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做房間裡最聰明的人

2022-10-06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永遠不要做房間裡最聰明的人

與其鶴立雞群,不如離開雞群。

戴爾老闆麥可·戴爾,在母校德克薩斯大學演講時,被學生問道:

「是什麼習慣,讓您白手起家,創立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公司。」

戴爾回答:「別做房間裡最聰明的人。」

面對眾人的疑惑,戴爾解釋:

「起初我是大學裡學習最差的人,我就向成績最好的人看齊。

當我覺得無法從他們身上,得到更多東西時,我選擇退學創業,去向惠普、蘋果等業內優秀企業的管理者學習。

每個階段我都能找到比自己聰明的人,將他們作為目標,激勵自己不斷改變。」

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力行。

不做房間裡最聰明的人,就是見賢思齊,在人生道路上日拱一卒。

01

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中說:「愚者自以為聰明,智者則有自知之明。」

聽過這麼個段子:一男子外出買醬油,歸來途中,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便沉迷思考,邊走邊想,不料撞到了電線桿,買好的醬油灑落了一地。他生氣的對電線桿說:「你為什麼要站到人行道上呢,把我撞倒了不說,還拿去了我的醬油。」然後悻悻離去。路人見他一本正經的和電線桿說話,大笑不已,猜測「這人腦子有問題,是個傻子吧?」

正是這個被路人嘲笑的男人,寫出了數學裡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說到這相信大家猜到了,他就是陳景潤。真正聰明的人,把時間精力和智慧凝聚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自然就忽略了身邊的瑣碎。他可能是生活上的「傻子」,卻是事業上的巨人。

王羲之沉迷讀書,誤將饅頭蘸墨汁吃下,毫無察覺。

牛頓專心做實驗,餓極,隨手將旁邊的懷表當雞蛋烹煮。

正是這種傻氣,成就了不凡的人生,所謂大愚才能藏大智。大智慧之人,不與庸人較高低,所以常常被人嘲笑傻。殊不知真傻的,恰是動輒嘲笑的人!

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聰明的人,並不會輕易顯露其才智,他們不顯擺,所以被人以為傻。一個人胸懷坦蕩,擁有大格局,通常不會在小事上花費精力,計較得失。而智慧低下的人,卻喜歡自認為聰慧,在小事上的糾纏不清,錙銖必較。

曾國藩的一生戎馬,其所作為,在當時不被很多人理解。他每到一處不是急於進攻,而是就地安營紮寨,圍著城市挖溝渠,等著別人進攻。他的做法受到了朝廷大部分人的攻訐,認為曾國藩無能,徒耗軍餉。可他卻靠著這種「結硬寨」達到了「制人而不制於人」的目的,平定叛亂,立下赫赫戰功。

後人評價他:用了世界上最笨的辦法,打了最聰明的仗。曾國藩一生清心寡欲,生活也及其乏味,天資也並不高,卻有著常人無可比擬的大智慧!小聰明與大智慧之別,在曾國藩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正應了那句:「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菜根譚》 :「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蓋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朧正聰明之窟也。」真正聰明得人,在小事上能糊塗就糊塗,而真正糊塗得人,在小事上卻顯得精明計較,從來不知道得舍的道理,不知道讓一步!

想起個故事:「每次回家路過生鮮店時,總會固定去一家買東西,每當付款遇到零頭的時,老闆只收整數。如果湊巧付款是整數時,老闆就會多添幾個小東西進去。塑料帶也從不收錢,遇到有需要的,還會多送幾個。旁邊幾家生鮮店的老闆總覺得他傻,該收的錢不收,不該送的東西亂送,這一進一出每個月好歹能省下不少錢。但一年之後,其餘幾家店生意蕭條開始店鋪轉讓,唯有這家看似很傻行為的的小店卻異常火爆。」

很多「小聰明」的人,總是將目光盯在蠅頭小利上,獲得一些小利便沾沾自喜,於是習慣性短視中,隨波逐流,忽略真正的機遇。而一些「很傻」的人,看似有一些損害自身利益的事,最後卻是贏家。所以,生活中,那些看似「很傻」的人或行為,未儘是真傻,只是大家並沒有達到人家的格局,沒有長遠的目光罷了!

