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重:以改革之火點燃創新引擎

2024-06-26     新華社

新華社哈爾濱6月26日電 題:中國一重:以改革之火點燃創新引擎

新華社記者強勇、張玥

在中國一重鑄鍛鋼事業部水壓機鍛造廠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加緊生產一批空心鍛造不鏽鋼主管道,這是中國一重的「拳頭產品」,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近年來,中國一重攻堅完成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常規島整鍛低壓轉子國產化等181項關鍵核心技術,創下5項世界第一。

「是改革激發了企業活力、打響了企業翻身仗。」水壓機鍛造廠副廠長王勇崗說。

面對市場變化,有效應對少,主動性、適應性不夠,曾是中國一重的短板。從經濟效益連年下滑、年虧損額數十億元的困難企業,到目前全球煉油、化工領域核心裝備的重要供應商和製造技術領先企業,改革,成為一重加快實現從「傻大黑粗」到「高特精尖」蛻變的原動力,為企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清掃著制度「路障」。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改革科研管理體系,由行政分派變為根據市場需求自主科研,研發單位全部設立市場調研部;注重基層創新,在生產一線搭建創新工作室等平台……通過優化制度供給、進一步理順科技創新機制,中國一重以改革之火點燃科技創新引擎。

中國一重水壓機鍛造廠內,勞模創新工作室牆上的課題跟蹤表密密麻麻列滿了內部創新課題,不時有工人來探討技術方法。

「依託創新工作室這個平台,我們把一線技術能手的技藝和創新經驗傳承下去,培養更多紮根基層的『能手』『工匠』。」全國勞動模範、水壓機鍛造廠副廠長劉伯鳴說。

截至目前,中國一重設立了黨員創新活動室、勞模創新工作室、青年創新工作室110個,完成基層創新課題520多項,累計創效6.25億元,有效激發了設計人員和一線工人的創造力。

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關鍵。中國一重一度有在職員工近萬人,其中各類管理人員占比曾高達14.6%。管理層級多,人浮於事,造成部分幹部推諉扯皮、職工缺乏幹事熱情。

「由於廢品率高,幾年前煉鋼分廠的4名領導被全部『起立』,重新考核後,4個領導僅1人聘上,其他3人都變成了普通員工。」一位管理層人員說,這樣的改革力度以前很少有過。

改革有陣痛,不改革就是長痛。近年來,中國一重圍繞「三項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業務重組、機制重塑和扁平化管理。公司管理部門壓縮了約1/3,業務結構由「大而全」向「專而精」轉變,對二級單位和總部職能部門領導班子進行市場化選聘,推動市場競爭觀念深入人心,「能上能下、能增能減、能進能出」的人事制度逐漸形成。

受益於「三項制度改革」,中國一重專門針對技術人才實施了「大國」和「首席」兩個系列「百名人才工程」,津貼額度最高達每月萬元。

數控銑工遲海被評為公司級首席技能大師。他說,以前產業工人晉升到高級技師就到「天花板」了,現在的機制讓更多技能人才脫穎而出,工作上有奔頭,收入也更有保障。

有好的技術,也要適應市場的需求。中國一重的早間運營調度會,現場頗有「辣味」,但參會人員習以為常。「客戶希望提前交貨,能不能實現?」一名營銷負責人向生產、技術服務等部門發問。以前調度會的主持人是生產部門,生產什麼就賣什麼,現在會議由營銷部門牽頭,用市場促進生產。

從在家「等米下鍋」到去市場「找米下鍋」,從被動研發到自主科研,一系列變化背後,改革,推動著中國一重高質量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e4ea0616176a3d4f5bb54b7e52e2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