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從「環城」到「環湖」,不僅僅是一字之差!

2019-05-31     出外龍舒人

作者:程堂義

2002年3月,合肥市原東市區、中市區、西市區、郊區分別調整更名為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這被戲稱為合肥的「山河海陽」;有專家指出,這一區劃調整奠定了合肥從「環城」走向「環湖」的新時代。

那麼,從改革開放之初到2002年這20多年間,合肥經歷了哪些改變呢?

世界唯一的環城公園

說合肥是「環城」時代,最明顯的標誌當然就是被譽為「翡翠項鍊」的環城公園了。環城公園始建於1980年,1990年基本建成。有專家學者指出她是「全國第一,世界唯一」。

總長8.7公里,總面積138.6公頃,以原環城綠帶為基礎,採用開敞式布局,運用造園藝術,點綴園林建築和山石小品形成的線帶狀敞開式公園。這就是環城公園。

合肥環城公園美景

的確,環城公園猶如一串珍珠翡翠鑲嵌而成的項鍊,風格迥異,斑斕繽紛的景點鱗次櫛比,速遞綿延。

她抱舊城於懷,又與連接新老城區的交通幹道形成10處交接口,自然被分割成六大景區,各景區又根據地形變化、人文歷史特點,因地造景並將原有的包河公園、逍遙津公園、杏花公園和稻香樓賓館、廬陽飯店有機地串聯起來,與外圍景物相輔相成。使公園與城市空間互相連接滲透,似將公園景物搬上街市,引滿園春色入城;又似繁華街市落入園中,擁滄桑入懷;形成「園在城中,城在園裡」的景觀格局。

合肥逍遙津公園

環城公園的建成不僅在當時是一個創舉,而且有資料表明,138.6公頃的面積,環了一個城市的,可以說是中國第一了。

除了景色優美之外,環城公園的建成,還使環城一帶的漢代、宋代和晚清的文物古蹟得到了有效的保護。這其中包括南淝河一帶的漢代與三國時期的文物、包公墓及包河一帶的宋代文物,還有晚清建築包公祠等。而最為巧妙的是,環城公園是在合肥古城牆原址基礎上建設起來的,有專家說,「用綠化來保護文物,用文物來提升綠化的品位,是相得益彰的事。」

據檔案記載,隨著環城公園的建成,合肥與北京、珠海一道首批被授予國家「園林城市」;環城公園更是早在1986年就被國家建設部評為全國優秀工程一等獎。

合肥環城公園

除此之外,合肥環城公園還當之無愧的是「世界唯一」。為什麼這樣說呢?

原來,英國著名建築學和園林學專家霍華德曾提出著名的「田園城市理論」:在城市直徑線的外三分之一處設一條環形的林蔭大道,並形成補充性的城市公園,在林蔭大道的兩側均為居住用地。而合肥的環城公園的模式是唯一將霍華德的理論現實化的。因此,不管是在當時還是以後來看,合肥的環城公園都是世界唯一的。

環城時代」的工業之美

工業是一個地方經濟的「晴雨表」。而合肥的工業年產值正是在環城時代從「十億」邁入「百億」,繼而挺進「千億」。而合肥工業經濟的一路高歌,有幾個關鍵點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對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被稱為是「第一個吃螃蟹者」。據檔案記載,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合肥市對國有企業進行了擴權讓利和全面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

合肥制筆廠生產的鋼筆

特別是1984年,除了在12家企業試行股份制和資產經營責任制外,還在合肥毛巾廠和合肥制筆廠「試水」第一次公開招聘廠長。此招聘信息一出,應者成千,大家在感覺新鮮的同時都想著為合肥的經濟發展多做貢獻。而正是通過這些改革,一批中小企業如合肥冰箱廠、合肥洗衣機廠、安徽輪胎廠等開始脫穎而出,成為那時工業經濟發展中的佼佼者。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左圖),榮事達集團(1994年,右圖)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藉助外力促發展成為必然,這個「外力」主要是指引進先進工業技術。檔案記載,合肥早在1980年就成立了進出口管理委員會,開始嘗試引進外國先進工業技術,而到了1984年更是形成了一個技術改造的熱潮。在此期間,合肥洗衣機廠引進日本三洋生產線,電冰箱廠引進義大利技術生產美菱—阿里斯頓雙門冰箱,日用化工廠形成了1億支牙膏的生產能力,捲菸廠形成了40萬箱生產能力。

