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知識改變命運是現代家長的共識,自從娃上學後,家長們業餘精力都被輔導娃作業占用了。
跟孩子吵架後,寶媽氣得要跳樓自殺!摧毀一個家長到底有多容易
「我再不想管你了,下輩子也不想再遇到你這種不爭氣的娃!」傍晚,一個中年婦女的聲音打破小區的平靜。只見一位中年婦女,披頭散髮地站在6樓一戶人家窗台上,兩個老人在一旁苦口婆心地勸著,一個10歲左右的男孩站在一旁哇哇大哭。
鄰居們紛紛圍觀,也幫著勸說這個女人,「有啥想不開的事情呢,下來好好說嘛!」大概是因為圍觀的鄰居越來越多,女人終於走下了窗台。
後來大家才知道,女人姓羅,丈夫長期駐外工作,小羅又要上班又要帶娃,身心疲憊,這天可能在單位工作也不大順利,剛進家門就被孩子拉著她要輔導作業。可母子倆還沒說兩句就吵了起來,「我跟你說了,同一個錯誤犯兩次就是豬!」小羅嚷道。
兒子大吼:「不要你管!你給我出去!」說著兒子還推了小羅一把,小羅一個趔趄倒在地上。小羅覺得特別委屈,倔強的孩子也不跟媽媽道歉,她一氣之下就上了窗台,發生了剛剛那幕。家裡的老人嘆著氣說:「這母子倆平常不談學習,關係親得不得了,一輔導作業,非吵即鬧。」
讓人不得不感慨,摧毀一個家長有多麼容易,如果沒有人勸說,說不定這位寶媽就跳下去了。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已經成為了很多家庭的現狀,據調查,80%的中國家庭都有因為輔導孩子做作業而發生矛盾的經歷,這已經成為阻礙親子和睦的罪魁禍首。
因為輔導作業,讓孩子和家長反目成仇,即使平常關係再好,也會因為一個導火索導致悲劇的發生。這種「自殺式」輔導作業,容易摧毀孩子和家長,請停止互相傷害!
與其父母抱怨孩子不爭氣,父母不如想想孩子作業難的根源在哪裡呢?
1. 孩子身上少不了父母的影子。
有些父母總是抱怨孩子粗心,比如做數學作業時把加法看成乘法,漏點位數等等各種不可思議的錯誤,有時讓家長急得直跳腳,孩子急得直撓頭。可為什麼孩子總是這麼粗心呢?我們不妨回頭審視一下這些孩子的家長,他們是不是常常上班忘帶鑰匙,不小心把手機弄丟了,眼鏡弄破了?
其實,心理學上認為,孩子的性格有一定的遺傳因素,那些丟三落四的家長往往會生個出粗心大意的孩子。因此家長在責罵孩子粗心時,不妨先冷靜想想「這是我親生的,我也有這毛病」。
2. 孩子已經形成了依賴。
有些父母每天會事無巨細地詢問孩子的學習過程,回家第一句話就是:「作業做完沒有?」緊接著,幫孩子檢查作業,提醒孩子一些備忘事項,給孩子清理書包。
筆者的同事孩子已經6年級了,她還每天堅持這麼做,導致孩子早已習慣了父母包辦的方式,孩子認為凡事父母都會幫自己善後,漸漸地養成了拖拉不負責任的學習態度。
3. 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一個努力的孩子會在不斷地提高中不斷鼓舞自己前進;而從消極方面來說,沒有毅力的孩子,他們認為自己無法獲得成為,因此自暴自棄,越來越差。因此家長的引導非常重要。
其實,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並不是天生基因優良,他們的父母在學習上往往這樣輔導孩子:
A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首先改掉自己的陋習,嚴格要求自己做事細心謹慎,孩子耳濡目染下,也會將父母嚴謹的態度模仿得淋漓盡致,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B抓關鍵期。
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是有階段性的,家長應該有針對性地訓練他們的響應能力,如果錯過了最佳發展階段,可能就會事倍功半。比如家長如果在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就陪伴督促孩子學習,讓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後,家長的陪讀之路會越來越輕鬆。
C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期望效應,是指的老師和家長的期望,讚美和正向引導能帶給孩子成功的動力。因此那些經常給予孩子鼓勵的家長往往比總是責備孩子的家長取得更好的結果。所以家長們不妨試試多給孩子正面教育,採取正強化,引導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
D「慢三分」原則。
家長有時在氣頭上時,往往容易對孩子說一些難聽的話,其實孩子和成人一樣,越是壓迫越有反抗,那些難聽的話語除了打擊孩子的自尊心以外,根本不能讓孩子向你想像的樣子成長,反而導致有些孩子還要跟家長對著干。
所以家長在訓斥孩子時,不妨堅持給自己三分鐘時間思考冷靜,畢竟傷人的話除了把孩子培養成自己的仇人以外,起不到任何作用。
寶爸寶媽們,你們還有哪些輔導孩子的心得呢?歡迎留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