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網絡「白大褂」危害家人健康

2024-07-29   昆明信息港

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穿白大褂的不一定是醫生——

當心網絡「白大褂」危害家人健康

醫療科普短視頻的興起,背後折射出大家對健康的重視。與一般的短視頻不同,此類視頻內容比較專業,需要博主具備相應的學業經歷和知識背景。專家提醒,不要盲目聽信短視頻內容,尤其對於疑難雜症、誇大絕對性內容,要提高警惕。同時,關停帳號等處罰力度不夠有威懾力,還應該加大監管和打擊力度。

「腦梗前的幾大徵兆,看了能救命」「有這幾種情況要小心了」……刷短視頻時,這類醫療科普類內容極為常見,作為流量變現的熱門賽道,健康科普類短視頻因為受眾群體廣、受關注程度高、轉化率高而備受追捧。

然而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調查發現,此類短視頻一片火熱的背後卻暗藏貓膩,動輒點贊上萬的短視頻可能出自運營公司的「專職寫手」,自稱主任、中醫、道醫傳人的專家則可能是位演員。

「演技過關」真假難辨

短視頻帳號「老陶說真話」經常發布手術室場景的視頻,內容涉及各種急救和醫療案例,看似專業且富有教育意義。憑藉其生動的講述和真實的手術室場景,成功吸引了大量粉絲的關注,粉絲數量達148.4萬。

今年,陶某又在平台發布了一段視頻,聲稱一位病人與朋友喝酒、唱歌、泡澡後突發腦血管爆裂,經搶救仍未脫離危險。該視頻迅速引發了網友的高度關注及大量轉發。然而,隨著事件的發酵,真相逐漸露出水面,視頻中所說內容好似並不真實,而是陶某自編自演的虛構內容。

經過調查與研判,平台發現陶某在過往視頻中曾透露自己為安徽某整形機構醫生,而此類急救場景明顯與其職業背景不符,高度懷疑其虛假擺拍。隨後,當地衛健部門和網信部門介入調查。調查中,陶某執業的整形機構負責人承認,該視頻是陶某「在家自編自導的」。陶某的行為違反了「演繹」類作品的內容創作規則,即未註明視頻內容為虛構或演繹,因此平台決定對陶某的帳號「老陶說真話」及小號「我最勇敢」進行無限期封禁,以打擊此類行為。

一位網上備受追捧的「良心」醫生,竟然連身份都是自己給的,這讓醫療科普短視頻的真實性和科學性遭到質疑,也引發了公眾的廣泛討論。

「老陶」這樣的博主還有多少?

一些博主穿著白大褂,聲稱自己是三甲醫院醫生、某某方面專家,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不惜編造虛假故事、誇大治療效果,甚至推銷未經證實的保健品或藥品,不僅對公眾的健康觀念和行為產生了誤導、造成傷害,更為嚴重的是,這種虛假科普可能會讓一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他們的演技或許能夠欺騙觀眾一時,但長此以往,必然會損害整個健康科普領域的信譽和公信力。

女性、老人最易中招

「晚上沒事就會刷刷短視頻,看到和家人有關的健康知識,或是有關養生、慢性病防治的科普短視頻都會看一看,有些還會轉發到家庭群里,讓家人都學習一下。」張敏是位養生達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她,最關心的就是家人健康。短視頻興起後,醫療科普短視頻成為她學習養生知識的重要渠道之一。

孫大爺是一名退休教師,在短視頻平台上關注了數位醫生,每天都會觀看醫療科普的內容。看到視頻里穿著白大褂,講著健康知識的人,孫大爺都認為是醫生,視頻的內容當成「醫囑」遵守。每每刷到「大暑了這麼吃孩子不上火」「牙痛就用一招」這類視頻,馬上收藏保存。

他對記者說:「我最喜歡看中醫給的食療偏方,還會照著上面說的去買原料,做給全家人吃。」看完一位醫生的一系列花椒養生的視頻,聲稱「花椒加生薑,便秘和暈車好了」「花椒加醋,牙痛好了」「花椒加鹽水,濕氣和腳氣沒了」……孫大爺便買回家一斤花椒。記者翻看了孫大爺收藏的視頻,既有「孩子盜汗必看」「食療補身」等貼近日常生活的內容,也有涉及心腦血管疾病、偏方治大病等內容。

