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作家方曉莉)
什麼叫對聯?對聯指的是以工整的形式,上下聯兩隊(所謂隊,是因為隨著對聯發展,下聯可能不一定只有一句,比如孫髯翁的《大觀樓長聯》,上下聯各90字,一共180字。),以相應的格式,或格律詩,或古體詩,或仿詞曲方式,或嵌以各種名義,而達成相呼應之上下句子,通常情況下,對聯還會有個「橫批」,起到「畫龍點睛」之作用。
(圖1)
(圖2)
(備註:圖1,圖2,皆來源於頭條快懂百科,感謝分享。茲為乾隆年間名士孫髯翁的作品。
全聯如下:
上聯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苹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我讀書時期,曾經專門背誦過《大觀樓長聯》,個人是非常喜歡這幅對聯,時常與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對照著看。)
(圖3)
(圖4)
(備註:清代才子鍾雲舫的《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有說是「天下第一長聯」,上下聯各806字,共1612字;其中,圖3與圖4皆來源於頭條快懂百科,感謝分享。)
據說對聯最早是由五代後蜀主孟昶(一說孟昶兒子)所創作,叫「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題桃符」,據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幅春聯。
它起源於桃符,所謂桃符就是原來古人們用用兩塊長約七、八寸,寬一寸多的桃木板,上面寫有「神茶」、「鬱壘」兩個神名或者畫上他們的畫像,或是寫一些祝福語,用來驅邪避難,消災之用,或為吉祥之兆。而桃木,眾所周知,在這裡是作為辟邪之用。
據說,當時孟昶讓學士們寫春節祝福語,也就是「題桃符」。
但學士們寫的都沒讓自己滿意,所以孟昶親自動手寫。按照這個說法,而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幅對聯:從此對聯以詞句形式出現居多,不但出現在春節祈福的場面中,而且在平常文人雅士們的詩會當中,偶爾也會應用之。
文人雅士們以對聯而體現自身之個性,文品,或者展現他們的抱負或者節氣,因此廣為傳頌。
(來源:仙桃滿庭春moma,《對於春聯的來歷你知道多少? 》)
(截圖來自易中天老師的文章。)
詩道駿言博士對曰:
我乍一看,感覺好對!……一看就是真正讀書明理之人,追求學問之對!……
「日升殘夜曙方生」,這個下聯我特別喜歡,看到曙光的感覺(殘夜當中而生「曙光」,這種佳境,實在難得!……);
「世行正道盛方形」:這句我還得品品:但可以看出,這個人對世界之通達,有一種啟示,但我還需要品品;
「學明至理士還名」:真雅士也!
當然我也去易老師的評論區,看了其他詩友們的一些對子,然後自己覺得,也應該乘興寫一個:
寫完之後,感覺甚是自得,但我寫完後,發現……怎麼詩道駿言博士還有其它老師那邊,有的跟我在「第四個字」的用法,不一樣?……我是用形容詞的,但他們用名詞(當然也有人跟我一樣,但我卻不確定了),還有人,斷句也跟我不同。
因此,我專程去請教詩道駿言博士,這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但其實,博士說到這裡,我還是不是很懂,就說那「寒」字是作名詞用?……但我又忍不住說:「那我覺得還不如『歲盡寒奇春乃近』。」
對,沒錯。
對易老師這個上聯,我的斷句是這樣的:「歲盡/奇寒/春乃近」,意思是:「一年到頭了,天氣又特別寒冷……但是不要怕,春天就要來了!」……我覺得這樣說法,好像很對。
所以我當時將「奇寒」作形容詞解讀,而「盡」做副詞解釋,將上聯:「歲盡奇寒春乃近」對下聯「潮臨至傲浪方驕」。
看我不太懂,博士舉了個以前我老師也習慣讓我明白的例子,以人物比喻!
