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的晉朝為何存在感很低? 建立之初就陷入結構性死結

2024-09-12     第一財經

[ 沈剛在研究晉朝的歷史後認為,晉朝之所以國祚不長,是因為從建國之初就陷入一個死結,統治者提倡的主流核心價值,跟現實政治操作是對立、衝突的,形成晉朝國家治理中的結構性矛盾。而這個矛盾在被司馬懿篡權的曹魏政權,同樣存在。 ]

政治、經濟、軍事、地理位置、氣候、疾病……影響一個國家興衰的因素有很多,在新書《晉朝的死結》里,作家沈剛提出一個觀察的新維度:主流意識形態或者說價值觀。

晉朝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王朝之一,西晉是繼秦、西漢和東漢之後,第四次形成的大一統政權,也是魏晉南北朝三百年歷史裡,唯一出現過的統一王朝。但是,在大一統王朝里,晉朝存在感最低。西晉從統一到崩潰僅有37年。挺過亡國危機的晉元帝司馬睿南渡,重建東晉,又出現皇權持續衰弱、高級士族輪流掌權現象,被稱為「士族與皇權的共治」。公元420年,隨著晉恭帝禪位給劉裕,國號改為宋,歷時155年、歷經15位皇帝的兩晉退出歷史舞台。

沈剛在研究晉朝的歷史後認為,晉朝之所以國祚不長,是因為從建國之初就陷入一個死結,統治者提倡的主流核心價值,跟現實政治操作是對立、衝突的,形成晉朝國家治理中的結構性矛盾。而這個矛盾在被司馬懿篡權的曹魏政權,同樣存在。

沈剛對歷史的這種理解與自身經歷有關。他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從小就喜歡文學和歷史,小說《別了,十八歲》獲過《萌芽》文學獎,曾經是上海市作協年齡最小的成員。大學畢業後,沈剛做過雜誌、報紙編輯,上世紀90年代末離開媒體,創辦廣告公司,主要做企業品牌推廣。他經歷了中國經濟30多年來的高速發展,也見證了很多中外頂尖企業的成功、擴張、挫敗。在此過程中,沈剛認為,品牌和企業沉浮的規律,與五大維度有關:大環境、價值觀、方法論、組織保障和資源動員能力。

「《興亡》是我第一次從事歷史寫作,寫的又是通史性質的作品,不能出錯是我的指導思想之一,總體寫得比較中規中矩。那本書以主要帝王評傳為線索,很多想法我沒法深入,但是在寫作過程中也醞釀出新的計劃。」沈剛說,他尤其對晉朝歷史感興趣,在新書《晉朝的死結》中,聚焦這個短暫又被忽視的王朝,從企業管理者角度提出新的解讀。

魏晉風度背後的「雙面人」

第一財經:晉朝是九個大一統王朝之一,為什麼在歷史上存在感很低?你研究了晉朝歷史後,有哪些新發現?

沈剛:歷史上晉朝被忽視,和《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有關,因為小說的影響,大家對分裂時期的三國歷史和人物非常熟悉。晉王朝的實際開拓者司馬懿,在《三國演義》里也是作為諸葛亮的對立面被描述,再加上還有千百年來流傳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樣的話,都是對司馬氏家族易代革命的否定,自然在民間,對三家歸晉之後的歷史就了解不多。

歷史上晉朝的形象也很負面,比如被公認是最黑暗、最屈辱、最不幸的朝代之一。所謂兩晉最黑暗,實際上出於晉朝得國不正的認知。司馬氏父子在奪取曹魏政權時,大量屠殺反對的大臣、名士,皇帝曹髦更是被當街刺死,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公開殺死的皇帝。司馬懿也很殘暴,平定了遼東公孫淵割據政權後,大開殺戒開始屠城。

晉朝被認為是最屈辱的朝代,主要是因為北方少數民族第一次大規模逐鹿中原。永嘉年間,匈奴士兵進入洛陽後,太子宗王、士族官僚、百姓民眾,大約有3萬人在大屠殺中喪命,「永嘉之禍」的慘烈程度,遠勝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恥」。

疫情期間有兩年時間,我被迫減少工作,但有更多時間讀書,重新靜心通讀了《三國志》《資治通鑑》等諸多史書後,我認為大眾熟知的對晉朝的歷史評價並不全面,比如很多人將西晉政權的崩潰歸於晉武帝恢復分封制、統治集團的腐敗等。

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早期的確施行過屠殺,得國不正,但晉武帝司馬炎堪稱帝制時代的一代仁君,假如歷史給他充分的時間和機遇,他的功績可能和漢文帝相比擬。後面繼位的晉朝帝王,基本上也都算善良,所以晉朝實際上並不算是一個暴政王朝。

但晉朝為何不像周、漢一樣,延續幾百年呢?就是晉朝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出現結構性矛盾,這個對立成為系統死結,這也是《晉朝的死結》全書的最主要線索。

第一財經:歷代王朝在國家治理上都有很多問題,你為什麼要關注晉朝?

