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生育率的再次突破最低值,相關部門再次把提高生育率提上了日程,前段時間「生娃給錢」的熱度還沒有完全散去,最近幾天,關於把輔助生殖納入醫保的消息又再次上了熱搜。
有人不願生,也有人想生生不了
面對各種催生,很多人擔心的都是育兒花銷大,但卻不知道,有的人卻還在為「生」而煩惱。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每200個育齡婦女中,就有一個是想生卻不能如願的。
這裡包括有一部分的高齡女性,還有因為伴侶的問題而導致無法生育的女性。
對於高齡女性來說,生育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而男性的生育能力,目前也面臨堪憂,這就直接導致很多女性,有想生育的意願,但無奈卻生不了。
而這類人群,輔助生育技術就是最好的選擇。不過輔助生育技術是需要花錢的,而且費用還不低,每做完一次試管嬰兒過程,大約需要2-4萬元人民幣。
最令人糾結的是,錢是花出去了,但卻不能「包生孩子」。
35歲以下女性做試管嬰兒的成功率約為50%,40歲以上的可能就是只有20%。
很多夫妻在輔助生育的技術上,都是經歷了三番五次的折騰,最後幸運的是能成功受孕,而不幸就是「人財兩空」。
促進生孩子再推新措施,輔助生殖將逐步入醫保
在我們國家,每年約有30萬名試管嬰兒出生,而這背後,是眾多家庭精力和金錢的付出。資料顯示,育齡女性成功活產一次至少需要花費10萬元,甚至更多。
而為了減輕輔助生育帶給家庭的經濟負擔,上個月,媒體報道北京市將門診治療中常見的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對此國家醫保局明確表態:
「將逐步把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並鼓勵中醫醫院開設優生優育門診,提供不孕不育的診療服務」。
不得不說,如果真的能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里,對於那些不孕不育的夫妻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
輔助生育技術納入醫保後,會報銷多少?
同樣為醫療手段,我們平常去醫院看病生娃都會有相應比例的報銷,但生殖科卻十分例外,根本就不在醫保範圍內。
主要是因為求助輔助生殖的病人,幾乎都是100%有主觀渴望生育的,這個即使不給報銷任何費用也會生育,完全不需要靠進醫保來促進生育。
但隨著近幾年來國家生育率越來越低,那些想生卻不能生的群體也被考慮了進來,而只有把在生育上的花費降低或者減少,才能更好地促進生育率。
輔助生育技術說白了,就是把正常情況下,精子和卵子在體內結合的過程,轉移到體外,結合完成時候,再把成熟的胚胎移植到體內繼續發育,孕育十月再進行生產。
試管嬰兒的費用,單是手術部分就要2-3萬。還有術前的一些檢查,術後的藥物、護理等,大概是6-8萬,試管技術一次成功的機率不高,需要多次手術,這樣算下來,想要通過試管技術完成生育,最起碼要有幾十萬的預算。
而一旦把輔助生育技術納入醫保,其中的手術費用和實驗室項目就會被報銷,如果是職工的話,最多能報銷70%左右。
這樣算下來,如果條件都滿足的話,那麼報銷下來可以為家庭緩解很大的壓力。
試管技術,不能解決所有的不孕問題
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的試管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但依然不能解決所有的不孕不育問題。
而最常見的引起試管技術失敗的原因,就是夫妻雙方的年齡。由於個人年齡、體質情況差異,導致每個人在一個試管嬰兒周期內懷孕的可能性都大不相同。
尤其是女性的年齡,是影響試管嬰兒成功率的首要因素,尤其是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孕育能力也會隨之衰退,胚胎移植到子宮內想要能妊娠下去,對於子宮內的環境也是十分挑剔的。
在保證胚胎質量沒有問題的情況下,那些後期移植後仍然無法妊娠的女性,就說明子宮內環境對胚胎接受存在問題,這樣問題出現的機率,會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
所以說,即使是試管輔助技術,也要結結合夫妻雙方的年齡和身體情況來看,以免錯失了生育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