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提整治電動車的陳海儀,這幾天又出來表演了

2024-07-09     小陳言社會

在這幾天的熱議中,陳海儀的一段言論再度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爭議。她在視頻中表示,對於那些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優先給予特殊保護,然後慢慢感化他們,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明白社會並沒有放棄他們。這樣的言論猶如一顆炸彈,在輿論的海洋中掀起了驚濤駭浪。

陳海儀的言論,仿佛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來無數網民的不滿與質問。她真的意識不到,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和校園霸凌問題愈發嚴重了嗎?這些孩子的犯罪手段越來越殘忍,甚至超越了成年人,尤其是校園霸凌,更是成為了一大社會頑疾。令人心痛的是,陳海儀在視頻中並未提及如何減少和預防校園霸凌,也沒有討論如何為遭遇霸凌的孩子伸張正義,如何安撫或鼓勵受害者及其家長走出心理陰影,恢復正常生活。

或許在陳海儀看來,這些問題不在她的職責範圍內,她的工作重點並不在此。然而,當她可以提議整治電動車問題時,為何不關心一下校園霸凌與未成年人犯罪這一緊密相連的社會問題呢?

數據顯示,校園霸凌和未成年人犯罪的高發年齡段集中在14歲到16歲。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心智已經趨於成熟,他們清楚未成年人犯罪的代價較低,有未成年人保護法為其撐腰,這使得他們肆無忌憚地犯罪,甚至漠視他人的生命。在這樣的背景下,陳海儀的言論無疑是一劑強心針,讓這些霸凌者有恃無恐,仿佛社會的法律對他們來說只是擺設。

法律的最大作用在於打擊和懲治罪犯,通過嚴厲的打擊和懲治,起到警示和震懾作用,同時伸張正義與公平。近年來,社會上無數人在呼籲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加大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懲治力度,讓他們對法律有敬畏之心,讓他們不敢再輕易違法。然而,陳海儀的言論似乎逆社會潮流而行,她提出優先特殊保護未成年罪犯,仿佛在向那些施暴者傳遞一個信息:法律會優先保護你們,這簡直是在助推校園霸凌。

這到底是誰在助推校園霸凌?誰才是受害者?誰應該得到優先特殊的保護?

鏡頭拉回到某個普通的中學校園,一個瘦弱的孩子蜷縮在角落,眼中滿是恐懼與無助。他剛剛經歷了一場校園霸凌,幾個比他高大的學生對他拳打腳踢,只因為他不小心撞倒了他們的飲料。這種情景並不罕見,很多受害者在這樣的暴力中變得越來越沉默,甚至有些人選擇了極端的方式來逃避這樣的痛苦。

而那些施暴者,仿佛擁有了某種特權,他們知道,即使犯了錯,法律也會對他們寬容。未成年人保護法成為了他們的擋箭牌,使他們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陳海儀的言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無疑是令人震驚的。她的建議並沒有考慮到受害者的感受和權益,沒有考慮到如何減少和預防校園霸凌,沒有考慮到如何為那些遭遇霸凌的孩子伸張正義。她所提出的優先保護未成年罪犯的主張,實在是令人無法理解。

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法律的作用不僅在於懲治罪犯,更在於保護受害者。我們需要更加嚴格的法律來震懾那些潛在的施暴者,讓他們知道犯罪的代價是沉重的,不容輕視。我們需要給予受害者更多的關懷和支持,幫助他們走出陰影,重新開始正常的生活。

校園霸凌和未成年人犯罪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不能再姑息養奸,不能讓未成年人保護法成為未成年罪犯的保護傘。只有通過嚴格的法律和有效的教育,才能讓這些孩子對法律心存敬畏,讓他們知道,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不容侵犯。

陳海儀的言論雖然引發了爭議,但也提醒了我們,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關注和行動。我們需要更多的人站出來,為受害者發聲,為社會的公正與安全努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一個和諧、安全的社會環境。

希望未來,我們能夠看到一個更加公正和安全的社會,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快樂成長,不再受到暴力的傷害。讓我們共同努力,為這個目標而奮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c3063dc8bea95cf318959051f5a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