沈剛:晉朝在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上承秦漢大一統,下啟隋唐大一統,同時西晉王朝又在魏晉南北朝的動亂時代,短暫地實現了統一。這樣一個王朝的興亡,能為我們看中國歷史提供特別的啟發。

秦漢第一帝國以後,特別是漢武帝以後,儒家的思想統治地位被正式確立。儒家強調天命,所謂天命就是大自然的法則,從政治學角度而言,天命意味著王朝、君主統治的合法性或者正當性。漢武帝把儒學作為國家統治理論,代表了統治者公開倡導的價值觀。

西漢末年出現王莽篡漢,但光武帝劉秀重建東漢,經過他的治理,東漢也成為在中國兩千年歷史上,以儒家價值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可以說,這時的漢朝達到合法性與有效性的歷史「雙高」峰值,漢室享有天命的合法觀念也深入人心,士民自願接受漢室統治,忠於儒家、忠於漢政權、忠於皇室三位一體,儒家意識形態轉為維持國家統一和穩定的巨大向心力。

為什麼僅僅100多年以後,到了魏晉南北朝,尤其是魏晉時期,士大夫階層就脫儒入玄,不再相信儒學,改為追求玄學呢?裡面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晉朝有一個先天性的結構性矛盾,或者說合法性不足。晉朝代替曹魏的過程中充滿血腥,廢了一個皇帝,殺了一個皇帝,尤其是曹髦意識到司馬昭篡位的政治野心,不願意配合他做政治表演後,竟然被當眾刺殺。這種大庭廣眾下的弒君行為,發生在忠君思想深入人心的兩漢之後,嚴重衝擊儒家文化底線,雖然沒有影響司馬昭最終代魏建晉,但產生了極其負面的影響。

當司馬氏建立起晉朝政權後,為了統治,要繼續高舉起儒家旗幟時,士大夫就覺得統治者太虛偽了。但他們迫於政治高壓不敢說,有的做「雙面人」表面配合,有的拚命喝酒,各种放浪形骸,於是有「魏晉風度」。魏晉南北朝也發生思想大轉變,士大夫只孝不忠,造成社會撕裂,我稱之為死結。

晉朝這種先天性的結構性矛盾,或者說合法性不足,影響了中國歷史發展,魏晉南北朝沒有實現統一,出現四五百年大混亂,根子就在晉朝。無論是曹魏司馬政權,還是後來的宋齊梁陳,他們都認為自己是秦漢第一帝國的合法繼承人,都用禪位的方式改朝換代。替代者認為,前一個王朝有天命,但我更有,把自己包裝成合法繼承人。實際上這樣的「天命」是他們自認為的,越到後來越沒有合法性,都是因為統治者提倡的,跟實際做的違背,有結構性矛盾。

管理企業與大歷史寫作

第一財經: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得位也不正,發起玄武門之變,殺害兄弟、逼迫父親退位。這些做法同樣是嚴重挑戰儒家倫理道德,為什麼歷史對他評價就更高?

沈剛:李世民有部分鮮卑血統,來自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是北朝政權出來的人。北方游牧民族的皇位繼承規則和漢族不一樣,特別是像匈奴這些地方,不是嫡長子制度,是強者爭位,或者說強者得位,就是誰厲害誰來當統治者。所以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政權相比,沒那麼多歷史包袱,不存在曹魏和晉朝司馬氏政權篡權後面臨的「天命」死結。

李世民獲取政權的方式當然是暴力的,政權開始也是血腥的,但政治學上講,統治一個地方好不好,主要看兩個,合法性、有效性。李世民首先通過暴力和血腥建立有效性政權,把政權鞏固後,就去解決合法性問題。這時,他向中原文化學習,把儒家知識分子融入統治體系,學習儒家文化的過程,就是士大夫、北方民眾認可唐朝政權合法性的過程。最後,李世民以隋煬帝的失敗為鏡鑒,建立起一個強大的、統一的王朝。