數據表明,1984年至1991年間,合肥市共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293項,全市80%的較大企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技術改造。而正是這些,奠定了合肥市全國家電工業基地的基礎,更保證了合肥工業經濟實現百億的跨越。

開發區的設立成為工業發展的「橋頭堡」。自1992年開始,合肥先後建立了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新站綜合試驗區等。 作為工業的主戰場,開發區的陸續建立,對合肥工業和城市發展意義可謂重大。它不僅讓合肥工業從老城區向開發區轉移,形成了向東、向西和向西南的扇葉狀結構,為新興業態和產城融合開啟了大門,更重要的是,自此合肥對外開放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美的集團合肥工業園(2007年,左圖),格力電器合肥有限公司(2008年,右圖)

檔案數據顯示,在這之後的三年時間裡,合肥共批准外商投資企業938家,是1992年以前總和的12倍。而這其中有44家境外500強企業陸續在合肥開設55家企業。也就是在那時,我們身邊開始多了一些「高大上」的國際大公司、大集團,比如,瑞士ABB、日本日立建機和三洋電機、英國聯合利華、美國美泰克、太古可樂……

多家企業陸續上市,更是讓工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1992年12月,合肥電冰箱總廠率先改制為美菱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美菱A股上市,成為合肥市第一家上市公司。當然,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才能春滿園。為了主動適應大開放的形勢和要求,合肥市又加快國資國企開放重組,先後對12家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對208家企業實現轉機建制……

一系列制度的創新,合肥的工業終於從埋頭追趕中嶄露頭角、成效顯著;同時加強了與央企、知名民企合作發展,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讓各類資本充分涌流。

合肥城隍廟商業街(1998年)

當然,在大力發展的同時,合肥市的商業和第三產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城隍廟市場和淮河路步行街的興起。

城隍廟市場就曾上演過一個又一個傳奇的經歷,產生了一大批商業「大王」。例如,炒貨大王陶永祥生產的炒貨不僅成為合肥傳統的地方土特產品,還暢銷全國各地,遠銷東南亞、美國等地;還有襯衫大王、褲子大王、牛仔服大王、五香豆大王、紐扣大王等。

文化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經濟的發展必然帶動文化發展的興盛。從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合肥的文化發展也同合肥的區域、合肥的經濟一樣,經歷了多個「創紀錄」之變。

對於現在不少人來說,1993年在合肥舉辦的中國首屆相聲節,估計沒什麼印象了。但就是在這屆相聲節上,不僅有馬季、侯耀文、常寶華等著名藝術家的表演,而且從合肥走出了陳寒柏、劉偉等相聲界的後起之秀。

歡笑滿廬州,曲藝撼全國,中國相聲節真正成為當年轟動全國的一件文化盛事,在全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包括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主流媒體都進行了廣泛而全面的報道,其中中央電視台為此還特地拍攝了專題紀錄片。

「金獅獎」第三屆全國小品大賽比賽現場

因為有了舉辦相聲節的成功經驗,1999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又承辦了全國小品大賽的最高賽事——「金獅獎」第三屆全國小品大賽。

據檔案記載,1999年4月15日晚,「金獅獎」第三屆全國小品大賽在合肥隆重開幕。小品大賽當然「無處不小品」,不僅有蔡明、郭達等的小品表演,有馬季等的相聲表演,還有當紅歌星朱明瑛、陳紅、張邁、李瓊等。

本次全國小品大賽從1999年4月15日至4月20日,這些天整個合肥沉浸在小品的世界裡,沉浸在歡聲笑語中,不僅讓市民享受了一場喜慶「大宴」,同時依託本屆小品大賽,合肥市很好地展示了自身形象,同期舉辦的各項經貿活動也促進了合肥的經濟發展。

「金獅獎」第三屆全國小品大賽

除了舉辦這些全國性的文化活動外,合肥市還在1983年投拍了我市第一部電視劇《在實線上延伸》。這部電視劇大致情節是:中年科技工作者方亮為完成研究論文《無反饋快速跟蹤》,卻四處碰壁,得不到支持。正在心灰意冷之際,意外遇到了大學同學姚莉,姚莉幫助方亮時發現,方亮研究的課題正好與自己丈夫的犧牲試飛有關,共同的理想使他們走到一起……

