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這首詩很冷門,卻寫出了絕美的田園風光,美得讓人念念不忘

2020-02-27     慶余

所謂田園詩,就是以大自然的田園風光為描寫對象的詩歌。它是人們對自然美的認識達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也是人們對農村生活、對農民及農事活動具有一定思想感情的產物。譬如,陶淵明的《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王維的《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都是田園詩中的千古名篇。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春園即事》,便是唐代詩人王維筆下的一首田園詩。雖然它相較於王維的《山居秋暝》等詩來說要冷門很多,但是依然寫出了絕美的田園風光,美得讓人念念不忘。正如宋代文學家蘇軾對王維的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這首《春園即事》便可以說是「詩中有畫」的代表作之一。

《春園即事》是王維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是王維早期的詩歌作品,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前後的一個春天,當時王維正隱居輞川。這首詩的主要內容便是對輞川地區的田園風光進行了描寫,其意境清麗淡遠,色彩鮮明,既流動著大自然的絕美景色,也流露出了王維安閒恬適的情懷。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王維的這首《春園即事》:

宿雨乘輕屐,春寒著弊袍。

開畦分白水,間柳發紅桃。

草際成棋局,林端舉桔槔。

還持鹿皮幾,日暮隱蓬蒿。

首先,題中的「春園」,就是春天的田園。「即事」,就是以當前事物為題材的詩。其實「即事」二字,一般很少出現在詩題中,因為古人一般都是命題寫詩,但也有少數述懷、即事之類的,是先寫詩後命題。這也就是宋人魏慶之在《詩人玉屑·命意·陵陽謂須先命意》中所說的「凡作詩須命終篇之意,切勿以先得一句一聯,因而成章,如此則意不多屬。然古人亦不免如此,如述懷、即事之類,皆先成詩,而後命題者也」。

然後,我們來看這首詩。首聯「宿雨乘輕屐,春寒著弊袍」,即昨夜下了一場春雨,地面還有積水,於是早晨出門便蹬上了輕便的木屐,感到有些寒冷便又穿上了破舊的棉袍。從這兩句詩的意思來看,王維是抓住了田園春天裡的典型氣候特徵進行了描寫。那麼王維「乘輕屐」、「著弊袍」,究竟是要出門做些什麼呢?

頷聯「開畦分白水,間柳發紅桃」,即來到田間挖開田埂,引出清水灌溉田壟。遠處的綠柳叢中整盛開著幾樹紅桃。很顯然,詩人出門是為了從事農事活動。那麼王維為什麼在這聯中又突出描寫了紅桃綠柳呢?這是因為紅桃綠柳是暖色調,它與「宿雨」、「春寒」、「白水」等冷色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流露出了王維從事農事活動樂在其中的情懷。

頸聯「草際成棋局,林端舉桔槔」,即在草地中間畫出棋盤進行對弈,樹林一頭則正在井上汲水。「桔槔」,指的是井上汲水的工具。在井旁架上設一槓桿,一端系汲器,一端懸、綁石塊等重物,用不大的力量即可將灌滿水的汲器提起。由此可見,前面「分白水」中的清水,便是從這裡「舉桔槔」而來。雖然這些可能是詩人所見,但是卻將農民汲水往田裡灌溉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是一幅美好的田園生活圖景。

尾聯「還持鹿皮幾,日暮隱蓬蒿」,也就是說,還拿來鹿皮做成的小桌子,傍晚時分覺得疲倦的時候,就可以憑倚著它隱身在蓬蒿中。「鹿皮幾」,古人設於座旁之小桌,倦時可以憑倚,鹿皮作成,隱士所用。從這兩句詩來看,這首詩又可以說是以具體形象的語言,描寫出了隱者的生活,而這正是王維所嚮往和正在過著的生活。

綜觀王維的這首詩,它寫出了特定環境中的特有景象,充分體現了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色,其絕美的田園風光,無疑美得讓人念念不忘。其實王維這首詩中的田園風光,對於如今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來說,相信並不陌生,只不過大同小異罷了。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epqh3AB3uTiws8K69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