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不掩瑜!這電影雖留下3個遺憾,可也讓我看到馮小剛後繼有人了

2023-11-03     皮皮電影

原標題:瑕不掩瑜!這電影雖留下3個遺憾,可也讓我看到馮小剛後繼有人了

這幾年,郭麒麟改行當演員發展的挺不錯,出演了《贅婿》《龍馬精神》這樣有分量的影視劇,不過很多人卻對此不屑一顧。

他們覺得郭麒麟是郭德綱的兒子,是德雲社未來的班主,是地主家的傻兒子,出來演戲是體驗生活,混得不好就回去繼承家業了。

事實並非如此,郭麒麟在採訪時說出了真相。

他透露自己和父親平時很少見面,偶爾在電視台晚會上碰面,等於是「堂前盡孝」,一旁的郭德綱聽到這四個字,臉瞬間沉了下來。

其實站在郭麒麟的角度,身處這樣一個複雜的「豪門」,與其寄希望於說不準的未來,不如現在自己努力闖出一條路。

所以別再說郭麒麟是郭德綱的傻兒子了,他出來演戲,也有他自己的苦衷。

最近郭麒麟和于和偉主演的電影上映了,影片中兩人飾演了一對父子,郭麒麟演的就是一個傻兒子。

結合郭麒麟的經歷,這個傻兒子傻裡傻氣的背後藏著無盡的辛酸,相信大林子接這部戲時一定和這個角色狠狠共情了。

這部電影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王子昭執導的諷刺喜劇《二手傑作》。

于和偉飾演了一位中學語文老師。

他愛好文學渴望出書,但屢次被拒稿,無奈之下把希望寄託給了兒子。

郭麒麟飾演的傻兒子是扶不起的阿斗。

他並不喜歡寫作,父親送的一本《喪鐘為誰而鳴》,他連封皮都懶得拆。

他的愛好是攝影,通俗點說就是偷拍漂亮女生。

有一次他爬上女生宿舍偷拍妹子,結果不幸墜樓,生命危在旦夕。

父親為了保住兒子的名譽,說兒子是自殺,並給兒子炮製了一封遺書。

這封遺書寫得文采斐然,傻兒子一夜之間成了天才作家,到這裡劇情開始慢慢失控,一個「兒子死了,老爸紅了」的荒誕故事,拉開序幕。

本片的監製是寧浩,出品方是寧浩的壞猴子影業,寧浩和徐崢還在片中客串角色,很多人看完預告片後斷言它是寧浩式的瘋狂喜劇。

但皮哥看完影片後,卻覺得它沒有那麼簡單。

《二手傑作》是江湖上失傳已久的一類電影——諷刺電影,影片觀感像極了馮小剛的《手機》和《大腕兒》的結合。

「諷刺」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很多年輕的觀眾抱怨,看看隔壁的韓國電影,直戳社會陰暗面,諷刺度拉滿,看看我們的電影,處處歌舞昇平。

