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能撕起來?內娛還有救嗎?

2022-05-19     迷影生活

原標題:這都能撕起來?內娛還有救嗎?

編劇宋方金突然火了。

一切源於他發了一條微博,微博中,他曬出一張長圖,圖中文章標題為《一個演員經紀人改行前最後的吐槽》。

這篇文章前段時間,在網上流傳很廣,大家看完之後長吁短嘆,再次感慨:內娛要完。

文中是這樣寫的:目前影視行業寒冬完全是自己作的,因為演員想拍戲,但製片方、投資人、劇組卻只看數據。

數據不好,拿不到角色,很多有天資的年輕演員被耽擱了,讓他心裡很不舒服。

看下來都是一些老生常談的東西,但打著業內人的旗號,總能吸引更多目光。

因為以前都是局外人在吐槽,現在卻是局內人在爆料,讓很多東西多了些可信度。

宋方金評價這篇文章:「困在數據里的網際網路影視人。」

本來是在討論目前影視行業的唯流量論,但不知為何,評論里王俊凱和易烊千璽的粉絲互撕了起來。

一方粉絲說:「說到數據造假,我就想起來易烊千璽流量造假被央視點名的事兒了。」

另一方緊接著回懟:「無論你說什麼,影視圈永遠作品至上。」

緊接著甩出一張易烊千璽電影實績匯總圖。

目前這條微博下,雙方粉絲激戰已超1.7萬條。

看熱鬧的路人總結這件事:評論給原文做了註解。

還有部分網友滿頭霧水,不明白宋方金的微博跟兩位藝人有什麼關係。

既沒有點名也沒有道姓,粉絲又是怎麼摸過來的?

單看這件事,真的很諷刺。

影視行業的數據亂象就像房間裡的大象,就在那裡,但大家都裝作看不見。

又或者說,大家看到的,僅僅是自己的角度。

無論是吐槽亂象的編劇宋方金也好,維護偶像的粉絲也好,大家都單純的將責任歸咎到某一方頭上。

而事實上,一個行業能走到這一步,真的只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嗎?

想起來前幾日,有件很有趣的事。

甦醒五年前一首歌《破億》延遲火上熱搜,歌曲尖銳諷刺了娛樂圈一些人利慾薰心,不專業不敬業,擾亂了行業秩序,污染了行業風氣。

歌詞犀利大膽,句句扎心。

這首歌翻紅之後,譚飛、汪海林、宋方金三位編劇邀請甦醒直播連線,就《破億》這首歌,暢聊一下圈內亂象。

不過,讓三位編劇沒想到的是,甦醒並沒有完全站在他們那一方。

甦醒的發言有邏輯,有深度,更重要的是,鋒芒中帶著溫情。

聽一下甦醒這段發言,也許我們對宋方金以及他微博下的評論現象,會有一個新的認識。

甦醒說到,唯流量論不只存在於單一的圈子,很多行業都在通過數據算法,試圖利益最大化。

這不難理解,當下生活節奏快,人們總想在短時間內獲益。

現狀下,一個行業的紅利期太短了,錯過了就很難再有下一次。

而為了吃到紅利,很多人前期投入了非常多,當然不能任由它們打水漂。

看到過一個業內人爆料關於綜藝節目招商的事情。

他表示,很多劇和綜藝就是靠一線頂流扛招商,離開頂流可能整個項目都要降級,甚至直接開不起來。

數據決定項目,項目拿到招商,再反饋給金主它所承諾的數據。

這就是一個死循環,每個環節都有問題,有時候流量藝人甚至是被捧上神壇,身不由己的那個人。

如果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咎給他們,那就太片面了。

甦醒還說,他並不完全認同三位編劇對當今一些流量鮮肉的看法。

緊接著,他聊起來他剛出道時的事情。

甦醒23歲出道,年少成名,初代頂流,現在很多年輕當紅藝人正在經歷的事,無非是他走過的路。

他想,現在大家看待年輕藝人的眼光,和當年他被看待的眼光,沒有什麼不一樣。

偏見是一座大山,它從來不會消失,只是隨著時間流逝,換了一批又一批人。

他理解長輩們的排斥和不屑,但也感同身受年輕人正身處的尷尬處境。

有句話說得好,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總想給別人撐把傘。

甦醒所表達的就是這樣,他經歷過,所以他始終對別人帶著同理心。

這份同理心讓他能多角度更深入的看待娛樂圈的問題,和三位編劇形成了鮮明對比。

尤其是汪海林編劇,為什麼甦醒被大家誇讚,他卻始終不被網友接納?

他的問題主要有兩點:首先,汪海林的態度過於激進,言辭極度不雅。

很難讓人相信他是個文化人,實在嘈雜刺耳。

其次,他只有世界觀,沒有方法論。

亂象說了這麼多年,他從沒給出實質性的建議,以身作則去推動,而只是挑起對立,激化矛盾。

相比於甦醒對相關問題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給出犀利卻不失溫情的表達,汪海林始終片面膚淺的抨擊年輕男藝人。

更像是在譁眾取寵,隱形的要流量。

所以,娛樂圈亂象為什麼遲遲無法做出改變?

結合這場直播,以及宋方金微博評論事件來看。

部分提出問題的人,不知道到底帶了幾分真心。

是想解決問題,還是實際上也抱著一顆要數據的心,想捧紅自己。

如果不是真心想解決問題,就別怪這灘水越來越渾濁。

各個團體之間,都無法辯證看待問題,不能帶著同理心,去換位思考。

將問題全怪到流量藝人頭上,忽視了流量藝人的流量,也是靠某部作品拿到的。

全盤抹殺別人的實力,把數據看做原罪。

而粉絲們,只知袒護偶像,不顧青紅皂白。

看不到一些業內和路人在聊起影視行業亂象時,帶著對國產影視的愛和痛心疾首。

控評、詆毀、粉圈自嗨,也在傷害著這個行業的根本。

但最重要的是,如果大環境不做出一些犧牲,不能沉下心去做內容,這種現象永遠不會得到改變。

產業鏈條已經太成熟了,想連根拔起,勢必是要出點血的。

大家一致對外,才有可能撬動它的根。

像現在這樣,你罵我年少輕狂,像個花瓶;我罵你為老不尊,仗勢欺人。

打嘴炮給行業的良性發展會帶來好處嗎?背後的產業鏈條會因此痛改前非嗎?

不痛不癢,徒增笑料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d7880ecd0bc2b0cd3f21a0654435f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