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怎樣成為英國殖民地?抵抗200多年,和東印度公司同歸於盡?

2024-01-12     郝傑

原標題:印度怎樣成為英國殖民地?抵抗200多年,和東印度公司同歸於盡?

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這可以說是一個常識。但是擁有數億人口的印度究竟是如何被英國征服的可能了解的朋友並不多。印度雖然自古軍力孱弱,但憑藉其相對悠久的歷史和海量的人口,也曾具有相當實力。所以其實英國雖然征服印度的整個過程也非常曲折,用時超過200年。而且印度在最終放棄抵抗之前,也曾發動了大規模反擊,並導致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覆滅。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印度的200年抵抗史。

莫臥兒帝國與英國人的到來

可能很多朋友都看到過印度古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是英國人把印度捏合在一起的說法。但其實這個說法最多只說對了一半,印度在古代基本沒有統一時期沒錯,但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卻已經出現了基本統一的莫臥兒帝國。

莫臥兒帝國是公元16世紀由中亞進入印度的一個征服王朝,其統治家族與早期蒙古征服留在中亞的混血後裔有些關聯,因此其建立的政權才被稱為了莫臥兒帝國,也就是「蒙古帝國」的意思。莫臥兒帝國在鼎盛期領土面積接近400萬平方公里,除了印度半島最南端少量區域之外,基本涵蓋了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所有領土,而且莫臥兒帝國也是一個對印度各地進行了有效統治的中央集權帝國,其各省的財務、稅務和民事事務都直接向中央負責。因此真正使印度得到統一的是莫臥兒帝國,而不是英國。

另外,因為近代印度經濟水平較為落後,也使得一些朋友認為印度自古如此。但其實這也是一個誤區。印度在古代其實曾經長期是世界上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許多現代研究都顯示,公元1600年前後,莫臥兒帝國GDP占當時全球GDP的22%左右,僅次於中國明朝,排名世界第二,其GDP總量超過西歐的總和。所以其實當時的印度仍然是世界上相對比較富裕的區域之一。

所以在英國殖民者抵達印度的時候,面對的其實是一個有著相當國力,經濟也不差的巨大帝國,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當然沒法來硬的,而英國東印度公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立的一個以貿易為掩護,以殖民為真實目的的實體。

公元160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隻抵達了印度西海岸的蘇拉特地區,並在公元1611年獲得莫臥兒帝國官方批准,在蘇拉特建立了一個用於貿易點(Factory,直譯為工廠)。3年之後,英國人又在印度東海岸的黑蘇利珀德姆建立了第二個貿易點。

但我們剛才已經說了,當時的印度已經成為了一個統一的莫臥兒帝國,所以東印度公司也很快向當時莫臥兒王朝的首都阿格拉派出了一個使團,請求莫臥兒帝國皇帝賈漢吉爾認可其開展貿易。

這個使團由英王詹姆斯的特使托馬斯·羅(Thomas Roe)率領,在公元1616年抵達了阿格拉。隨後,托馬斯在阿格拉居住了3年之久,多次見到了賈漢吉爾。有些記載甚至顯示,托馬斯此行攜帶了許多箱紅酒,而賈漢吉爾非常喜歡這些紅酒,後來甚至和托馬斯成了酒友。而兩人的推杯換盞中,英國人在印度繼續和擴大貿易的請求也順利得到了莫臥兒官方的認可。

東印度公司的擴張

這樣英國人就在印度擁有了最早的據點。而在莫臥兒帝國官方的允許下,東印度公司也不斷擴大著自己的貿易存在,這樣到公元1647年,其在印度擁有的貿易點就已經達到了23個。

但很快,英國人就在這些貿易點周邊建立起了城堡,把相當一部分貿易點變成了軍事要塞。而在此期間,英國人就已經利用這些要塞採取了一系列軍事行動,不過在初期,這些軍事打擊主要是針對也在周邊以貿易名義進行殖民的其它歐洲國家,如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國,這也使英國東印度公司很快成為了印度勢力最大的歐洲「貿易公司」。