這是一種巨大的誤解。

其實早在40多年前,改革開放後,「諷刺」已經是中國文藝界創作不可或缺的調味品。

相聲里,有馮鞏和牛群的《小偷公司》,姜昆的《虎口遐想》。

小品里,有陳佩斯朱時茂的《主角與配角》,趙本山的《牛大叔提干》《賣拐》三部曲。

小說里,《小說月刊》《微型小說選刊》《故事會》,甚至是鄭淵潔的《童話大王》里都有著各式各樣的諷刺文。

電視劇里,《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也是當時針砭時弊的好作品。

而電影,作為新型藝術,更是諷刺藝術的排頭兵。

第五代導演的作品都帶有諷刺意味,其中以黃建新最擅長,他在拍完「先鋒三部曲」後拍攝了「都市三部曲」,三部全都是上乘的諷刺電影。

其中《背靠背,臉對臉》堪稱國產諷刺電影的巔峰,豆瓣評分高達9.5分,至今看仍然不過時。

黃建新之後,馮小剛接過了諷刺的大旗,他早年的賀歲喜劇,《甲方乙方》《大腕兒》《手機》都是這種類型的翹楚,誕生了很多經典的台詞和名場面。

這次的《二手傑作》就很接近馮小剛這一時期的作品,貼近現實的故事,辛辣幽默的語言,荒誕感恰到好處。

馮小剛之後,諷刺電影慢慢式微,儘管之後寧浩又扛起了諷刺的大旗,但他的「瘋狂系列」,荒誕有餘,諷刺不足,多了魔幻,少了地氣兒。

而到了徐崢的「囧系列」,諷刺已經蕩然無存,剩下純粹的搞笑耍寶了。

捋清了這條線,我們不難發現,《二手傑作》帶著一股復古的氣質。

影片的題材就很古早。

影片講述的是作家圈子裡那點事兒。

什麼新概念作文寫作比賽,什麼不良學生靠寫書成名,什麼美女作家靠噱頭出圈,什麼望子成龍盼女成鳳,什麼打榜買粉惡意營銷,還有父親給兒子代筆的情節。

讓人瞬間想起回到了,20年前郭敬明韓寒蔣方舟為代表的青年作家走紅時,熱氣騰騰的文壇盛況。

影片的諷刺手段很古早。

片中把《鏘鏘三人行》改成了《鏗鏗三人行》,把《金星秀》改成了《今夜秀》,導演甚至直接點名在豆瓣刷分、在微博買粉、在噹噹買榜的亂象。

片中傻兒子寫的書《少年的你去哪了》,讓人瞬間想到韓寒的代表作《像少年啦飛馳》,看的時候我就在想韓寒看了真的不會起訴導演嗎?

沒有陰陽怪調和含沙射影,導演直接點名道姓,有事說事兒,讓人看了酣暢淋漓。就像海報上的宣傳語:「壞笑喜劇,多有得罪。」

導演作為新人導演,不藏著掖著,很直白地致敬了馮小剛。

比如找來馮小剛的合作多次的演員劉儀偉和李誠儒,甚至在開新書發布會的段落里給了李誠儒一大段的報菜名式台詞,讓他複製《大腕》里那一場經典的表演。

雖然,導演的電影語言尚顯稚嫩,節奏把控稍欠功力,多處轉折有些突兀。

如開頭從溫情風突然轉向荒誕風,結尾處劇情有些失控,他又強行從荒誕風轉成煽情風,還特意加上了毛不易的《像我這樣的人》,有些刻意,沒有那種一瀉千里的從容。

但劇作本身是可圈可點的。

特別是影片中「父親代筆」的段落堪稱最華彩的樂章,它的幽默並不體現在某個金句上,而是通過結構來營造喜劇效果。

具體表現就是:前期父親給兒子代筆,欺騙了大眾;後來父親公布真相,大眾卻理解為是兒子給父親代筆。

開頭兒子跳樓,一跳出名;結尾處父親跳樓,一跳出名。

父子倆的住院插管的鏡頭對比,充滿了黑色幽默。

這種結構像極了莫比烏斯環,迴環往復,通過結構設計產生笑點,就是陳佩斯多次強調的「高級喜劇」。

于和偉和郭麒麟像兩隻螞蟻,在這個莫比烏斯環里穿梭,如鏡子的一體兩面,帶給觀眾兩種風格迥異的表演。

于和偉的風格是突破。

很難想像,半個月前,他還在《堅如磐石》里扮演黑老大,現在他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幕後寫手。連于和偉自己也在微博上吐槽是不是「串台了」。

這只是一句戲語,因為于和偉在兩部戲裡的表演風格完全不同。

演黑老大,他是極盡內斂,要演出不怒自威的感覺。

但演小人物,他卻極其癲狂,諷刺喜劇需要的就是用力過猛。

當瘋瘋癲癲的于和偉出現在觀眾面前時,驚喜感和新鮮感也如影隨形。

他為了小資情調說話文縐縐的腔調,為了成名想出代筆出書的陰招,謊言被揭穿後的歇斯底里,窮途末路後的幡然醒悟。

于和偉就像影片的節拍器,故事的起承轉合由他而起,因他而落。「萬物皆可于和偉」再次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驗證。

另一邊,郭麒麟的風格是寫實。

郭麒麟本來就是個喜劇人,在這樣的諷刺喜劇里本該放飛自我,但他的可貴之處是選擇了做減法。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二手傑作》表面的熱鬧遮不住它背後的荒涼:望子成龍心卻把兒子推向火坑,父愛成了這場陽謀中的道具。