狂妄源於淺薄,低調基於見識。

越是淺薄的人,越容易被一時浮雲遮望眼,自認為天下無人可及。

越是見過世面,明白自己的渺小,越懂得收斂鋒芒,埋頭趕路。

02

社會學家霍桑做過一個實驗。

他安排了兩組技術水平相當的工人,統計他們在相同時間內製作零件的數量。

實驗開始前,他向第一組工人提出要求:儘自己所能,做出更多零件。

而對第二組,霍桑引入一位試製組的組長,並鼓勵其他人在單位時間裡,努力做出和組長同樣多的零件。

實驗結束後,第一組工人的平均試製量,不及第二組工人的一半。

很多時候,限制你發展的並非能力和智商,而是讓你感覺不到差距的環境。

正如紅杉資本美國合伙人道格·萊昂所說:

「別總想做圈子裡最優秀的人,如果你已經是的話,我建議你換個圈子,或請來一位更高明的人。」

著名書法家柳公權,7歲時便成為小鎮上最精通楷書的人。

他時常將作品掛在自家門前,聽著鄰里老少們的讚譽,內心十分得意。

直到有天,一位游訪的外鄉客,看到他的書法後搖頭:

「字雖秀氣,但筆鋒太薄,如松垮的豆腐。我們鎮上有人用腳寫的字,也比這個好上許多。」

柳公權惱羞成怒,連夜趕到客人常住的小鎮,看到一個擺攤寫字的攤主。

這位攤主雙手殘疾,但他用腳趾夾筆在紙上寫的字,筆勢蒼勁雄渾,讓柳公權自愧不如。

從此,柳公權主動離開小鎮,帶上紙筆遊歷四方。

每到新的地方,他總會發現比自己更精通書法的人,他的功底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

作家吳軍曾說:「當你覺得自己比身邊人都要厲害時,就要有所警惕,因為你可能會在一個低層次的世界裡迷失方向。」

鶴立雞群的結果,永遠是被平庸同化,然後泯然眾人。

遠離雞群,主動接觸更高階的人,更能發掘出自己的潛力,以及自我提升的動力。

03

查理·芒格說:「最聰明的人,是那些能分辨出誰比自己更聰明的人。」

與其成為小圈子裡的佼佼者,不如同高人為伍,努力提高自己的層次。

導演李安年輕時,參加過一個攝影集訓班。

集訓班採用小組教學,學員們需自行組建4到5人的小組,合作完成隨堂作業。

起初,李安和3名年齡偏小的學員組隊。

他認為,自己的拍攝經驗比這些學員的都要豐富,很容易就能當選小組組長。

如此,便能代表小組進行彙報,給老師留下深刻印象,為以後爭取更多的資源。

然而隨著集訓推進,李安作為組裡水平最高的成員,不得不負責大部分工作。

遇到自己束手無策的部分,他也無法向組內成員尋求指導。

最終,李安草草完成作業,而其他小組的作品,在選題、剪輯、拍攝手法等各方面,都遠勝於他。

李安懊悔不已——如果和這些比自己優秀的學員組隊,即使當不了組長,也能學到不少東西。

後來接受採訪,他不止一次提到:

「別總想著做最聰明的人,也許你會因為『最聰明』獲得一些心理優勢,但與此同時,你會失去學習和進步的機會,以及傾聽不同聲音的可能。」

心理學中有一個「聚光燈效應」:

如果所有燈光聚焦於你,周圍一切對你而言俱是漆黑。

而當你不是最耀眼的那個人,才能藉助燈光看清四周,發現每個人身上的可取之處。

覺醒此道的人,不會想在一群菜鳥當中尋找優越感。

而是進入一個優秀的圈子,對照自己的不足,將差距化為進步的力量。

曾仕強教授說:「做人最忌做天下第一,因為你眼裡的天下,大概只是別人眼裡的井底。」

人這一生,最大的幸事,是找到比你更優秀的人。

最好的環境,是能讓你發現自己不足的圈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0449c3ebbfd4f949589c22a2fdba9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