮根",去摸索奢侈品牌的上限到底在何處

左上 Stone Island X Supreme

右上 adidas X Gucci

左下 Onitsuka Tiger X Valentino

右下 Prada X adidas

這一次Gucci與Palace的合作,無非是想在潮流領域有著更多的話語權,但它們的失敗也並不是無從考究。首當其衝的原因是因為人們對聯名已經「麻木」了,因為人們的骨子裡都會知道物以稀為貴,而聯名在這五年多的時間裡已經成為"爛大街"的模樣,儘管它是一次奢侈品難得一見的跨行行動,但在聯名的發展過程中,它已經變得不再新鮮。

其次,人們不僅僅是對聯名開始變得麻木,甚至是對在時尚圈一直"蹦躂"的「街頭文化」也開始變得麻木。街頭文化的出現從現在來看愈發變得像是奢侈品牌們的一種"賺錢工具",它們不斷利用街頭文化的外殼去更好的與年輕消費者達成一種靈魂上的共鳴,但殊不知這種共鳴卻並非是這些品牌真正的「內核」。

Supreme標誌性紅色

也許會有不少唏噓的聲音會說,若Gucci在前兩年人們對街頭文化與聯名都不麻木的時期推出這樣的聯名,或是當初如果不是Supreme和Louis Vuitton聯名,而是它們倆或許Gucci與Palace的"命運"都會就此改變。

道理確實如此,但若真的像是人們所想像的那樣,Gucci與Palace的命運就能改變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好,但並不是一定。橫向對比這一次與Supreme和Louis Vuitton的聯名,你會發現後者是非常"粗暴"的將街頭文化最表層的東西帶到了時尚圈,它們的合作無非便是利用Supreme的Logo與標誌性紅色再融合Louis Vuitton的單品,這樣的融合只能說是一次「充滿意義性的合作」,但若要是說誠意的話,可能連前者的一半也沒達到。

若是它們兩者的發布時間順序進行調換,以Louis Vuitton與Gucci和Supreme與Palace在各自領域的地位,很有可能會讓品牌在圈內的地位進行洗牌,因為這種跨行聯名的行為以當時的時間節點來說便是「分割時代的合作」

但是對於Gucci來說,Alessandro Michele相較於Kim Jones來說並不是一個了解街頭文化的設計師,在私底下生活中你能看到Kim Jones上腳球鞋、表達自己對潮流品牌的熱愛以及與潮流圈的設計師、名人等的合照。

而Alessandro Michele則是一位充滿著復古浪漫氣息的設計師,從他的生活節奏、家居裝修等方面能夠感受到他與街頭文化的"適配性"一定沒有Kim Jones來得更加貼合,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說如果有如果,在一定程度上會變好,但並不是絕對的。那麼,這一次Palace與Gucci的"失敗"又給了市場什麼「警示」呢?

「街頭文化的"失寵"」

街頭文化在這幾年的發展可以說是每況愈下,這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街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並沒有完全"準備"好成為矚目的焦點,它並沒有像傳統時尚一樣,有著一個相對規則、市場等較為完善的環境,它更多的是許多品牌為了出於彰顯「態度」而推出的設計,且沒有像傳統時尚有一個完整的主題。

如果沒有萬全之策的準備,那麼街頭文化就有一種被"趕鴨子上架"的既視感,而這種既視感恰好是帶給街頭文化當下打擊的一種主要原因,當背後的操控者並沒有對街頭文化有著較為完整的規劃,只是將它以一種「實驗」的方式推出,那麼最終也會因為這樣的決策而慢慢錯失了一塊"寶藏"。

但街頭文化的"失寵"也跟它自身有著一定的關係,在眾多的街頭文化的設計中,許多都是不具有高級感的,它們諸多以品牌標誌性的顏色、Logo等為設計主體,這與時尚圈歷來所追崇德高級感是相違背的,時尚圈不斷在用顏色、設計風格、做工等方面在追求者一種極致,但街頭文化與之相比卻顯得略微"粗魯"。

人們過去一直都在被傳統時尚所"洗腦"的審美之下,自然會對街頭文化所表現的方式感到一定的抗拒,儘管它在Supreme X Louis Vuitton之後是年輕人最為追求的文化(沒有之一),但也無法改變它因為快速盛名而缺乏一定的遠見性導致的沒落現狀。

Aimé Leon Dore

Cav Empt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街頭文化的"失寵"也就代表著再去與街頭文化扯上不淺的"關係"並不是一種明智的舉動,隨著整體市場的冷淡,街頭文化已經回不到幾年前最為鼎盛的時期,人們對於街頭文化的態度愈發趨近於街頭文化並未來到時尚圈的地位,只不過它對於時尚圈的發展來說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存在,且對於時尚圈的影響甚遠。

Cav Empt

而這種"失寵"也會給時尚圈未來的戰略帶來一定的改變,換句話說,街頭文化已經成為了一枚"棄子",緊接著它只是成為時尚圈收割市場的"工具"文化,再在街頭文化上做文章可以獲得的回報會變得少之又少。

