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藍字可以訂閱哦!
近日,崔希亮教授《語言學概論》增訂再版。該書為商務館對外漢語(國際中文教育)專業本科系列教材之一,第一版於2009年出版,為多所高校選作教材或研究生入學參考書。
該書力求深入淺出,既體現出學術性,又注重實用性,儘量用實際的例子來闡釋理論問題。除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生之外,該書也可以為中文系、外語系本科生及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和教師服務。
今天跟著崔教授一起聊聊什麼是語言學的應用?
【往期可戳 崔希亮丨怎樣學習語言學 ——《語言學概論(增訂本)》面世
語言學名家崔希亮解讀什麼是語言學 】
什麼是語言學的應用?
文丨崔希亮
一
語言學與現代科技
二
語言學與語言教學
語言學和語言教學是兩個不同的學科領域。語言學研究的是語言結構的內在規律性以及語言與心智、語言與社會、語言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屬於「道」的範疇,而語言教學是利用語言研究的成果來教授學習者學習某一門具體的語言,屬於「術」的範疇。語言教學可以粗略地分成兩類:一種是第一語言的教學 (或者稱為母語教學),如傳統的語文教育;一種是第二語言的教學 (或者稱作外語教學)。兩者不完全一樣。語言教學要研究語言本體、教材、教學對象、教學環境、教學技術和教學法,語言本體是語言教學的根本,如果不研究語言本身的話,語言教學是不可能成功的;教材是語言教學的輔助材料,一本好的教材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教學對象就是語言學習者,不同母語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宗教背景的學習者學習語言的策略是不一樣的,語言教學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教學環境也是語言教學研究當中的重要因素,語言教學應該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也是語言教學不能忽視的因素,尤其是遠程教育和線上教學,必須依賴現代教育技術的平台;教學法是根據不同的教學理念發展出來的教學手段,但是法無定法,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的變化適時調整教學法。儘管不同類型的語言不適於使用相同的教學法,但是語言結構的研究、不同語言的對比研究、語言認知規律的研究肯定有益於語言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的單位效益。
三
語言學與語文政策
世界上有不同的國家,每個國家的語言狀況都不一樣,如何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語言文字政策是一個重要課題。這個世界上有單一語言、單一民族的國家,例如日本和韓國,也有眾多語言並存、多民族的國家,例如中國、俄羅斯和印度。在一個多民族、多語言並存的國家,如何處理語言問題是政府管理部門和語言學家應該關注的課題。這關乎民族的團結以及各民族的平等權利。舉例來說,新加坡是一個只有570多萬人口的城市國家,但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除了英語之外,還有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新加坡的廣播、電視、報紙、學校教育、街道標識牌等等都會四種語言並用。語言問題有時會成為社會或族群矛盾的爆發點。例如加拿大的英語和法語之爭、比利時的法語和弗萊芒語之爭,都與國家的語文政策有關。語文政策還涉及一個社會的語文生活,包括這個社會的語言規範和文字規範,例如正音的問題、詞彙規範的問題、語法規範的問題、文字規範的問題、標準語與方言的問題、古語與現代語的問題、本土語言與外來語的問題、雅言和俗語的問題等等。另外,一個國家還必須制訂各種社會需要的標準集,比如日本的當用漢字、中國的簡化字總表、信息處理用漢字字符集、漢語水平考試詞彙等級大綱、國際中文教育語法等級大綱等,當然不同的標準是為不同的目的服務的。此外,語言學與語文政策的關係還表現在很多方面:例如國家的雙語教育問題、國家的外語教育問題、國家的語言能力問題、國家的語言安全問題、國家的語言資源問題、瀕危語言的保護問題、語言文字工作與國家治理的關係問題、語言服務和語言產業的問題、國家的通用語言文字問題、國家的語言規劃問題、社會語言生活的和諧問題、國家通用語言與民族語言的關係問題、標準語與方言的關係問題、語言文字數字化的問題、語言文字與文化傳承的關係問題、語言文字與消除貧困的關係 (語言扶貧)問題等等。我們都知道 世界上的各種語言是存在著競爭關係的,此消彼長。因此世界上幾大語言輸出國都在強化自己的語言傳播力量,研究語言傳播策略,以期在世界語言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四