當時我老師(初中的語文老師)讓我猜「蒼白」到底什麼意思?……也是從人物身上著手,我想來想去,都是人物臉色蒼白,或者顏色上的蒼白,但還是歸於人物上了……但那一次,老師告訴我,其實這個不僅僅有人物臉色之蒼白,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
寫文章很蒼白。比如這個文章寫得空洞無味。
那時候,我才明白,原來是如此「契入」。
詩道駿言博士反過來給我推導了一下,同樣也是用顏色有關的詞語進行推導:
對,「面『浮』微紅」:這裡「微紅」只能作名詞解;
而「面色微紅」:這「微紅」顯然是形容詞了!……
(坦白講,這無意中的話,倒是說出我的心境:我的確很難為情,因為我覺得這可能是最基礎的東西,但是我卻不懂。
但因為契合我此刻心境,我一下子很容易理解,博士所說名詞和形容詞的對比。)
(
……)
那如果這樣的話,易老師的「歲盡奇寒春乃近」,這「奇寒」是名詞了。這個「盡」應該是動詞了。
——————恍然間,我可能明白我有時間作詩或者作文,或者作對聯,古意不夠,我想是不是我沒搞懂詞義或者詞性的用法?……
(那這樣的話,應是「歲盡奇寒/春乃近」:注,「奇寒」為名詞。)
那我意識到了一點,在我此前寫的下聯當中,其實我將「歲盡奇寒春乃近」當成一樣客觀事物,而客觀應之。
所以是「潮臨至傲浪方驕」;
但是,根據詩道駿言博士告訴我的,那麼這個「奇寒」是名詞的話,這個「盡」就是動詞。
那麼,我想這裡面,這個「歲」應該是具有主觀能動性,所以是古詩或者對聯中常有的擬人化用法:至少我自己是這麼推斷的。
因此這樣,可以體現出作者人格或者詩人人格的寫照,或者現狀的一種反映,在反映當中,體現出詩人的人品。
我到這個時候,可能有點領悟:我曾經寫詩或者作對聯而缺乏我曾經想像中看到古人對聯在電視劇或者電影或者書中給我激動人心的感覺,那種代入感,是因為他們將詩中客觀事物,進行主觀化描寫,也就是擬人化描寫,因此才能深入人心?……
(所以我覺得,可能這個很關鍵。)
畢竟改了,改了後,怎麼感覺還是有點不太對味(所以,其實還是不太懂……),所以厚著臉皮,繼續請教:
(因為詩道駿言博士一貫也很忙,所以我也不太敢打擾,平常能多學,也多學一些……這次看他能多回復幾句,我還是挺激動的,心想既然問了,趁機多問點,能學多少,學多少。)
博士回復後,我一看吃驚了!……其實我在一些對聯當中,也看過,有同音字或者偏旁差不多,甚至還有五行相對的,都有。
但那時候看的是故事,而且已經成對,便覺得不難!……但這次詩道駿言博士一說,我頓時知道自己差距在哪裡了。
(著名的五行上聯:「煙鎖池塘柳」:原圖來源於網絡,字體由美圖秀秀添加,感謝分享。)
原來「盡」和「近」是音近的。所以這是除了格律上講究對仗之外,我也需要注意到的問題。
(我以前看一些故事,或者已經對好的對子,感覺挺簡單,那些人怎麼這麼笨呢?……但到了自己身上,剛好易老師這個上聯一出來,我發現,自己還是忽略掉了這方面的問題。
再一看詩道駿言博士的對子,果然,他的對子,是講究對仗,也看到了同音字,我沒有看到的方面。)
(此刻,我再看詩道駿言博士對的下聯,並沒有我想像中那樣簡單,不禁深感羞愧。)
我也在想,易老師的對子,上聯,為何「老到」、,「有韻味、有玄機」?……其實我初步也有這種感受……但好像博士說了後,我感覺通透了幾分。
(但仍然屬於「撥雲見霧」,感覺還沒看到本質。)
然後我花了一下午……實在水平也不夠,其實是湊字對下聯的,湊完字後,又去請教詩道駿言博士……很慚愧,我屬於格律初學者,雖然喜好文學,但在詩詞方面功夫,作的很淺,第一首五律也是看了詩道駿言博士多日格律詩詞課程後,才開始寫的,此前我也不敢寫,也不知道怎麼著手:當時也得益於「@張小笨的原創詩詞」老師考慮到我在格律詩詞上,基礎功不行,平仄韻還不會背,讓我去某處,學習那邊的格律用法,或者對照,後來我買了龍榆生的《唐宋詞格律》(但格律功夫還是很差,基本遵循了「填詞」原則,也就是沒有背韻,很慚愧),另外就是看詩道駿言博士這邊一些詩詞課程,繼續打開自己在詩詞上的一些眼界。
上聯:歲盡奇寒春乃近;
下聯:
1,潮成巨浪勢原誠!