「聯名的"失寵"」

伴隨著街頭文化的沒落,聯名這一手段同樣也走向了衰落,從前人們視聯名為「王炸」,而現在則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噱頭";過去人們都會以為聯名是"1+1>2"的化學效應,而現在則是成為了"割韭菜"的合作手段;過去人們會對聯名這一合作盡心盡力,但如今卻隨處可見愈發敷衍的設計。

聯名在短短五年左右的時間從高處直接"跌落"谷底,這當中也與街頭文化的興衰脫不開干係,因Supreme而起的聯名與街頭文化,在17年秋冬系列之後影響了大半個時尚圈,Valentino、Prada、Dior、Kenzo、Balenciaga等品牌紛紛加入隊列,在之後因疫情而興起的NFT系列也是如此,這種現象更像是一種「年輕消費市場在哪裡,奢侈品牌就會在哪裡」的"流浪"。

近兩年Palace與各大品牌的聯名

的"失寵"給到市場的「警示」同樣是說時尚圈對於聯名的依賴性不能像過去那樣,以聯名為武器去戰鬥,如今的消費者已經被過去的聯名養成了高審美的水平,在以一個不斷內卷的市場中,優勝劣汰的形式則會被凸顯得尤其明顯。

雖然Palace與Gucci的合作說不上是內卷隊列中的"失敗者",但是呈現的熱度顯然是失敗的,對於Gucci來說,品牌肯定希望能夠引起市場的陣陣"騷亂",而對於Palace來說,它與Gucci合作就已經「賺」到了足夠的流量,從之前的Calvin Klein、adidas、Moschino、Ralph Lauren等品牌來看,Palace已經是大家眼中聯名的老面孔了,只不過似乎它在國內缺少一次大火的機會。

Supreme與Vans、Swarovski和Nike的聯名

與街頭文化的"失寵"一樣的是,聯名的"失寵"似乎效應會顯得更廣一些,因為聯名的對象可以不僅僅限於街頭文化領域之內,時尚圈大可可以邀請其他領域內的佼佼者與自己有著化學效應的碰撞,但顯然,這一方式在接著的幾年也會變得不太頻繁。

要想重新獲得市場的認可,街頭文化一定是最先被排除的那一個選項,而聯名則是需要看雙方在各自領域內的地位以及在合作當中的誠意,當市場趨於冷靜之時,不管是哪一個品牌都希望自己是那一隻"出頭鳥",但一切想要出名的方式都必須是在基於消費者真實所想的基礎上而衍變過來的。

「下一個春天」

這樣順下來似乎會有一種Palace錯過最佳春天的感覺,它並沒有趕上街頭文化與聯名最火熱的時期趁熱打鐵,讓自己"一炮成名",只能在這一趟有限時間的列車上成為一個"局外人"。

雖然Palace並沒有像是BAPE、Supreme等元老品牌那樣,是第一批在全球進行擴張的潮流品牌,但距今十二三年的時間中,Palace利用自身對英式與滑板文化的理解,創造出了一股潮流圈當中獨一無二的英式街頭文化,而這也是為什麼在開頭寫到Palace是為數不多能和Supreme抗衡的潮流品牌之一。

左 Diesel

右 Martine Rose

所以,Palace既然是錯過了這一春天,那麼是否代表著會有下一個春天會在時尚圈來臨呢?答案是肯定的,以目前的時尚圈來看,隨著街頭文化逐漸下滑,時尚圈逐漸被以Demna Gvasalia、Gleen Martens、Martine Rose等熱忠於亞文化領域的設計師所"占領",而對於老牌時裝屋而言,它們仍然是傳統時尚的擁躉者,亞文化對於它們而言依舊是一個"外來人口"。

如果老牌時裝屋逐漸向著亞文化進軍,那麼市場的導向就會有一個天秤的傾斜,而屆時以老牌時裝屋的影響力,亞文化毫無疑問就是下一個春天,但不得不提到的是,亞文化的駕馭門檻比街頭文化要高出許多,所以亞文化的市場如今並不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狀態,如果想要它發展成前幾年街頭文化般的市場,那還是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左 Arc『teryx

右 Iris van Herpen

在Louis Vuitton男裝創意總監並未有人選、Daniel Lee沒有給Burberry交出新答卷等事件之前,一切關於下一個春天的預示都並未有完全的著落,只能說當下關乎於街頭文化與聯名的春天已然逝去,而亞文化作為當時被Vetements與Balenciaga一手帶火的風格,到如今且因為受眾群體的關係很難再把上限提高。

左 Coperni

右 Stone Island

而似乎像Stone Island、Arc『teryx等戶外品牌正在不斷給市場帶來都市戶外的"流感"訊號,Prada、Jil Sander、Fendi等品牌都有相應戶外領域的涉足,像Coperni、Iris van Herpen等品牌則是在未來科技領域有著較大的創新,我們無法得知時尚圈的下一個春天到底是什麼,什麼時候會到來,但或許在下一個春天到來之際,我們可以過好如今生活中的每一個春天才能全身心享受時尚圈的下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