記者在孫大爺家見到了一大包沒有任何標識的散裝中草藥,據其介紹,是私信聯繫了網上一位醫生,從雲南寄過來的,這位醫生平時發的內容都是自己上山採藥、晾曬的日常。「這些藥是他為我老伴專門配製的,能治糖尿病。」記者詢問遠程如何一對一診療,孫大爺說,醫生要了老伴舌苔、手掌心的照片,診斷後配置了一個月的藥量,價格為1350元。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雖然健康科普類短視頻男女老少都會刷到,但男性大多看看就算了,而女性、老年人更容易輕信。由於更加注重個人及家人健康,他們不僅相信網絡醫生的話,還會下單購買。

「前些天我看一位中醫的視頻說中藥染髮安全健康,純植物不傷頭髮和身體,哪怕每天染髮都可以,就立刻在視頻頁面下單了。」何女士今年38歲,長相比同齡人看起來年輕,唯一的心病是白頭髮,她對記者說:「之前我每個月都要去理髮店染髮,次數多了擔心對身體有影響。」收到綠色的中藥染髮粉後,何女士趕緊按照說明補染了髮根,沒想到用完當天,接觸過藥粉的手指就開始發紅髮燙,有灼燒感,第三天開始何女士的手指皮膚就開始泛白、蛻皮。「還好那天只用了一點兒,剩下一大包可不敢用了。」何女士說。

這些「三無」產品,在正規渠道銷售無門,卻搖身一變靠「人設銷售」火了起來,動輒口服或外用的產品,危害不敢想像。

魚龍混雜如何根治?

記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脫髮」「灰指甲」等關鍵詞,發現相關視頻極多,不僅有皮膚科醫生在做此類科普,還有兒科、疼痛科、耳鼻喉科、外科等認證為不同科室的醫生髮布過相關內容的短視頻。顯然,「跨科室科普」已經成為網絡普遍現象。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的梁明醫生告訴記者:「網絡平台上一些醫生的分享是有益的,大家可以了解緊急情況的處理方法,非常有用。但也確實有部分醫生的醫療科普視頻文案,是由運營公司里的專職寫手操刀的,因為他們更懂得流量密碼,知道醫生怎麼說會更吸引關注。」他表示,幾年前也有公司聯繫過自己,但考慮到自己日常做手術、觀察術後病人,沒有錄視頻的精力和需求,就婉拒了。

記者將網上的小偏方拿給正規醫院的醫生詢問,北京健宮醫院中醫科杜曉東醫生認為:「盲目聽信這些說法並不可靠,還可能會延誤治療,造成更嚴重的後果。以牙痛為例,雖然看似不是大問題,但可能是牙齦炎、牙髓炎等口腔方面的疾病引起,還可能是心肌梗死等嚴重疾病的前兆,不能隨意按照偏方處理。」

與一般的短視頻不同,醫療科普短視頻內容比較專業,需要博主具備相應的學業經歷和知識背景。針對網絡白大褂泛濫等現象,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文化和旅遊部曾聯合發布《網絡主播行為規範》,明確要求「對於需要較高專業水平(如醫療衛生、財經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內容,主播應取得相應執業資質,並向直播平台進行執業資質報備,直播平台應對主播進行資質審核及備案」。

雖然各平台進行了一些資格審查流程,但記者在幾家網站進行了註冊,發現仍有漏洞。

記者在某平台註冊,嘗試設置用戶名為「某某醫生」,無法通過,需要提供相應的從業證明,但是在個人介紹部分,「中醫科主任」的標籤順利過關。在另一家平台,「某某醫生」的標籤同樣需要審核,但是「某某主任」的用戶名輕鬆註冊成功,記者發現,確有一些冒牌醫生,正在用類似「某主任」「某專家」「某博士」等名字發布醫學類內容,從而繞過平台審核,讓不明真相的受眾被誤導。

北京振邦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劉輝表示,醫療科普短視頻的興起,背後折射出大家對健康的重視。但醫療科普只能普及相關知識,不適合診療、治病或者售賣藥品。從以往的案例來看,關停帳號等處罰力度不夠有威懾力,還應該加大監管和打擊力度。同時平台應及時更新敏感詞、關鍵詞等,便於大數據及時檢測。她同時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聽信短視頻內容,尤其對於疑難雜症、誇大絕對性內容,要提高警惕,遇事要去正規醫院找真正的白大褂。(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