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張藝謀導演的新作《懸崖之上》已經突破9億的票房,成績一路領跑當下的電影檔。
作為片中的配角,沙溢在電影里的戲份雖然不多,卻也通過精彩到位的表演,把一個狡猾、兇狠的特務詮釋得十分到位,在威脅張譯扮演的張憲臣時讓觀眾心頭一驚,著實緊張。
然而電影上映後,對於沙溢的表演卻是分裂成兩派。
不熟悉沙溢的觀眾自然為他的表演點贊,但是太過熟悉沙溢的觀眾,卻直呼看到他出現的時候,分分鐘要從電影里設定的情境中出戲,感覺一臉嚴肅的他下一秒就要笑出來了。
觀眾之所以會產生如此錯覺,都是因為沙溢在此之前參加過太多的綜藝節目了。
光是在2020年,沙溢參加的綜藝節目數量就多達上十個,幾乎打開一個電視台或者視頻網站,都能看到沙溢這張逗趣的臉蛋。
在這些綜藝節目裡,沙溢負責的角色要麼說段子搞笑,要麼受欺負扮演倒霉蛋,總之有他出現的時候,觀眾總是想捧腹大笑。
原本就走諧星路線的沙溢,在綜藝節目上更是讓觀眾對他搞笑的印象根深蒂固。
在綜藝節目上成功立住了人設,讓沙溢迎來了事業的第二春,也得到了更多出演影視劇的機會。無論是《小歡喜》還是這次的《懸崖之上》,很難說不是因為綜藝帶給他的機會。
然而綜藝上的成功,帶給沙溢名利雙收的同時,實際上也給他帶來了很大的負擔。
於是乎就像這次在《懸崖之上》裡面那樣,沙溢出現在片中的時候,他一臉嚴肅威脅主角,觀眾卻總覺得他是在偽裝的,感覺下一刻他就會爆笑出來,然後會嬉皮笑臉地和主角噓寒問暖。
沒辦法,因為沙溢沒演過壞人,過往他在綜藝里就是這樣的演出套路。
如今觀眾在影視作品看到沙溢,根本入不了戲,特別是他在出演一些嚴肅作品和角色時,更是給人一種太過刻意的感覺。
很顯然,過多參加綜藝節目的沙溢,已經被自己的搞笑人設給反噬了。
這就回到一個大的話題上,走實力路線的演員到底該不該參加綜藝節目?
我的意見是,可以參加,但是切記不要頻繁露臉,特別是像沙溢這種總是刷屏的,更是最要不得的。
過往國內綜藝節目發展尚未起來的時候,演員和觀眾走得比較遠,遙遠的距離可以讓他們一直保持一種神秘感,觀眾對他們的認知都來自於角色。
於是乎每每演員有了新角色出來,觀眾總能迅速被演員帶進新的故事,單純欣賞他們的表演。
如今綜藝節目呈現井噴的趨勢,一年有上百個各類綜藝被製作出來,演員因為宣傳工作的需要,有時候也需要配合公司上一下綜藝節目。
這本來無可厚非,在影視作品播出期間參加一下綜藝,在一定程度可以吸引更多觀眾關注作品。
可一旦作為主咖成為綜藝的常駐嘉賓,在電視鏡頭面前用力搞笑,久而久之,和觀眾的距離是拉近了,和影視作品的角色卻是越走越遠了。
這就可以了解,為何孫紅雷在參加完《極限挑戰》之後,觀眾一度看到他總感覺要笑出聲,過往他塑造的兇狠毒辣形象再也立不住腳了。
這是很可怕的,一旦觀眾不相信一個演員的人物塑造,就相當於宣告表演徹底失敗了。
包括鄧超和李晨同樣如此。跑男當紅的那幾年,觀眾進電影院看到他們幾個主咖的電影角色,根本沒辦法入戲,總覺得這幾個人是在跑男穿越到電影里來了,和故事的氛圍格格不入。
當初鄧超在《烈日灼心》里表演這麼出色,但是當時依舊有不少觀眾被他在綜藝里的逗趣形象帶偏,完全沒辦法相信他就是那個窮途末路的小人物。
一旦觀眾對一個演員的印象根深蒂固,再想去改變,恐怕難於登天。
因此對於沙溢來說,以後還是少些去綜藝湊熱鬧為好。如果下定了決心要做綜藝咖,而且還得靠綜藝養家,就專心在搞笑逗趣上,別再輕易嘗試一些嚴肅角色了。
就算沙溢演得下去,估計觀眾看著都是一種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