郭麒麟在父愛缺失的環境下長大,對於影片的主題理解感同身受,我毫不懷疑,他是當悲劇來演的,給人的感覺特別寫實。

片中他沒有耍嘴皮子,沒有誇張的表情,雖然是主角,但戲份其實不多。

開局傻兒子墜樓後一直躺在床上,戲份全給了于和偉。

後來傻兒子康復後眼神呆滯,徹底淪為了父親的傀儡。

父親的一肚子壞水和傻兒子的一本正經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是喜感的由來。

但喜感背後其實是個悲劇,好幾次看這個傻兒子角色,我腦海中都浮現出星爺的經典台詞:「那個人好像一條狗。」

不知道郭德綱看了這部戲會是什麼感覺,大概自責多過歡喜吧。

《二手傑作》故事荒誕但寫實,演員演技在線且不落俗,一定程度上重現了諷刺電影的榮光,是一部有表達野心的作品。

但仔細品味還略帶粗糙,硬傷也比較多,集中體現在三點。

其一,題材有些隔靴搔癢。

好的喜劇電影應該是針砭時弊,但片中諷刺的文壇早就被邊緣化了。

當下文壇最賺錢的作家是余華,但他一年的版稅收入不過一千萬出頭。

韓寒之前作為頭部作家差不多也是這個水平的收入,後來他去拍電影了,去年的一部《四海》,口碑崩塌,但韓寒依舊賺了近6000萬,幾乎是他5年的寫作收入,更不用說票房大賣的《飛馳人生》《乘風破浪》了。

韓寒去拍電影了,而整個文藝圈不想著拍更多好作品,全跑去直播帶貨了,這才是當下文藝圈真正的痛點。

《二手傑作》還在討論10幾年前的文壇,講述的劇情還是「靠寫書賺100萬」。

經歷過「日賺208萬」「逃稅漏稅10多億」的洗禮後,這樣的諷刺力度已經落後了時代至少兩個節拍,有點不痛不癢了。

其二,女性塑造角色太失敗。

我一般不願意給一部電影扣上「不尊重女性」的帽子,但這部電影有些過分。

本片中男性角色個個出彩,除了兩位主演外,張子賢和馮雷兩個配角也有亮點。

但女演員那邊全都很失敗。

倪虹潔飾演傻兒子的媽媽,但她全程工具人,幾乎沒啥戲份。

許恩怡飾演的女二號許思思則直接帶來災難表演。

她本是一個清純的女生,對愛慕自己的男同學愛答不理,僅僅因為男同學寫書走紅,她就態度突變,極盡諂媚之能事。

一個女高中生獻媚,這多少讓人生理不適了。

影片叫《二手傑作》,片如起名,本身也是翻拍片,翻拍美國的《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

很多翻拍片在宣傳時都很雞賊,故意隱瞞翻拍的身份。

《二手傑作》倒很實在,直接在片尾字幕告訴觀眾,也算光明磊落。

但它在本土化的改編上出了問題,原版中的傻兒子沉迷色情,在一次「自嗨」中魂飛極樂。

這個情節移植到中國,就有些驚世駭俗了,導演改成了傻兒子偷拍女生摔下樓受傷,荒誕性減弱了,但仍然是劇情bug。

這麼惡劣的行為,當老師的父親卻全程不正確引導兒子,女性觀眾觀看了不舒服也是情理之中了。

其三,創造性乏善可陳。

作為一部諷刺文藝圈的電影,影片的堆砌大於創造性,缺少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高級文梗。

什麼是高級的文梗?

《背靠背臉對臉》里的「當官不打送禮的」。

《大腕》里,李誠儒的那句「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

《四海》里,「希望你以後住的每一個酒店,都含早」。

文人罵文人,講究一個不吐髒字,一針見血的,這是這類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審美趣味。

但《二手傑作》里,無論台詞還是劇情,都缺少這樣的巧妙設計。

什麼「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什麼「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什麼「歸來仍是少年」。

你很難相信2023年的電影還在使用10年前qq空間裡的簽名做梗。

導演在諷刺時,要麼藉助訪談節目,要麼藉助毛不易的歌詞,要麼借用這種雞湯式的金句,暴露了創作上的不思進取。

就像一個拳擊手,戴上了拳擊手套,喊出了最響亮的口號,最後一出拳卻綿軟無力,讓人多少有些意興闌珊。

但瑕不掩瑜,《二手傑作》仍在是當下電影市場稀缺的諷刺作品,帶著一種「有棗沒棗打三桿子再說」的粗糙美。

馮小剛後,國產諷刺電影,後繼有人了。

再不負責任猜想一下,寧浩導演的《紅毯先生》即將於11月17日上映,從片名和預告片來看,也是一部諷刺娛樂圈亂象的荒誕喜劇,是《二手傑作》的升級版。

那麼他監製的這部《二手傑作》選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映,最大的作用就是投石問路,真正的大殺器或許還是那部《紅毯先生》。

不論如何,暌違多年,國產諷刺電影真的回來了!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ad80ab91a59ca7fc5dc88abe77fa2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