但是李世民這樣的得位手段,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之後的唐朝,幾乎每位統治者更替都很血腥。李世民的兒子李承干謀反,他把太子廢掉讓李治繼位,給了武則天機會。武則天為了當皇帝,殺死兒子李賢。中宗李旦病重後,韋後為了效仿武則天,又聯合女兒安樂公主毒死中宗。唐玄宗通過斬除韋後上位,又誅殺太平公主鞏固政權……唐朝之所以有那麼多血腥的宮廷政變,就是李世民開了一個壞頭。

所以唐實際上是一個以漢民族為主的、融合各方少數民族的政權,到宋經歷了唐宋變革,胡漢又一次分治。

第一財經:對,去年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吳錚強寫了一本書《官家的心事》,就是研究宋朝宮廷政治,總體來說宋朝宮廷政治在歷代王朝里都相對文明,除了宋太祖神秘死亡比較血腥,後面皇位繼承時,沒有出現把競爭對手直接肉體消滅的情況。

沈剛:宋朝是從宋太祖、太宗到仁宗朝時期,確立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與平民士大夫共治的統治制度。這是多少年來儒家知識分子、士大夫的追求。其實「共治」要追溯的話,可以追溯到東漢的兩次黨錮之禍。

因為黨錮之禍,漢桓帝和漢靈帝因此被儒家貼上昏君的標籤,實際上這兩個人昏庸歸昏庸,但不殘暴。他們是外藩繼位,沒有接觸完整的儒家經學教育,對知識分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就憑本能重用宦官。因為宦官有兩個好處,第一,沒有後代,自然對皇位沒威脅。第二,很聽話,而漢朝的士大夫有他們的價值觀,要把儒家思想放在皇帝前面,不完全是皇帝說什麼就做什麼,要皇帝按照儒家的要求來施政。這種情況下,漢桓帝、漢靈帝當然覺得宦官好,就造成「黨錮之禍」。

特別第二次「黨錮之禍」,大將軍竇武和太尉陳藩密謀武力剷除宦官勢力,如果那次政變成功,很可能就和皇帝達成共治的共識。三國蜀漢政權就是這樣,諸葛亮也是權臣,他跟劉禪之間的關係就是共治的雛形,從這個角度說,指責劉禪為「扶不起的阿斗」,是庸主有點不妥。

東晉完全是君主和士族共治,所謂「王與馬,共天下」,但那種共治是士族專政,最後變成了幾大門閥家族壟斷國家政治的局面。到了宋朝,科舉制度全面推進,越來越多平民士大夫通過科舉考試,相對公平地進入統治體系大門,促進社會階層順利流動,最後宋代政權演變出君主專制前提下的與士大夫共治,達到比較良性的政治形態,宮廷政治在歷代王朝中也相對文明。

第一財經:你的人生經歷比較豐富,辦企業的經歷對你做歷史寫作,有哪些影響?

沈剛:傳統歷史寫作可能更多從理念出發。歷史其實就是研究團體或者組織的發展規律,做過團體管理的人來做歷史寫作,可能會更有全局視角,共情能力更強一些。

比如士大夫評價漢桓帝、漢靈帝,覺得他們「昏虐」「親小人遠賢臣」。其實站在管理者的立場,昏君就是現在說的弱勢領導者,他們決策力是差一點,但是總體來說社會整體氣氛還是寬鬆的,才老是被士大夫罵。

但是如果生在秦始皇、漢武帝的時代,遇到一個強勢的暴君,還想秘密發動政變誅殺皇帝身邊的宦官?早就被滅九族了。司馬遷也就是對漢武帝提了點不同看法,就被直接宮刑。而在漢桓帝、漢靈帝的時代,士大夫是有機會表達的,甚至希望皇帝能按照他們說的那套儒家制度來統治。

晉朝也是,它當然有很多問題,一直被批評說很黑暗很殘忍,但第一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以後,繼任的皇帝其實還是比較弱勢,大部分都蠻善良,有些有點無能,或者短命、懦弱,掌權的都是士族。整體來說,這些士族飽讀儒家經書,有價值觀,和歷史上的王朝相比,晉朝社會橫徵暴斂、自上而下的壓迫其實不是很嚴重,藝術、文學、思想都比較寬鬆。司馬炎「太康之治」時期,社會經濟有一個迅猛發展時期,人口急劇增長,《食貨志》還曾誇張地說,當時天下幾乎沒有一個窮人。

晉朝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抵抗住北方少數民族,造成中原流血千里,影響後面幾百年的持續分裂和大動盪,造成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作為統治者肯定要負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00c295c607ceaa45befdb4d021a8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