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用品「坑」多多
——「跨界」。日前,北京公安和市場監管部門在一黑窩點內現場查獲囤積待售的一次性「三無」口罩9900餘只、防護服9400餘套、防護鏡2900餘副,讓人意外的是,同時還查獲假冒愛馬仕、寶格麗、迪奧等名牌化妝品9000餘件(套)。記者從執法部門了解到,原來是一個制售假名牌團伙在疫情發生後發現倒賣緊缺防疫物資獲利更多,於是轉而囤積假防疫用品出售牟利。
——「流竄」。電商平台上存在不法商家企圖以頻繁「換馬甲」方式逃避銷售問題口罩的法律責任。日前,阿里巴巴方面告訴記者,通過智能監管機制發現淘寶平台上存在店鋪違規上架發布口罩商品,在被風險控制系統攔截後用更換店鋪「馬甲」的方式逃避監管,繼而以個人賣家身份在閒魚平台違規售賣口罩商品。
此類「陷阱」還可能威脅一線戰「疫」人員的安全。記者從北京警方了解到,有人通過微信平台購買2300餘套防護服準備捐贈給湖北武漢環境監測機構,經檢驗這批物資均為「三無」產品。
——「任性」。還有一些商家利慾薰心,對一些商品任性漲價、捏造功能。在北京西城區,有商家兩天內9次提高口罩單價,將成本60-80元、原價90元的口罩最終以599元出售。還有藥店捏造「官方發布,新型冠狀病毒防治方案,中成藥推薦使用某膠囊,唯一說明書中表明可抑制冠狀病毒SARS藥物,藥師建議常備2盒」廣告,將該藥品價格提高七成出售。
「雲生活」也需警惕
「雲學習」平台上誘導貸款、退費困難等投訴明顯增加。記者了解到,有消費者在「學霸君」平台辦理在線課程時,該平台員工以「方便中途退款,不辦沒法上課」為由要求其提供身份證和銀行卡照片。後在未告知的情況下擅自給用戶辦理了銀行分期貸款,每月要支付1800多元。
疫情期間,大眾上網娛樂需求激增、時間延長。記者發現涉及網遊、直播類產品違規誘導消費的投訴也大量增加。一些消費者投訴稱有號稱「不用充值、送VIP、裝備回收」的知名網絡遊戲其實不持續充值遊戲根本無法繼續。還有消費者反映,疫情期間,家中低齡未成年人被直播平台「網紅」以「打賞後能得到現金紅包和手機」忽悠,白白打賞出不少錢,家長們則苦於與平台客服溝通無果。
一些不法分子抓住疫情期間公眾經濟需求旺盛的心理特點,操弄概念坑害投資者。記者發現,有不法分子宣稱所謂冠狀病毒加密貨幣「Coronaviruscoin」等虛擬貨幣是用於在境外建造口罩、防護服工廠,或用於研究生產冠狀病毒疫苗,購買可獲得高額回報。已有部分投資者被坑。
甚至還有人瞄上了鑑別力較差的中小學生。記者從警方了解到,多地中小學生在上網時遭遇「某網紅生日福利群」為名的「刷單返利」騙局,被教唆用父母手機「刷單返利」賺零花錢,有人損失19萬元。
專家:應加強政企聯防聯控機制
記者注意到,針對疫情防控期間各類消費陷阱,相關政府部門和平台企業共同探索的協同多元共治模式在信息共享、「黑名單」制度建設、打擊查處、智能反詐等方面發揮了作用。
目前,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多家全國知名電商平台企業,共同發起建立涉疫跨平台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共享、共用疫情期間因哄抬價格、虛假宣傳、銷售假冒偽劣防疫用品等嚴重違法行為被平台清退的商戶信息,聯合防範不法商戶跨平台從事違法經營活動,做到「一處清退、處處關店」。
騰訊等企業通過反欺詐智能算法受理網民舉報。騰訊110平台負責人袁成艷介紹,疫情期間,平台共收到「哄抬物價」舉報117744個,打擊違規帳號37347個;收到「劣質產品」舉報776起,打擊量50起;阿里則通過隨時將平台技術識別出的、消費者舉報的相關線索主動推送給執法機關,並積極配合執法部門「圍剿」線下假貨生產流通源頭。
受訪專家認為,針對當前侵權假冒行為「線上線下」一體、身份更加隱蔽、手法不斷翻新等新特點,應不斷提高市場監管和預警防範能力,加強部門間執法協作,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堵塞監管漏洞。
有關部門同時提示廣大群眾,在購買相關防護用品時,應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避免上當受騙;參與投資理財時應牢記「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拒絕輕信高息誘惑,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拒絕泄露個人敏感信息等。
(來源:新華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dq31nABjYh_GJGVsjv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