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過《水滸傳》的朋友們對金聖嘆一定不會陌生,因為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在於對文學的批判。金聖嘆對《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都有十分精彩的點評。
金聖嘆是清朝十分著名的一個才子,因為他從小家境貧寒,為了出人頭地他也只能選擇科舉考試這一條路。所以金聖嘆九歲讀私塾,成年後便考取了秀才的功名,而金聖嘆為人也是放蕩不羈,有文化之後更是成為了一個「段子手」。
金聖嘆對文學的點評和他平時為人處世一樣,都是十分的幽默風趣,所以他經常會沉浸在自己的文學研究中而無法自拔。也正是他的這種性格,致使他得罪了權貴而不會選擇去低頭。
順治18年,吳縣新上任的縣令為了追收欠稅而鞭打百姓,這激起了當時讀書人的憤怒。於是金聖嘆和一百餘位讀書人聚集在孔廟前,悼念先人,藉機發泄憤怒,表示對新任縣令的不滿,並且還上書巡撫投遞狀紙。
奈何清朝的官員都是官官相護,巡撫不僅隱瞞了縣令的罪行,還下令逮捕了十多個「鬧事」的讀書人,其中就包括金聖嘆。以一條聚眾抗稅的罪名,把金聖嘆等人宣布斬首示眾。
到了行刑那天,金聖嘆的家人來到刑場,他們各個都是淚流滿面,但是身為段子手的金聖嘆卻十分的從容。兒子出上聯讓他對下聯,上聯是:蓮子心中苦。可是當時傷心欲絕的兒子哪能想出什麼下聯,最後金聖嘆替兒子說出了下聯:梨(離)兒腹內酸。從這對對聯也是可以看出金聖嘆其實也是十分的傷心,可是他也只能強顏歡笑,儘量讓家人們好受一點。
到了行刑過後,金聖嘆還做了一個讓人震驚的事情。劊子手手起刀落,金聖嘆的人頭也隨之落地,可是隨著他人頭的翻滾,從他的耳朵中還掉出兩個紙團。打開一看,其中一個寫「好」字,另外一個寫著「疼」字,估計金聖嘆是已經想好被斬首之後準備說什麼話了。
而且,臨終前金聖嘆還給兒子寫了一封遺書,內容是:「吾兒切記,豆乾與花生同食,有核桃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e120b3671dbbcbd3ba7539d7ce4a6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