但這些軍事行動還是引起了莫臥兒王朝官方的高度警惕。公元1689年,莫臥兒王朝曾經派出由大將西迪·雅庫布率領的艦隊,對東印度公司盤踞的孟買發動圍攻。東印度公司在抵抗了一年之後投降,他們隨即向莫臥兒帝國支付了大量賠款,並許諾在未來謹慎行事,遵守法律,最終換取了莫臥兒帝國從孟買撤軍。

這樣直到公元18世紀初,因為莫臥兒帝國強大中央的存在,東印度公司還是沒膽量直接在印度進行軍事擴張。但這種情況在公元1707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一年3月,統治了莫臥兒帝國49年的皇帝奧朗則布去世,僅僅兩個月後莫臥兒軍隊又被印度北部的印度教叛亂勢力(莫臥兒王室信奉伊斯蘭教)馬拉塔聯盟擊敗。此後,莫臥兒王朝一些軍隊將領不服新皇帝巴哈杜爾·沙並發動叛亂,莫臥兒帝國出現了割據分裂的局面。而當時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殖民勢力很快從中看到了渾水摸魚的機會。在公元171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地區攫取了徵稅的權力,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殖民在此後大幅加速。

在這種背景下,印度東南方的卡納提克地區成為了英國控制印度的一個重要抓手。英國和法國的東印度公司很快在當地扶植起了不同的軍閥,並彼此開戰。這場戰爭進行得非常慘烈,斷斷續續打了幾十年時間,總共造成了100萬左右的當地人喪生。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軍事實力也在這個過程中急劇增強。

從公元1756年開始,英國和法國為了在全球爭奪殖民地,爆發了被稱為七年戰爭的全面戰爭,卡納提克戰爭在此期間也迅速擴大,很快蔓延到了整個南印度和孟加拉地區。在公元1757年6月23日,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軍隊在孟加拉的普拉西戰役中擊敗法國扶植的當地王公達烏拉,在孟加拉地區取得了霸權。

此後,英國人確信自己已經有了壓倒莫臥兒帝國的實力,很快對其發動了正面挑戰。公元1764年10月,東印度公司派出1.7萬軍隊在印度東北部的布克薩爾對4萬莫臥兒軍隊發起了進攻。經過兩天激戰,英軍大敗莫臥兒軍隊,並在第二年迫使莫臥兒帝國同意將孟加拉、比哈爾和奧里薩這三個邦的行政管理權轉交東印度公司。而這次失敗使在印度具有核心地位的恆河流域完全落入了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之中,東印度公司開始成為了整個印度的主導勢力。公元1772年,英國官員黑斯廷斯被任命為英國的首任印度總督。

同歸於盡的莫臥兒帝國和東印度公司

而遭受了沉重打擊的莫臥兒帝國此後在印度權威盡失,其治下的賈特和錫克等等族群先後發動叛亂,鄰國阿富汗也藉機入侵。莫臥兒皇帝沙·阿拉姆雖曾對軍隊進行改革,建立新軍,但不久後其政府又陷入內亂,阿拉姆也被囚禁。公元1788年10月2日,前文曾提到的印度教叛亂勢力馬拉塔聯盟攻占了德里,此後阿拉姆成為了馬拉塔聯盟所控制的傀儡。

而莫臥兒帝國的進一步內亂也給了東印度公司進一步坐大的機會。公元1801年,東印度公司將印度西北部的三個邦吞併。兩年之後,他們又對馬拉塔聯盟發動猛攻,並在當年9月14日攻占了德里。在此之後,莫臥兒皇室就變成了東印度公司所控制的傀儡,成為其在印度進一步擴張的工具。

在隨後的50多年時間裡,在印度「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東印度公司先後又發動了一系列戰爭,不但將馬塔拉聯盟滅亡,還將阿薩姆、信德、旁遮普和克什米爾等印巴省邦吞併。到公元1850年代,東印度公司已經基本完成了對印度主要區域的征服。