全劇通過主人公命運軌跡的描寫,展現一代中年知識分子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腳踏實地的奮鬥精神,以含蓄內在、清新淡雅的格調,揭示了「沒有奮鬥的人生是一條從零到零的虛線,而生活應該在實線上延伸」這樣的道理。

1978年正是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社會各界越來越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迎來發展的春天。作為合肥市投拍的第一部電視劇,《在實線上延伸》不僅抓住了時機,而且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少反響。《中國廣播電視》、《戲劇界》、《戲劇電影》等報刊對電視劇進行了大量報道,安徽美術出版社還專門出版了這部電視劇的「連環畫」版本。

元宵節文藝踩街活動(2004年)

群眾文化方面,合肥一直有新春佳節張燈、觀燈、玩燈的傳統習俗,特別是自改革開放後,每逢春節期間,合肥市及各縣區都要舉辦一些不同形式的燈會、燈展、文化廟會、民間文藝踩街、街頭文藝演出等具有傳統特色的群眾性文化活動。而其中最具代表性並且備受群眾歡迎的莫過於分別在1984年、1986年和1991年舉辦的三屆「廬州燈會」了。

據參與舉辦這三屆「廬州燈會」的原合肥市文化館館長劉浩介紹,三屆廬州燈會,正是合肥市群眾文化事業走向發展、繁榮的黃金時期,也是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整個社會走向興盛的時期,是規模空前的盛會。

三屆廬州燈會不僅為豐富合肥人民的傳統節日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而且在開展群眾性社會大型文化活動方面,在探索民族文化、民間藝術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方面也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合肥版的「山河海陽」

合肥市瑤海區

2002年3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合肥市新的行政區劃版圖開始調整。原東市區、中市區、西市區、郊區分別更名為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當然,這個調整不僅僅是名稱上的改變,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

眾所周知,合肥昔日郊區環抱城區的區劃格局,在計劃經濟的時代,為城市的經濟發展,特別是保證城市的農副產品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推動中心城區的建設功不可沒。

比如在工業發展方面,合肥市郊區早在1993年開始興建了雙鳳、龍塘、桃花、常青、蜀山、瑤海等多個工業園區,這些園區里的鄉鎮企業也為合肥工業發展添磚加瓦。檔案表明,1997年鄉鎮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26.29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296.8倍,年均遞增35%;鄉鎮企業占全市工業的比重由1978年的3.3%上升到55%。這個比例是不容小視的。

合肥市廬陽區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原有區劃格局的歷史地位與作用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已變成發展區域經濟的不利因素,早已引起全市人民的關注。因此,才有了2002年的區劃調整。

而為何要以瑤海、廬陽、蜀山、包河這幾個詞來命名各個區的區名,當時的地名專家也給合肥版的「山河海陽」作出了解釋。

合肥市蜀山區

瑤海區是以轄區景點瑤海公園命名的,瑤釋為美玉,光潔美好之意,瑤海為區名喻示該區人傑地靈,似如美玉;廬陽區是以合肥古地名命名的,因歷史上曾以「廬陽八景」著稱於世,故寓意合肥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在新世紀如日初升,蒸蒸日上;蜀山區是以轄區內景點蜀山森林公園命名的,展現的是合肥為全國園林城市、優秀旅遊城市和環境優美的現代文明城市的形象;包河區是以轄區內著名的包河公園命名,體現合肥「包拯家鄉」的美稱,既有空間意義,也有歷史文化特色。

合肥市包河區

檔案記載,行政區劃調整後,市區總面積增加76.37平方公里,達到596.01平方公里;增加人口4.62萬人,總人口142.5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1.64萬人。城區面積明顯增加,發展空間當然大大拓展。有專家指出,撤消郊區,實行以城帶鄉,使調整後的每個市區都帶有部分鄉鎮,這樣就拆除了橫在城鄉之間幾十年的「圍牆」,城區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村,實現城鄉一體,共同發展。

當然,更有專家指出,這次的合肥區劃調整,基本上奠定了合肥如今的城市版圖,繪就了大城雛形,自此踏上了從「環城」到「環湖」的新時代。


  • 作者:程堂義
  • 來源:檔案觀止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e8lGWwBmyVoG_1Z6c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