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報道,近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的數千名學生髮現,自己的個人所得稅APP上有陌生公司的就職記錄。而有類似遭遇的還包括湖北、山東、安徽等多地高校學生。稅務人員稱,很可能是學生信息被企業冒用,以達到偷稅的目的。
某學生查詢個人所得稅APP,發現自己「被就業」,名下收入合計為36380元。圖/新京報網
這麼大規模高校學生「被就職」,確實讓人震驚。但這未必是「新現象」,而很可能是存量「老問題」在眼下這節點上得到了聚焦——就在近段時間,個稅年度彙算在個稅APP上可查,很多人是據此才發現自己「被就職」。換句話說,倘若不是個稅APP的出現,學生可以便捷查詢自己的稅務信息,恐怕絕大多數學生仍對此毫不知情。
有稅務人員表示,這種「被就職」不會影響學生未來就業。但平白無故多了一條工作履歷,如不能及時發現並徹底刪除,不排除可能的負面影響。而更需重視的是,學生個人隱私信息出現的「風險敞口」。
所以,對於高校學生「被就職」的盛行,有關方面一方面對於受害學生的申訴,要高效糾正、積極處理,對涉嫌偷稅的涉事企業依法處罰;另一方面,也要查清學生個人隱私信息泄露的渠道,切斷背後的利益鏈條。
種種跡象顯示,這種信息泄露很有可能是「內部人」作案。以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為例,僅這一個學院,受害學生就超過800人,甚至有些班級的大部分學生被入職到同一家公司。在其他學校,也常有整班學生「被就職」現象。如非「內鬼」,受害人恐怕不能如此集中。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部分學生甚至能提供明確證據,表明一名岳姓老師以提供兼職為名,「盜用」學生個人信息,並用於公司偷稅,涉及學生百餘名。
不過,與學生對「被就職」的恐慌焦慮相比,部分學校對此問題的處理似乎有些漫不經心,如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迄今都未公布針對該老師的處分結果;雖然表示在積極聯絡有關公司,但沒有及時報警,對類似問題展開深入調查。
對此亂象,涉事高校顯然不能淡化處理,以「捂蓋子」的思維應對。盜用個人信息,屬於嚴重違法行為,如果涉及高校老師和工作人員,則更不能容忍——這樣的監守自盜,已經觸犯了教師職業倫理底線、辜負了學生的信任。
高校學生「被就職」泛濫,也給相關部門提了個醒,對於此類問題,除了加強打擊和查處之外,高校需完善學生信息保護機制,做好風險提示,避免有人鑽空子。而高校和稅務部門之間,也急需破除信息隔閡,建立起暢通的反饋和溝通機制。這樣才能從源頭掐斷學生「被就職」的利益鏈條,避免受害者在事後陷入維權的困境。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