語言學與語言學習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語言在社會中產生,在社會中運用,在社會中變化。作為社會中的人,一定要學會如何使用這個社會的語言。語言通常是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的,就好像我們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走路一樣。語言學關於語言學習的理論有兩種:一種討論兒童是怎麼學會自己的母語的,這裡有兩種假說,一種假說認為兒童有一種先天的語言獲得機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簡稱LAD),而人類的近親大猩猩無論如何學不會人類的語言;另一種假說認為孩子生下來時是白板一塊,通過後天的模仿和練習才學會了語言,所以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就會學會不同的語言。無論是先天說還是白板說都不能解釋為什么兒童學習語言的速度比成人要快得多這個事實,這始終是一個未解之謎。人們觀察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驚訝地發現兒童學習語言與成人學習語言是很不一樣的:
學習動機不同(孩子學習語言是為了生存需要,而成年人學習語言的動機千差萬別)、學習方式不同(孩子學習語言是自然獲得的過程,而成年人學習語言通常不是自然獲得的過程,成人的語言能力往往是通過有目的的學習獲得的)、學習環境不同(孩子學習語言不是在教室里,而成年人學習語言通常是在教室里進行的,有專門的老師和教材,有專門設計的課程)、學習時間不同(孩子學習語言幾乎是全天候的,而成年人學習語言不可能是全天候的,只能在特定的時間段里進行)。
另一種理論是討論人們是怎樣學會第二語言的。這裡有各種各樣的假說,比如有人認為第二語言學習有共同的規律,語言學家的任務就是去尋找人類第二語言學習的共同規律;再比如有人認為不同母語背景的人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是有不同的規律的,語言學家應該發現不同母語背景的人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是如何受到自己母語影響的;還有人認為第二語言學習有一定的順序,語言學家應該去發現這個順序,然後利用這個發現來安排教學順序。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的人相信人類語言存在著普遍語法 (universal grammar),不同的語言之間的差別只是參數的差別。而研究認知語言學的人則認為不存在人類語言的普遍語法,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我們很難找到第二語言學習的普遍規律。語言學習的研究涉及心理學和教育學,光靠語言學家無法解決全部的問題。語言學習的研究還涉及語言哲學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如何認識語言決定了我們如何研究語言,如何解決語言學習中的問題。認識論決定方法論,而方法論的不同會得到不同的研究結果。語言學習與語言教學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我們在討論語言學習的時候,不能不考慮語言教學的問題。這裡邊既有語言教學法的問題,也有學習理論的問題。前者是教育學關注的問題,後者是心理學關注的問題。語言學家比較關注語言要素的學習問題,例如語音學習、詞彙學習、語法學習、語篇學習等等,我們會比較關注這些學習策略和成績之間的關係;語言學還比較關注不同語言能力的獲得問題,比如口語表達能力、書面語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翻譯能力、文字認讀和書寫能力等等,我們會比較關注這些能力獲得的過程。語言學習研究還關注語言能力 ( Language competence)和語言水平 ( Language proficiency)的測試問題,如何準確地測定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語言水平?這是語言測量學 (language testing)關注的問題,在這裡語言學和教育測量學實現了學科交叉。
五
語言學與辭書編纂
中國的辭書編纂有很長的歷史,例如中國第一部詞典《爾雅》,成書時間大約是在秦至春秋這一段時間。我們不知道作者是誰,但是《爾雅》對漢語名詞的分類和解釋可以被看作是辭書的源頭。這是一本漢語詞彙的工具書,裡邊收錄了漢語的草木蟲魚、宮室器物、禽鳥獸畜等名稱的解釋。要編好辭書,必須要進行語言研究。我們所使用的各種語言工具書都是語言研究的產品。 語言研究除了理論興趣以外還要為社會服務,辭書編纂就是一個很具體的應用實例。以詞典的編纂為例,要編一部詞典首先應該確立詞典體例、設計檢索方法,這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詞條的確定、義項的分合、詞義的詮釋、詞源的考證、詞性的標註都需要語言學的支持。就漢語而言,詞與詞組的界限到現在還沒有從理論上完全解決,因此哪些是詞、哪些是詞組有時候還會打架。詞義的詮釋也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比如「跳」這個詞,曾經有詞典釋義為「雙腳離開地面、身體向上的運動」,應該說這個釋義是不準確的,有人說「雙腳離開地面、身體向上的運動」不是「跳」,那是「上吊」。