2, 潮凌巨浪境直靈(這個別人能看懂嗎?……對,我寫的時候,很擔心別人看不懂。);
3,秋尋冷意骨何峋;
4,人消惡業難方銷;
5,人輕教養事難清。
看完博士的回覆後,我嘆了一口氣!……可不是麼,「一」、「二」句,我覺得我懂,但這意境,幾個人能看得懂?……看得懂麼?
至於第三句,我覺得我想表達就算秋天,有冷意,有些人骨頭看上去更崢峋,想表達那種傲骨錚錚,一種清高的感覺,哪怕骨頭嶙峋也無所謂……但是,當我想到我需要解讀這麼多,而別人不一定第一眼看得懂?……我想我可能這個詩,還是失敗了麼?……
至於第三句,意境方面,對照上聯:
上聯:歲盡奇寒春乃近;
下聯如果是「秋尋冷意骨何峋」、「人消惡業難方銷」、「人輕教養事難清」:這感覺已經寫得很偏了!……
我想我是不是湊字湊飛了魂?……這後面對的,確實跟上聯,好像沒有多大關係了。
無法形成那種整體,統一,和諧,而且上下呼應的感覺。
我想了半天,又把之前的下聯拿出來,重新修改了一下:
因為我很想將這次的心得下來,所以很想最後在易老師那邊留言,獎品什麼的無所謂,關鍵是……我請教了詩道駿言博士半天,最後也沒滿意的下聯,我感覺有點說不過去……但我心裏面也篤定:就算這最後一個下聯,過不了,我再私底下繼續用功吧!
(我實在很想在易老師那邊留言,不少詩友都留言了,倘若我學習了一天,結果下聯也沒對出,心裏面實在不是滋味……所以很想再努力一把!)
重新修改的版本如下:
上聯:歲盡奇寒春乃近;
下聯:風搖駭浪岸何遙?
終於得到了詩道駿言博士說「挺好」:其實我很擔心,會不會是詩道駿言博士也無奈了,所以就算我勉強過關了。
另外,我問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上下聯中,「無」能否對「乃」,博士說「可以」。
(其實這個問題,尤其是這類副詞方面的對仗,我總是有些迷糊,以往的話,我很多時候選擇自己找個詞,能代替代替一下,實在不行直接用,或者其他地方看看有沒有類似的例句……但有的時候,我其實並不是很自信,只是感覺可以。
不過在這一次對聯當中,還是又碰到這個問題,因此,一方面也很擔心詩道駿言博士覺得我太業餘,另外一方面,實際上,我也覺得既然已經多問幾個問題了,要不再多問一個吧!……抱著這樣一種想法,問完了最後一個問題,實在不好意思過於打擾他。)
(我發誓:我點贊了!但它沒有「顯示」?……我點贊了。)
您可能根本也想不到,為了這一個回復,我看詩道駿言博士也回復了幾句,趁機問了N個問題,從而才對出一句,期間何止四易其稿?……更多的也不過沒有告訴詩道駿言博士,不好意思說。
也可以看出,真正的文學博士,不是蓋的!……而我這樣業餘的學習詩詞的愛好者,也是格律初學者,得益於網絡而有了這樣的學習機會,感到非常幸運!……
在打擾詩道駿言博士而請教的時候,我也深感慚愧,倘若我更多學一點,也不至於顯得如此淺薄、無知!
我人生第一首五律是在詩道駿言博士講解格律課程一段時間後,然後我看詩道駿言博士寫五律,然後我去「模仿」:就這樣,摸索著寫出來的。
而這一次正兒八經去面對對聯,然後我寫出下聯,也是籍自己的厚臉皮,借了詩道駿言博士寫下聯的機會,趁機多問,請教而寫……雖然這肯定跟詩道駿言博士的對聯境界差得很遠,但我卻看出了博士求知的精神,專注於做學問,我想任何人在潛移默化當中,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包括做人的境界,還有做學問的精神。
(備註:實際上我在學習格律詩詞過程中,在對聯上,此前平仄方面有受到「@一杯醽醁醉花陰」老師的指教,這裡也同時表示感謝。)
(又註: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