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愛說自己懶,越容易輸掉人生?

2022-07-20     攝影肖鵬

原標題:為什麼越愛說自己懶,越容易輸掉人生?

越愛談道德,你就越難看清生活的本質,改進生活更是無從談起。

01

最近,朋友阿來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像我這麼懶的人,是不是一輩子都沒法成功了?」

她把這一切歸罪於自己的懶惰,對著我抱怨:「我這個人實在太懶了,看來這輩子都沒法成功了。」

我微微一笑,反問她一句:「如果勤奮就能成功,富士康的工人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怎麼沒見他們成功?」

阿來一下子愣了,我趁熱打鐵,連問她三個問題:

「寫文章非常耗神,你白天還要上班,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在晚上還能保持精力寫作?」

阿來支支吾吾,一句話都說不出,半天才憋出一句:「你這是為我找藉口嗎?我真的覺得都是因為自己很懶啊!」

我一臉嚴肅地糾正她:「不是說你不懶,但我更願意在指責你懶惰之前,要先想想還有沒有更重要的原因。」

02

不少人都和阿來一樣,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總愛把原因歸結於自己的人格問題:

減肥失敗,就說自己沒有毅力;經常熬夜,就怪自己意志力太差;喜歡睡懶覺,就痛罵自己是根懶骨頭…對自己如此,對別人更不用說:孩子早戀,就痛罵孩子學壞了;看到共享單車被偷,就感嘆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看到景區遍地是垃圾,就歸咎於國人素質低下…

這已經成為一種中國人固有的思維模式,一發生什麼問題,就要從內心中叩問自己,從自己的品格上尋找原因。

一定程度上的反省是必須的,但不少人的問題是,他們只會用這一種思維方式來面對生活,人生就會陷入各種困境。

首先,你會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奇葩說》上曾有一句名言:「只要人生有捷徑,捷徑很快就會變成唯一的路。」

對於人類的思維模式而言,用道德來判斷事物,就是一條捷徑——你學習退步了,就是你偷懶了;你胖了,就是你毅力不夠忍不住嘴;你出軌了,就是你用情不一…

這已經成為一句萬能藥方,反正遇到什麼事情,立刻揮舞著道德大棒:你不成功,就是因為你又懶又笨。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一個人出現一些問題行為的時候,不能只看行為,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要看到行為背後的生活目標。

春節在家看到一個報道,說附近一個景區遊人素質太低,缺乏文明素養,配圖是藍天白雲之下,遊人正把手中的垃圾扔到地上。

這種情況下,與其指責遊人素質低,倒不如在景區多擺幾個垃圾桶。

類似的情況,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兒科醫生少,兒童看病困難,不少人指責醫學生冷血無情,不願奉獻,才不願學兒科;

事實上醫生也是人,也要吃飯養家,兒科經費投入少,工資低,所以願意當兒科醫生的人越來越少。

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因往往非常複雜,而所謂個人品格層面的原因,往往是最膚淺、最簡單的邏輯,這樣對解決問題根本無濟於事。

喊口號、打雞血,只能帶來一時的改變,但如果問題的本質沒改變,事情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更重要的是,口號喊多了,容易聽膩;雞血打多了,容易麻木,這時候就容易淪落到自我放棄的地步。

這就是這種思維模式的第二點壞處。

就像我的朋友小A,說要減肥,唯一的辦法就是少吃東西,每次餓了,她就跑去廁所照鏡子,對著鏡子裡的自己惡狠狠地說:「你看你這麼胖了,還敢吃東西嗎?」

問題是,人餓起來,怎麼可能少吃東西?

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節食-餓壞了-大吃大喝-增重」的循環下,她對自己徹底失望,自暴自棄,開始大吃大喝,體重一下飆升20斤。

此時,她只是一臉無所謂地說:「誰讓我又懶又嘴饞,減肥是不可能的,那就這樣吧。」

03

可以說,這種思維方式無效又有害,削弱了你直達問題本質的能力,還會讓你對自己失去信心。

既然如此,為什麼大家還是對這種思維方式樂此不疲?

