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東湖評論:串起文化「明珠」 奏響交融新歌

2024-11-02     天天正能量

11月4日,首屆長江文化藝術季在宜昌閉幕。閉幕式以「賡續長江文脈 共創時代華章」為主題,分為閉幕儀式和「唯見長江」大型交響音舞詩畫文藝演出兩個部分。首屆長江文化藝術季自啟幕以來,各地的文化藝術名家,以長江為紐帶,相約母親河,通過多元的文化活動、藝術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長江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

歷史長河浩瀚,長江流域孕育了燦爛的文明。滄海桑田變遷,鐵路作為國家重要基礎設施,不僅連接了中國的東西南北,更是串起了長江沿岸一座座璀璨的文化明珠。從上海的外灘到重慶的洪崖洞,從南京的夫子廟到武漢的黃鶴樓,鐵路的延伸,讓這些文化名勝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境,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

自19世紀末期,隨著蒸汽機車的引入,長江流域的鐵路建設開始蹣跚起步。1898年,京漢鐵路通車,成為長江流域鐵路網絡的雛形,它不僅縮短了地域間的距離,更促進了沿線地區的經濟與文化交流。至20世紀初,長江流域的鐵路網絡逐漸形成,使得長江流域的文化得以跨越山川,從巴蜀的古韻到江南的水鄉,從楚文化的神秘到吳越的繁華,都通過鐵路這一紐帶,實現了文化的交融與傳播。

鐵路加速了長江文化元素的流動與擴散。鐵路作為國家交通運輸的重要載體,隨著長江流域高速鐵路網的建設投入,長江經濟帶鐵路旅客發送量逐年上升,這一現象不僅反映了鐵路運輸能力的提升,也帶動了長江流域不同的文化元素在更廣闊地域間的流動速度加快。以九省通衢的武漢為例,通過鐵路西至巴蜀、東達吳越、北到豫陝、南下湘桂已經十分便捷,而武漢的黃鶴樓、東湖等文化地標也得以在更廣泛的範圍內被認知和體驗。

鐵路車站成為了長江文化元素的重要載體。車站的作用不再局限於旅客的中轉換乘,逐漸成為了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標誌,重要性已不僅僅是鐵路線在物理空間的連接上,更在於讓來往的旅客感受當地特色文化。比如大家經常中轉的武漢站,其主站房設計猶如一隻展翅飛翔的黃鶴,寓意「千年鶴歸」;立面水波狀的屋頂以體現武漢的「江城」特色,寓意著千湖之省;九塊重檐組成的無柱雨棚,寓意「九省通衢」。通過車站的建築風格、裝飾藝術,讓來往旅客可以更方便體驗到武漢深厚的文化底蘊。

鐵路推動了長江流域特色文化的異地體驗。日益完善的長江流域高速鐵路網,極大的縮短了時空距離,實現了長江流域旅行的「快走慢游」。例如,滬寧高鐵、京滬高鐵等線路,不僅大大縮短了上海、南京、北京等大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也讓這些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遊客可以在一天之內,從上海的現代化高樓林立切換到蘇州的古典園林,再轉至南京的歷史遺址,感受不同城市的風情與文化。再如,成渝高鐵、渝貴鐵路等線路,將成都、重慶、貴陽等西南地區的重要城市緊密相連。這些城市各自擁有獨特的巴蜀文化、山城文化、黔文化,鐵路的貫通,使得這些文化明珠得以串聯,形成了更加豐富多彩的長江文化旅遊帶。

鐵路,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的橋樑。它讓長江流域的文化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也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去發現、去體驗這些美麗的文化明珠。隨著鐵路網絡的不斷完善,長江沿岸的文化交流將會更加便捷,文化的融合和傳承也將更加深遠。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袁輝(武漢鐵路局)

責編:丁楚風

【責任編輯:王舒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0ce2ba38365dcd3e3d59ec5b64798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