詞源的考證更要有語言學的眼光和語言學的訓練。比如「里」的原始意義是什麼?「里外」的「里」跟「里正」「鄉里」的「里」有沒有關係?如果沒有關係,它們屬於兩個詞;如果有關係,它們屬於一個詞的兩個義項。還有「鄉里」和「里程」中的「里」到底有沒有關係?是什麼關係?演變的過程是什麼樣子的?如果沒有訓詁學,很多詞彙的原始意義我們都不會知道。比如「介紹」的原始意義是什麼?什麼是「介」?什麼是「紹」?古代禮俗中「介紹」為迎賓禮官,後世的變化使得「介紹」一詞失去了原來的意義。詞性標註看似簡單,但是如何給詞分類不僅僅涉及原則和方法的問題,對語言單位的分割和定性也是語言學的一個基本任務,迄今為止我們還不能說我們已經很圓滿地完成了這個任務,因此,漢語詞典大多不標註詞性,因為漢語的詞性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換言之辭書的編纂不能離開語言學的基礎研究。
六
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學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語言,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語言學問題。簡單的如一個詞的發音問題,複雜的如一句話的理解問題,我們都會遇到。
先舉語音的例子:在漢語普通話里,有些詞有異讀現象。從1957年到1962年,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分三次發表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初稿》,1963年又把它們匯成一個總表,公布以後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重視,一些學者也對異讀問題與審音問題進行過專門的討論,確定了一些正音原則, 這對普通話語音的規範化起到了積極作用。1985年12月,重建後的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在原來的基礎上對《初稿》作了一些修訂,公布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該表共收異讀字詞848條,其中註明統讀者586條,如「癌」舊讀 yán,今統讀ái;「茅廁」的「廁」以前讀 sì,今統讀為 cè;「口吃」的「吃」以前審為 jī,今統讀為chī;「從容」的「從」以前審為 cōng,現在統讀為 cóng;等等。這次修訂向減少異讀現象邁了一大步,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國家語委、國家教委、廣電總局聯合發出了關於《審音表》的通知,但是在文教、新聞出版、大眾傳媒等領域,普通話字音異讀的問題仍然在困擾著人們,教師、播音員、演員以及廣大群眾念錯字音或左右彷徨的現象普遍存在,不同年齡層的人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對什麼是正音會有不同的標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標準,比如說語文教師在把「呆板」念成今之正音dāibăn 時,他心裡會覺得彆扭;公共汽車售票員在報「西苑」站時,時而說 xīyuán,時而說 xīyuàn;當你聽到有人把「玫瑰」念成méiguī時,可能會笑他咬文嚼字。這類現象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尤為突出,同一個漢字「室」,趙老師念 shĭ, 錢老師念 shì;同一個漢字「蕁」,老師念 qián,到了醫生那裡就成了 xún 或者 xù;同一個漢字「嚇」,意思沒變,在「嚇唬」一詞中讀 xià,在「恫嚇」一詞中卻必須讀成 hè;教材上「誰」注音是 shuí,而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卻常常是 shéi。人們會提出許多個為什麼。審音畢竟是少數專家的事,大多數人是不明所以的, 一些教師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學生往往得不到滿意的答覆。
再以語法為例:下面一些語言形式在結構上是不是相同?
豬肉鬆 牛肉鬆 魚肉鬆 兒童肉鬆
燒柴 燒煤 燒雞 燒心 燒包
顯然,「兒童肉鬆」不同於「豬肉鬆」、「牛肉鬆」、「魚肉鬆」;「燒柴」、「燒煤」不同於「燒雞」,也不同於「燒心」,也不同於「燒包」。儘管它們在形式上看起來一模一樣,前者都是N-N-N,後者都是V-N。又比如:
烤白薯 1 烤白薯 2
兩個「烤白薯」看起來完全一樣,但是我們看下面的句子:
他是賣烤白薯 1 的,每天的工作就是烤白薯 2 。
第一個「烤白薯」是名詞性的,指涉的是一個事物 (an object),第二個「烤白薯」是謂詞性的,指涉的是一種行為 (an act),性質很不一樣。在英語裡我們用baked sweet potato和to bake sweet potato來區分。
句子的理解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比如有這樣一個句子:
你要錢還是要命?
