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幼沖政難建,幾度風雨幾度險。「1669年的五月,深宮大院即將上演一場大戲,這緊緊與滿清還有小皇帝的命運相連,就是康熙智擒權臣瓜爾佳·鰲拜。朝堂上,君臣反目,危機四伏,自是兇險萬分。1661年,順治駕崩,終年僅24歲,留遺詔並傳位於年僅8歲的第三個兒子玄燁,這人正是康熙。
康熙當年年僅8歲,還是一個孩童,無法管理朝政諸多事務,無法獨立執政。在順治病逝前,當然也想到這一點,他臨終前便安排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為執政大臣,輔佐康熙上位。索尼,當時已是老朽,就算是有心輔佐,也沒有精力去干涉這些朝政之事。
遏必隆其生性層懦弱,能進朝堂完全靠的是家族力量,因此,他自身本就沒什麼才能,蘇克薩哈是攝政王多爾袞的同黨,順治在世時,就靠檢舉揭發打小報告來博取順治的信賴,因此,其他官員都瞧不起他,甚至於排擠他。
鰲拜,滿洲第一勇士,在當時的朝政上其能力和實力是最強大的。
因此,當時他在朝堂上一家獨大,身居高位,能者多勞。那時,鰲拜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朝堂大臣。就算這一人之下的一人還是孩童,根本沒有什麼主見,也只能聽命於他。鰲拜雖權傾朝堂,可據史料記載,他真的沒有篡位之心。轉眼之間,8年過去,康熙也已滿16歲。
那時候的16歲已是大人,能承擔應當承擔的一切事務。然而,因為鰲拜的長期涉政,康熙手上仍無實權,所有朝政大事必須經過鰲拜操持。長此以往,康熙覺得很是不爽,於是暗下決心,要推倒鰲拜,奪回本屬於自己的權力,真正成為一個皇帝。
金庸先生的《鹿鼎記》有這麼一段,一個出身妓院,全身透著狡黠痞氣的韋小寶,機緣巧合進入皇宮,並與康熙結識,互稱好哥們。為了幫助康熙除掉鰲拜,韋小寶訓練了一批布庫少年,布庫是一種滿族角力的遊戲,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摔跤,也稱為撩腳,想用戲耍角力為由,擒拿鰲拜。
清未,有一個小說家,名寶嘉,字伯元,日「謳歌變俗人」。《官場現形記》是他的一本名作,他還寫有一本《南亭筆記》,這本書中就有對「康熙擒鰲拜」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
「康熙帝在南書房召鰲拜進講。鰲拜入,內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內侍持其後。命賜茗,先以碗煮於水,令極熱,持之炙手,砰然墜地,持椅之內侍乘其勢而推之,乃仆於地。康熙帝呼曰:鰲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
康熙帝在南書房召見鰲拜商談朝政之事,命令一位內侍,將椅子的一隻腳弄折,並讓鰲拜坐下,這時,另一名內侍在後面扶著椅子。康熙命人將茶碗在水中煮熱並且燙手,端給鰲拜喝。鰲拜端在手中,因茶碗太燙,使茶碗怦然落地,繼而坐不穩。這時扶著椅子的侍衛就順勢將鰲拜撲在地上。同時康熙大叫,鰲拜大不敬,這時,訓練好的布庫就上前擒拿康熙。
這般記載,險象環生,有聲有色,就好比是小孩惡作劇似的。想想鰲拜是誰,他是滿清三代元勛,八門提督衛齊的兒子,精通射騎,驍勇善戰。年少時,跟隨皇太極出生入死,攻打皮島,奪取松錦,猛追大順義軍,先後經歷十三大戰,總計攻陷六十三個城池,沒有打過敗戰。
這麼一位滿洲第一大勇士,怎麼可能因為這麼個小兒科的惡作劇,而被擒拿呢。
還有一個,康熙作為一朝天子,更不可能因為臣子沒端好茶,不小心摔倒,因這一小事就說他大不敬,這更難以服眾。畢竟,作為一位皇帝,想置臣子的罪責,也是不能空穴來風,想殺誰就殺誰,做任何事還是需要證據的。興許,史學家也意識到這一講法過於幼稚,於是在《清史稿聖祖本紀》中,並沒有這段描寫詳盡,只是一筆帶過。
「上久悉鰲拜專橫亂政…乃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縶之。」
在這裡,並沒有提到瘸腿椅子,也沒有提到燙手的茶碗,更沒有少年們的一哄而上。但1669年,康熙八年時,鰲拜確實是被抓入獄,並且死於禁所之中。那麼鰲拜為什麼會被囚呢?還是《清史稿·列傳三十六·鰲拜傳》中的記載比較有依據:
「康熙八年,上以鰲拜結黨專擅,勿思悛改,下詔數其罪,命議政王等逮治。」
同一段歷史,有不同的故事,或是民間相傳,或是編制更有想像力生動的故事,但野史也是有不實之處,我們還是根據史料的真切記載進行判斷。演義總歸是演戲,只是讓人看起來更有興致而已。
參考資料:
《清史稿》
《南亭筆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ff8cfc25fe05b1ba589f520b2d94d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