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很無聊

2022-08-11     愛范兒

原標題:極簡主義很無聊

極簡主義終於流行到讓人受不了了。

無論公共場合,還是私人家居,別管東西橫著放還是豎著放,極簡主義風格的光溜溜圓柱、長方體、矩形到處都是——「以原初自身形式展現於觀者面前」。

右圖的極簡風柱子,被人批評毫無細節

極簡主義因「絕對中立、沒有細節、沒有身份」廣泛流行,又因此受到詆毀,不僅說明主流審美趣味的「壓制」性,也暗示了其確實具有滿足當代人們需要的心理功能。

浮誇長椅對極簡風長椅,難道不是右邊的更好看?

其實,讓「極簡主義」不那麼泛濫到令人厭惡,最好的辦法還是少學網紅,避免盲從。

流行具有「強制性」

先不要急著批判極簡主義讓所有東西看起來都一樣。因為重點不在極簡主義,而是它流行。

一旦一種風格流行,滿世界的東西都會看起來差不多。

印象派流行的年頭,法國正在和普魯士打仗。最有名的作品《日出·印象》(1872),畫的是法國北部的勒阿弗爾港,畫家莫奈在那裡度過了童年。

畫面中,一輪橘紅色的朝陽從海面懶懶地升起,就像你我在嶺南的回南天從被窩爬起來。太陽的光暈是那麼微弱,費了很大力氣也不能驅散籠罩在小輪船和小搖櫓船上的灰藍霧霾,同時在海面上留下一片黃色的反光。除此之外,就沒有細節可以琢磨了。

印象派的畫作,看起來是著了色的氣體和光線的流動。在此之前,流行的是高度「完美」的古典藝術,由層層疊疊、細緻入微的筆墨構成,像多納泰羅的聖徒雕塑,一根手指牽動小臂的哪一束肌肉都會如實呈現,相比之下,印象派的作品就跟人家的草圖差不多。

印象派流行,自有時代的背景。隨著德意志民族國家取代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的主導力量;法國結束皇帝統治,開啟共和政治,巴黎公社起義——一個「平等」的現代呼之欲出。

莫奈也好,馬奈、梵谷、雷諾瓦、塞尚也好,建築、河流和天空,在他們筆下都化為模糊的景物,缺乏精巧的清晰度,卻激發觀者豐富的想像。想像的空間是如此之大,因為人們經歷的權力的下移,是歷史上前所未見的事情。

等到包浩斯流行時,滿世界的建築物都是橫平豎直。

百年包浩斯,十大偉大作品,你能認出幾個?

一戰後的德國,掙扎著履行《凡爾賽條約》的義務,賠償高昂,國內四分五裂。包浩斯宣稱「藝術與科技,全新的統一」,開創了迷人的簡潔之風,向世界證明德國不那麼具有侵略性——而是進步、大膽、開放、先鋒、理性且精緻的共和國。

當然,藝術家們特別吝惜材料,估計也是因為德國當時原材料太緊張了。

如今,在柏林、莫斯科、紐約和北京,包浩斯風格的建築依然擁有令人仰望的榮光。人們預約美術館「印象派」展覽的門派,哪怕排隊幾個小時。

流行的風格,在某一時期會形成壓倒性的「主流」趨勢;當它不再流行,依然會得到追捧。唯一令人覺得煩的時候,可能就是它流行的那麼一陣子,

極簡主義回魂

極簡主義最早流行於 20 世紀 60 年代。極簡藝術家追求事物的原貌,特別討厭把大理石雕刻成人形之類的作品,反正石頭最後還是石頭,木頭最後還是木頭,不能是別的「物品」。

藝術,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總是和從一些現象中理出一些邏輯有關。就算是達達主義這種無政府虛無主義,也有它的宗旨——消除世界上的頹敗,建立新的秩序。

極簡主義不過是把這種秩序繼續「提純」,同時藝術家的創作也更加條分縷析,制定計劃、下達指令、監督生產,聽起來一點也不浪漫。

像唐納德·賈德,大部分作品都名為《無題》,除了不在作品中流露任何情感,藝術家甚至擔心作品名字也會分散人們的注意力。紅色的銅箱、十幾塊無支撐的擱板……賈德在用重複性動搖某種內在的真理。

《無題》, 唐納德·賈德,1967

弗蘭克·斯特拉,比賈德年輕差不多十歲。在《理性與卑劣的聯姻 2》(1959)中,人們只能看到黑白色線條,粗細不同,互相纏繞。

《比利卡 I》,弗蘭克·斯特拉,1973

卡爾·安德烈的《等量物 8》(1966),就是把 120 塊耐火磚擺成兩層矩形。他不想讓觀者覺得作品有什麼深刻含義——它就是 120 塊耐火磚!