這個句子的句型跟「你要茶還是要咖啡?」完全一樣,但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這個句子有不同的理解:
搶劫者:你要錢還是要命?(含義:把錢給我,不然我要你的命!)
母 親:你要錢還是要命?(含義:別玩兒命賺錢,命比錢重要。)
如果理解錯了就會給語言交際行為造成麻煩。如果一個咬文嚼字的人反問搶劫的人:「是你給我還是我給你?錢我有,您自己留著吧;命我也有,您也自己留著好了!」現實生活中不會有這樣的人,不過的確有因為對句子的歧義解碼錯誤造成的笑話。例如:
有一個人生活能力很差,事事都要依賴媽媽。有一天,他在切洋蔥的時候,眼睛被刺激得直流淚。於是他給媽媽打電話,媽媽告訴他應該 在水裡切。他按照媽媽說的做了。第二天,媽媽打電話來問他怎麼樣。回答說:「這回不再流淚了,只是要不斷地把頭浮出水面來換氣,真麻煩!」
班傑明·沃爾夫曾提出著名的「語言決定論假說」 (即「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認為說 不同語言的人他們的思維型式和宇宙圖像是不同的,這個假說最近又開始受到重視,因為認知語言學用類型學的方法有可能證明這個假說是有道理的。語言和思維的關係一直是語言學家關注的問題,也是每一個社會人都在關心的問題。因為我們每天都在思考,每天都在使用語言,因此我們有可能自己領悟到一些語言學家觀察不到的東西,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編輯推薦
崔希亮教授在這本書中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描述了語言這門學科,作者像在教室裡面對學生授課一樣娓娓道來,語言輕鬆活潑又不失專業,對於剛剛接觸語言學的學生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本書充分吸收當前語言學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全面反映了語言學多個領域的新理論,系統地介紹了語言學的基本理論。本教材力避與同類教材的重複,努力出新,突出對外漢語專業的特點,體現出學術性、實用性和原創性的多重優勢。對對外漢語專業本科學生來說,讀完這本書就為進一步學習語言習得、第二語言教學等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於立志考研的學生來說,這也是一本上佳的語言學類參考書。
圖書信息
《語言學概論(增訂本)》
崔希亮 著
語言學概論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本書吸取當代語言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語言學各個領域的知識和理論。全書除了引論之外,還包括語言和語言學、語言與社會、語言與認知、語音、語法、語義、詞彙、言語行為、文字、語言的產生和發展、語言的類型和譜系等內容。在語言與認知、語言與社會文化這兩部分,本書擴展了一些內容;在語義這一部分增加了語境意義和歧義分析;言語行為理論這一部分,重點討論了語力、指示和距離、話語分析的內容。
目 錄
<上下滑動查看目錄>
<上下滑動查看目錄>
作者簡介
崔希亮,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獲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人文科學名譽博士、韓國啟明大學藝術學名譽博士。曾獲北京市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延伸閱讀
- 崔希亮丨怎樣學習語言學 ——《語言學概論(增訂本)》面世
- 語言學名家崔希亮解讀什麼是語言學
- 崔希亮:漢語語氣詞「~嘛」的情態意義 (一) | 《漢語國際教育研究論集·語法卷》面世
- 崔希亮:漢語語氣詞「~嘛」的情態意義(二)
新書 丨《〈詩經〉語文論集》(增補本)面世
《長安三萬里》中那些流傳千古的詩句
呂永進丨魅力自在「意」與「趣」——汪惠迪先生《語言的魅力》讀後
語文老師都在用的基礎知識手冊,您還沒給孩子入手嗎?
新書 丨《文化語言學導論》(增訂版)面世
《人民日報》:典藏家國記憶 映照時代新意 ——《新華字典》走過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