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肉丸」的武漢表達

2023-03-16   打遊戲的老梁

原標題:關於「肉丸」的武漢表達

炸肉丸,武漢人俗稱「炸圓子」。對於走過這不平凡三年的武漢人來說,今年春節年夜飯桌上象徵團圓、富足的「肉圓子」更是必不可少,武漢街頭各式炸圓子店也因此人氣火爆。

「都是小時候的味道」

廚師捏起一團提前配好料的肉餡,用虎口嫻熟地擠出一個個桌球大小的肉丸,再輕鬆拋進熱騰騰的油鍋中,等待散發著香氣的肉圓在熱油中翻滾成型後,爽利地用漏勺一撈一抖,油光鋥亮、彈性十足的圓子迅速出鍋。這是小年過後武漢各大餐廳酒樓門前隨處可見的一幕。

漢陽一家多年經營傳統炸圓子、炸魚塊、炸藕夾的酒樓老闆袁燈勇告訴記者,春節期間,他們每天上午8點準時開炸,最多一天做過6000斤圓子。從臘月十八開始,每天都是排長隊,一天就得炸幾千斤。

相比北方過年時不可或缺的餃子,圓子是湖北人春節飯桌的「壓軸戲」。在全國其他地方被稱作丸子的食品之所以被湖北人叫作「圓子」,便是取團圓之意。袁燈勇回憶,圓子對他來說就是兒時過年的味道:「就像回到了童年的時候。我現在主刀做圓子,感覺就是小時候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炸圓子,我們小孩子圍在鍋邊吃圓子的場景。」

春節前夕的武漢街頭,隨處可見拎著幾大袋各式圓子回家的市民,對於走過這三年的武漢人來說,每一口圓子,都是他們對團圓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前來買圓子的市民表示:「我就過來買點圓子,買點肉,買點魚。每年春節都是這樣。」「過年了伢們都要回,買圓子回去就是團圓。」

陽台上風乾的臘肉,路燈下火紅的燈籠,里份中叫賣的年貨,武漢這座城市的年味,都掛在顯而易見的地方。

看著院子裡一排排整齊掛放的腊味,和顧客手中大包小包的圓子,袁燈勇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我覺得今年比往年要好。出來購物啊,相互的走動啊,人群啊都增加了。反正我覺得未來就是充滿了很好的前景。」

「今年的圓子吃著最香!」

在漢陽區江堤中路,有一家「來喜元子」,老闆來喜叔炸圓子的手藝一直被附近居民稱讚。今年是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後的首個春節,炸了40多年圓子的來喜叔說,今年他的圓子炸的最好、吃著最香。

「來喜,跟我來三斤!」

「好好好,稍安勿躁,我跟您弄啊……」

來喜叔本名陳來喜,今年64歲,17歲開始跟著師傅學了一手炸圓子的好手藝,嘗過他家圓子的顧客都說不錯。在來喜叔這裡買圓子的,很多都是老顧客。「我總共買了十來斤,他們家的圓子,肉質很新鮮、很嫩、很Q。」

剛出師時,來喜叔並沒有固定的門店經營,只是跟著生產大隊的師傅;後來他開始掌廚,做農村的流水席。慢慢的,指名要來喜叔來做的人越來越多。

來喜叔女兒陳娜印象最深的是,每到過年,誰家要辦酒席了、誰家過年要打年貨了,父親必被左鄰右舍喊去,點一道炸圓子。

我父親剛開始就是每年自己在家做肉圓子,慢慢地就有很多人請他,也有很多親戚喊他。爸爸幫他們做,我們就在那裡看著他做。

隨著慕名購買的人越來越多,6年前,來喜叔在女兒女婿的支持下,開了一家名為「來喜元子」的菜館。來喜叔女婿也是廚師,平日就由他主持做私房菜,但每年以進入臘月中旬後,菜館就會停掉炒菜業務,全力開始炸圓子,直到除夕。

雖然與圓子打了一輩子交道,但每次掌勺開炸,來喜叔都會琢磨,怎麼調製出更符合當下大眾口味的肉餡比,怎麼更好調控火候。「炸圓子的油溫要控制,油溫低一點的時候,先把它定型,定了型之後就打大火,開始把它炸酥,那就可以一個個的鼓蠻大。」

春節期間,來喜叔家的圓子一天要炸2000斤才能滿足需求。來喜叔比較自豪的是,他家的圓子其實比別家略貴,但每年過萬斤的銷量,讓他感受到了大家對「來喜」品牌的認可。「為了讓大家吃的好,吃的放心,我們都是選體型很大的豬,體型大的豬它的肉質好、膘好,所以它的鮮味從各個方面也好。」

如今,「來喜元子」的招牌肉圓依舊是來喜叔親自操刀,而經營管理則大多交給了女兒陳娜。年輕的陳娜在接手之初就開通了線上銷售,在朋友圈宣傳,顧客通過手機轉帳下單,店員們再根據顧客留的地址郵寄。陳娜說:「我自己也喜歡做一些小吃,就慢慢在微信上推,效果還可以。從武漢市到全國各個地方,我們進行郵遞,這個東西我們每年做不少。」

接過父親的衣缽,年輕的陳娜比來喜叔多了一些新想法和新操作,陳娜很有心得,也很自豪。

遵從傳統的來喜叔也漸漸跟上年輕人的思路,他特別採用中國傳統紋樣和吉祥元素設計了包裝盒,讓收到圓子的顧客能感受到春節的祝福。

今年春節,陳娜朋友圈裡的「網友」顧客,還有來喜叔「消失」許久未見到的老顧客,都來到了來喜叔的實體店裡打年貨,來喜叔高興地說:「今年的圓子最香!」

融媒體記者:王佳 郭倩倩

通訊員:黃璜

編輯:張吟 呂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