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金字塔】苗、侗、瑤、布依以及土家族吊腳樓有什麼不同?

2022-04-02     言語者

原標題:【知識金字塔】苗、侗、瑤、布依以及土家族吊腳樓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築,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代建築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吊腳樓是苗鄉的建築一絕,它依山傍水,鱗次櫛(zhì)比,層疊而上,極其漂亮!吊腳樓並不是苗族獨有的建築特色,侗族、瑤族、布依族以及土家族也是吊腳樓的集大成者。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苗族吊腳樓、侗族吊腳樓、布依族吊腳樓、瑤族吊腳樓以及土家族吊腳樓各有什麼不同。

苗族吊腳樓

苗族吊腳樓是苗族特有的一種建築形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等地區。苗族吊腳樓的建築文化,歷史極其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苗族祖先蚩(chī)尤所在的九黎部落。苗族吊腳樓是干欄式建築,是在山地條件下富有特色的創造,屬於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欄式樓房。苗族吊腳樓一般以四排三間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還搭了一兩個「偏廈」。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樓,一般分三層,上層儲谷,中層住人,下層樓腳圍欄成圈,作堆放雜物或關養牲畜。住人的一層,旁有木梯與樓上層和下層相接,該層設有走廊通道,約1米寬。堂屋是迎客間,兩側各間則隔為二三小間為臥室或廚房。房間寬敞明亮,門窗左右對稱。有的苗家還在側間設有火坑,冬天就在這燒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門,門是兩扇,兩邊各有一窗。中堂的前檐下,都裝有靠背欄杆,稱「美人靠」。

侗族吊腳樓

侗族吊腳樓多是杉木結構的干欄式建築,為懸山式屋頂,屋頂蓋青瓦或杉皮,兩邊搭有偏廈。樓高10米左右,一般為三層,也有四層的。樓板以下為「底層」,頂棚為「樓層」,中間層為「住層」。底層一般為關養家禽牲畜,堆放家具,柴禾雜物和安放石碓的地方,有的廚房也設置在此層。樓層主要是儲藏糧食的地方,有的也設置臥室。住層主要是設置臥室,是住宅的主要空間。

布依族吊腳樓

布依族吊腳樓房屋一般是三開間,中間是堂屋,兩邊是臥房,按左大右小排序,左邊住老人,右邊住年輕人。右邊床前不遠處一般設有火堂,用於冬天取暖、烹茶、聊天、家庭議事。布依族不在正屋的火塘煮飯、炒菜,因為中堂是布依族敬奉祖先的地方。布依族吊腳樓的材料以楓香、杉木為主。按傳統的標準,有三柱落地一擔瓜、二柱落地兩擔瓜、七柱落地兩擔瓜(即十一個頭),房高一丈六八或一丈八八,意即「要得發不離八」,一棟二層三開間的吊腳樓,需用52根柱子,40個擔瓜,93根椽子和400塊木板,以及1萬5千塊瓦片。

瑤族吊腳樓

瑤家吊腳樓「巧於因借,精在體宜」,瑤族人民根據實用性和環境特性,強化建築性格,自由選址柴水方便、風光優美的地勢,採用數十棵杉木撐起為基腳,建起被稱為「千腳落地」的木樓。整座木樓以杉木為柱、為梁、為壁、為門窗、為地板,以杉皮為蓋頂,不油不漆,無矯無飾,一切順其本色,自然天成,樸實無華,或金雞獨立於山脊,或連片成寨於坡前,或負山含水,或隱幽藏奇,千姿百態,格局自由,情調浪漫,更重要的是它冬暖夏涼,不燥不潮,空氣新鮮,是瑤山人最好的居所。

土家族吊腳樓

土家族吊腳樓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場所,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正房有長三間、長五間、長七間之分。大、中戶人家多為長五間或長七間,小戶人家一般為長三間,其結構有3柱2瓜、5柱4瓜、7柱6瓜。中間的1間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賓客和辦理婚喪事用的。堂屋兩邊的左右間是「人住間」,各以中柱為界分前後兩小間,前小間作火房,有2眼或3眼灶,灶前安有火鋪,火鋪與灶之間是3尺見方的火坑,周圍用3至5寸的青石板圍著,火坑中間架「三腳」,作煮飯、炒菜時架鼎罐、鍋子用。火坑上面1人高處,是從樓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臘肉和炕豆腐乾等食物。後小間作臥室,臥室為防潮都有地樓板,父母住大裡頭(左邊),兒媳住小裡頭(右邊)。兄弟分家,兄長住大裡頭,小弟裡頭,父母住堂屋神龕後面的「搶兜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b4b85022e3dc44a3e897a1b364710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