此時東印度公司認為其統治已經穩固,因此也逐漸無所顧忌,開始通過重稅在印度大肆掠奪財富。而英國工業產品大量進入印度也使印度的紡織等手工業群體陷入赤貧,印度很快陷入經濟危機之中。而城市中的經濟危機又很快傳入農村,農村土地被高利貸商人大量收購,使大量印度農民失去土地。而這又進一步在印度導致了頻繁的饑荒,使印度平民大量餓死。

而東印度公司在此期間還產生了放棄通過印度土邦王公進行統治的念頭,開始逐步剝奪其權力。當時作為傀儡的莫臥兒皇帝巴哈杜爾二世甚至也得到通知,他死後繼承人不能再稱皇帝,皇室贍養金也要縮減到之前的六分之一左右。而這一系列變化使印度社會上下都產生了對東印度公司的強烈不滿。

此外,在征服印度的過程中,東印度公司也招募了大量印度軍隊為自己作戰。到公元1850年代,其控制的印度軍隊已經達到了30萬人,遠遠超過了在印度的英軍數量(5萬人)。另外,當時英國還開始將印度士兵調出印度,幫助其侵略阿富汗、波斯、緬甸和中國等國,這也在印度軍隊中招致了強烈不滿。

在這種背景下,東印度公司又開始在印度軍隊中換髮新式步槍。當時這種新式的恩菲爾德步槍需要士兵在上膛時用嘴把子彈紙皮包裝咬開,但當時有消息說這些子彈的紙皮包裝上塗有豬牛油混合的潤滑油,而這很快在印軍的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士兵中引發了拒絕使用新子彈的運動。

公元1857年5月9日,印軍第3騎兵團的85名士兵因為拒絕使用新子彈被英國人投入監獄,並被判刑10年。隨後附近的印軍第11和第20輕騎兵團在5月10日發動暴動,將被關押的士兵救出。第二天早晨,暴動印軍抵達德里並控制了印度皇宮,大量皇宮人員也很快加入叛軍之中。

5月12日,莫臥兒皇帝巴哈杜爾二世召開御前會議,宣布支持叛軍,暴動迅速演變成了印度民族大起義。而得到消息之後,英國政府立即決定從本土和南非殖民地向印度增兵。此外,當時英國剛剛結束了克里米亞戰爭,但仍在進行第二次鴉片戰爭,因此也很快從克里米亞駐軍和入侵中國的軍隊中抽調了部分軍隊前往印度增援。

而當時的英國正處於全球擴張的高峰期,其軍事實力也確實處於頂峰時期,同時因為印度各邦之間和不同宗教之間也有大量歷史矛盾,所以有相當數量的邦沒有加入起義之中,相反還在英國援軍抵達之後為其作戰,所以在印度的戰事在7月之後被逆轉,5路英軍對德里形成了合圍。

此次圍困持續了兩個月左右。在9月7日,攻城的英軍得到了重武器增援,德里城牆很快被炸出缺口。9月14日,英軍攻入德里城中,在經過一周的激烈巷戰後將將印軍完全擊敗。巴哈杜爾二世則在敗局已定之時前往莫臥兒帝國第二個皇帝胡馬雍的陵墓避難。9月20日,他和兩個兒子以及一個外孫一同被英軍俘虜,隨後英軍將他的兒孫槍殺。巴哈杜爾二世本人隨即被廢,莫臥兒帝國宣告滅亡。在之後一年間,印度各地的反叛也先後被鎮壓。此後,巴哈杜爾二世被英軍帶到緬甸,囚禁在仰光大金塔內,最終在公元1862年抑鬱而死。

雖然印度民族大起義最終失敗,卻也使英國遭受沉重損失,在戰爭中被殺的英國人達到了6000人。而近代估計,在戰爭期間因為戰亂和饑荒瘟疫等相關原因死亡的印度人超過80萬。而如此慘重的損失也使英國徹底否定了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統治,因此在公元1858年出台了印度政府法案,將印度的統治權和東印度公司的所有財產與軍隊都收歸英國政府。東印度公司只保留了茶葉貿易專營權,最終在公元1874年被正式解散。(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d18bf171c9de160ff8aead883188c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