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營造 | 開平塘口鎮祖宅村公廁:廢棄材料的重生

2019-11-12     一諾農旅規劃

小孩快樂嬉戲


塘口鎮位於廣東省開平市中部,是知名的華僑之鄉、碉樓之鄉、曲藝之鄉及省碉樓旅遊專業鎮。塘口鎮祖宅村自然環境優美,村內水塘、稻田、田野與散落其中的碉樓、民居共生長。近年來塘口鎮經歷著村落的更新,經過「三清三拆三整治」後,村內的空間發生了改變,祖宅村公廁在原址上重建,希望在讓村落煥發生機,實現村落的更新和現代化的同時,也保留一份對於過去的記憶和尊重。

祖宅村全貌

建成後的祖宅村廁所

建築近景

原址重生

在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的鄉村,並非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廁所,村裡的公廁是村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公共設施,是一個「公共建築」。但由於其本身的功能屬性,它又似乎「不受待見」。使用便利性(公共性)與視線隱蔽性是公廁互相矛盾的兩個特質。

這兩個特質往往會讓公廁的選址造成巨大的爭議,因此在設計的前期,建築師很自然地選擇了在公廁舊址上進行重建。一方面是符合村民的使用習慣,讓他們更易於接受;另一方面順應整個村落的肌理,不破壞原本村落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共生關係。

俯視圖

在方案設計的過程中,公共性與隱蔽性的矛盾關係依然是建築師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同時也是最大的機遇。建築師希望強化公廁建築的公共性,讓它承擔更多的村民的公共生活空間的作用,弱化其原來單一的屬性,與此同時在整個建築的形態、色彩使其更加融入周邊的環境。它更像一個景觀設施,而不是一座建築。

作為承重的清水混凝土牆

施工過程

夜幕降臨時的祖宅村廁所

基於這個設計目標,建築師引入了兩個元素,一個是景觀大台階,一個是半圓形景牆。景觀大台階和觀景平台是一個類似地景化的處理,將整個公共廁所的功能隱藏到觀景平台之下。大台階正對村內民居的方向,讓面對村落的立面完全消隱,配合周圍的景觀,劃分出來的公共區域成為附近村民日常聚會聊天的場所。

通過樓梯走上觀景平台,可以遠眺到整個村落

通過這個方法,扭轉了人們對於一般公廁的印象,讓公廁成為可供當地居民休息娛樂的公共設施,削弱其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並將公廁打造成一個既有公共服務功能,又有休息娛樂功能的基礎設施。

公共區域成為村民日常聚會聊天的場所

半圓形景牆是實現建築景觀化的另一個元素,在設計的場地上,有一棵百年芒果樹,設計師希望通過半圓形的景牆將它也納入設計的範圍內,讓大樹成為公廁的一部分。半圓的圍牆繞樹而生,樹與牆共同形成建築側面的院子,老樹得以保留,繼續見證村落的歷史。半圓形在設計中是庭院的標誌,三個半圓與三棵樹共同形成建築中的三個庭院,半圓形景牆和開洞模糊了建築的邊界,成為了建築室內空間與周邊戶外景觀之間的過渡,同時形態上也突破了村民對於建築形象的一般認識,讓整個公廁更加景觀設施化。

半圓弧形的設計增加了建築的舒適性並引導居民的行走路線

選擇原址重建,意味著需要在場地原址的條件下實現新的功能,這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有趣的嘗試,舊的建築拆除了,新的建築承載其原來的功能重生,從而被賦予更多的意義,衍生出更多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功能,是一種「鄉村更新」。公共性與隱蔽性的矛盾,是貫穿設計始終的命題,而公廁最終呈現出來的公共性與景觀性是對這一命題的一種回答。

學生帶著畫板在村莊寫生

材料新生

「三清三拆三整治」後,祖宅村拆出了八畝地的發展空間,拆除後產生了很多廢舊的建築材料。這堆材料破爛不堪,甚至形狀都不完整,失去了它原本作為砌築材料的功能。建築師第一次來到場地的時候,整個建築場地基本都被這些廢棄材料鋪滿,這些材料中不乏開平當地特色的青石、氨水埕、小青磚等。因此建築師希望找到一種方法,把這些富有當地特色舊材料重新利用起來,使其重生。

拆除後的建築廢料

青磚和青石板都是砌築材料,砌築材料往往是模數化的,只有符合模數的材料,才能組合到一起發揮作用,而場地里的廢磚瓦正是因為破碎之後失去了模數,導致其無法被利用。建築師想到的第一點就是創造一種新的模數和秩序,設計一種新的有模數的東西,讓這些材料重新砌築起來。最終,建築師想到的方式是用這些舊磚瓦製造一種更大的砌塊——舊材料籠子:用舊磚瓦裝入裝滿整個鋼絲籠,再用這些一模一樣的鋼絲籠來進行砌築。

舊材料籠子

舊材料籠子施工過程

施工師傅細心地為每個籠子刷上漆

這樣的做法讓籠子內的磚瓦有了極其自由的組織方式,斑駁的舊磚舊瓦就像一段段本地的歷史片段,將這些片段打碎,重新組織和拼貼,讓這些廢舊材料以一種新的形式續寫歷史,籠子內甚至可以放置入舊瓦罐、舊茶壺等村民生活用品,將一些對過去的回憶和細節融入到設計中。

放置入籠子中的茶壺等生活用品

氨水埕做成的景觀小品

建築師將回收回來的建築材料清洗乾淨後,按照不同的顏色和破損程度進行分類,再將其按照不同方式拼貼、組合裝進籠子裡。牆體由一共八層砌塊壘成,位於不同層數的砌塊承受的重力各不相同,越靠下方的砌塊需要承受的重量越大。整個牆體的施工過程都遵循這一規則,建築師將比較完整結實的磚塊和石板放置在最底層作為承重,且底層籠子內部基本密實填滿不留空隙。而越往上部的籠子,需要承受的重量就越小,壘砌的自由度也就越大,在材料上運用了更多的瓦、碎磚、舊茶壺等特別的材料,在砌築方式上也多採用鏤空,使磚牆顯得更加通透。日出或日落時,陽光透射進來,穿過這些磚牆的縫隙,灑落在地面或牆角,成了點點金色的光斑。

磚瓦由重到輕向上延伸

材料的新生是在原址重生這個命題下的一個子命題,建築師嘗試通過對材料的重新利用實現新建築與舊建築之間的聯繫。在舊建築拆除之後,關於它本身與村落的經歷,不應該被完全抹除,這些稀鬆平常的過去有著新建築所沒有的動人魅力。拆除後存留下來的舊材料,作為建築最後的存留,承載著整個場地過去的記憶,建築師希望以一個碎片化的形式將它們放進新建築之中,使整個場地在更新之後,人們依然能夠找到一些關於舊時光的平常而動人的細節。

歷史變遷,新舊更替

牆上的文字和圖片述說著廁所背後的故事

地面加入瓦片石頭讓肌理更加豐富

設計圖紙

正立面圖

左立面圖

1-1剖面圖

2-2剖面圖

建築分析圖

牆1展開籠子類型圖

牆2展開籠子類型圖

牆3展開籠子類型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o9iXm4BMH2_cNUgQ1M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