卡爾·安德烈的《等量物 8》,1966

索爾·勒維特《序列工程 1》(1966),展現了一個個樹在網格中的白色立方體。作者表示,最好的觀賞辦法就是圍著雕塑慢慢踱步,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思維方式去觀察作品。只要觀者的眼睛適應了氛圍,獲取的信息就能不斷增加。

索爾·勒維特《序列工程 1》,1966

這些極簡主義的代表作,也叫「太空時代的藝術」,精確,無情,冷靜。極簡藝術家和把人類送上太空的科學家一樣,探索物質、系統、體積、順序的原理。

表面的平靜掩蓋著內在的緊迫。20 世紀六七十年代風起雲湧,嬉皮士運動,五月風暴和石油危機,都令人們渴望找到某種秩序。

當時設計界也流行極簡主義,像德國博朗的一系列家居用品,不僅在當時斬獲多項大獎,更啟發了後世的蘋果公司,令極簡風在 21 世紀「回魂」。

按需辦事

蘋果公司引領的極簡風,流行也有小二十年了,近十年愈演愈烈,不過反對聲也逐漸升高。

極簡主義的愈演愈烈,是因為人們確實存在著太多身份的焦慮。這種焦慮在 21 世紀尤其明顯。網際網路的普及,讓世界上充滿了一夜成名的故事,再普通的人也有希望成為明星。

而渴望受到矚目、受到敬仰的人們的數量,遠遠多於實現這種渴望的人的數量,極簡主義的出現不亞於最好的撫慰,因為它的理念是「專注於減少生活中的消費和過度,以便個人可以專注於優先考慮自己的價值觀」。某種意義上,消費極簡主義就是「回歸自我」。

弗蘭克·斯特拉的《Die Fahne Hoch!》,1959,這幅單色作品是挑戰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最著名作品之一

同時,極簡主義還有一種「拉齊」消費能力的虛幻作用。2012 年的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自願簡單化與低收入參與者的生活滿意度提高有關,但與高收入參與者無關。

說白了,沒錢的人可以通過極簡主義或者「斷舍離」,掩蓋自己買不起奢侈品的事實,或者說服自己「不需要」那些東西;但有錢人從來不搞極簡,買再多「沒用」的東西也不擔心家裡沒地方放。

另外,政治正確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物品上的細節太多,就會凸顯種族、性別、地位、階級、職業等身份,如果大家都是極簡中性風,看起來比較天下太平。

當下的人們需要極簡主義,極簡主義才能繼續流行。但極簡主義要不要一家獨大,恐怕選擇權也在人們的手裡。

比如家居設計,極簡風也流行好幾年了。經常是水泥自流平地面,然後放上一些鐵質框架家具,全屋黑白灰。或者小白磚上牆,黑色岩板洗手盆,家家都選。

極簡主義的信條是功能大於形式。但是走紅了以後,成了形式大於功能。

小白磚貼在廚房牆上,擦油煙就得累死,而且磚越小縫越多,清潔工作越不好做。黑色容易顯水漬油漬,岩板盆用久了掉底。至於水泥地、鐵架子好不好用,因人而異,但家裡搞成打螺絲工業風,應該不適合大多數人。

因為某種風格流行而去跟風,自然催生太多千篇一律的物品。如果從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出發,極簡主義未必能那麼普適。

其實,就一般情況而言,極簡主義物品還真好過太多細節修飾的物品,並不是每位設計師都能把握好細節的尺度。大量沒用的細節,很像一句老話「夫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而老郎之子也。廟有樹一株。人皆曰樹在廟前,余獨謂廟在樹後……」

#歡迎關注愛范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 ·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b7c62defb2251b3ac7117c7189b50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