原因很簡單,他們可能自己也沒意識到,這種思維方式是錯誤的。

即便意識到了,想找出問題的關鍵,但也需要經過漫長且認真的思考、比對、驗證,這樣的苦功,往往又是不少人不願意去付出的。

所以,他們只能守著一個似是而非的「我失敗只是因為我懶」觀念,日復一日在罪惡感中沉淪。

那麼,真正解決問題,那該怎麼辦?最關鍵的一點,必須找出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通過日本發明家豐田佐吉的「5個why分析法」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出問題的本質。

豐田佐吉是日本著名發明家,豐田汽車的創立者豐田喜一郎就是他的兒子,他首次提出「5個why分析法」,並在豐田汽車內部廣泛使用。

這個辦法,就像我們古人說的那句:「打破砂鍋問到底。」關鍵在於你在自問的時候,要努力避開主觀或自負的假設和邏輯陷阱,從結果著手順藤摸瓜,直至找到問題的根本答案。

當然,5個為什麼也不是絕對,目的是要找出根本原因,你可以問3個,可以問5個,甚至可以問10個。

豐田汽車公司前副社長大野耐一曾舉了一個例子,當時車間的機器停機了。

問題一:為什麼機器停了?答案一:因為機器超載,保險絲燒斷了。問題二:為什麼機器會超載?答案二:因為軸承的潤滑不足。問題三:為什麼軸承會潤滑不足?答案三:因為潤滑泵失靈了。問題四:為什麼潤滑泵會失靈?答案四:因為它的輪軸耗損了。問題五:為什麼潤滑泵的輪軸會耗損?答案五:因為雜質跑到裡面去了。

就這樣,連續五次不停問「為什麼」,終於找出問題的真正原因:雜質跑到機器裡面去了。

這時候,解決辦法也很明了:在潤滑泵上加裝濾網。

如果沒用這種辦法挖掘真正的問題,員工可能就是換根保險絲就算了,以後雜質還是會跑到機器裡面去,機器還是會繼續停。

我身邊也有個類似的例子。

因為工作原因,身邊不少人都在創業,有兩個朋友前幾年也開起了自己的公司。

他們都很有才華,資源、能力都差不多,做的行業也一樣,但幾年下來,一個身家近千萬,另一個卻瀕臨破產。

朋友甲就是瀕臨破產的那位,當時他的公司發展了一段時期,逐漸步入正軌。

但他發現員工們越來越懈怠,遲到早退不說,工作也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完成就算了。

他勃然大怒,下意識覺得,員工剛做出點成績就開始驕傲了,必須嚴格整風才行,為此,他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措施:

每天必須準時上下班,遲到早退者扣當天工資;每天打卡四次,中午午休也要打卡;打瞌睡、衣領沒扣好也要罰錢…

在他雷厲風行的手腕下,員工的工作態度果然積極了不少,他洋洋得意,覺得自己力挽狂瀾,終於把公司救了回來。

誰知道好日子還沒過多久,員工的工作效率一下子掉下去了,還比之前更差了。

甚至,員工們開始大批大批地辭職,業務也大受影響,最後瀕臨破產。

類似的情況,朋友乙也遇到了,他是怎麼處理的?

在他發現員工工作態度的變化後,他並沒有盲目下判斷,而是開始思考:為什麼員工之前很勤奮,現在開始懶散了?

為此,他一個個找來員工,與之深入交談,再在日常工作中仔細觀察,最後發現幾點原因:一是公司結構不合理,員工之間分工不夠明確,溝通成本很高,之前還能靠熱情撐著,現在大家撐不下去了;

二是創業時許下的獎勵沒有發到位,員工心裡有意見;三是所從事的行業有起伏,員工覺得不安心。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員工們的工作效率慢慢恢復,大家的士氣也漲了起來。再加上乙這時候接了幾個大單,員工們盡心盡力做好,公司的年收入一下子超過千萬。

如果按照甲的想法,覺得公司不行是因為員工懈怠了,那唯一能做的,就是沒日沒夜地打雞血,或者用嚴苛的制度強迫員工往前走。

但事實也證明了,這一套根本不管用,因為打壓員工的,根本不是員工心中的懈怠心理,而是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不公平的薪資。

你連敵人都找不准,還怎麼指望自己能夠戰勝它?最終只能淪落到一地雞毛,走向失敗的邊緣。

04

回到開頭的故事,阿來在我的提醒下,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問題,她發現:自己每天只顧著寫,沒有輸入,後來慢慢寫不出,自然就不想寫了;

著名時評作家曹林曾說:

人人熱衷於大談道德,對一個社會不是好事,它製造著對人性不切實際的期待,孵化著虛偽和謊言,使思維的退化,使文明的進步受阻,妨礙著技術和制度邏輯的完善。

越愛談道德,你就越難看清生活的本質,改進生活更是無從談起,自然而然的,你的人生就會一步一步被你輸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d3e832a368ea362f98ebc986b333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