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遷都洛陽,為何會引發諸侯混戰?清華大學給出顛覆性結論

2022-08-21     一耿歷史

原標題:周平王遷都洛陽,為何會引發諸侯混戰?清華大學給出顛覆性結論

周朝的歷史,以周平王東遷洛邑為分界點,劃分為西周和東周,其中東周治下的天下又因禮崩樂壞、諸侯混戰而有了春秋戰國之別稱。

在西周未亡之前,周天子對天下諸侯有著絕對的控制權,比如周共王為了得到三位美女就發兵滅掉了密國;周夷王僅僅因為一句讒言就可以下令烹殺遠在齊國的齊哀公;公元前807年魯國內亂公子伯御自立為君,周宣王率軍伐魯,殺伯御。

但歷史進入東周以後,周天子的地位卻一落千丈,不僅無力干涉諸侯國繼承人的選立,甚至周桓王在討伐忤逆的鄭莊公時還被鄭國士兵一箭射中肩膀,威嚴掃地。

戰國以後,諸侯混戰更加頻繁,就連周天子的直屬領地也時常被侵奪,周王室已經從天下共主淪為了同宋、衛一樣的普通小國。

周武王和周公旦所建立的宗法天下,為何會因為平王東遷產生如此大的前後落差呢?

按照《國語》和《史記》的說法,周幽王在位時因為擅廢王后和太子,引發王后母國—申國不滿,申侯遂聯兵犬戎發兵攻周,幽王被殺,而犬戎趁機攻破鎬京,侵奪岐、豐之地,周王朝實力大損,平王為避戎禍被迫東遷,喪失了對天下的控制權。

長期以來,這段記載也被後世當做了西周滅亡的史實。但卻有留下兩大謎團始終未能解開:犬戎明明是幫助平王奪位的友軍,為何卻成為平王口中的「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的敵人,甚至鼓勵諸侯討伐?平王的政治靠山是位於驪山的申國,平王為何要捨棄申國,遠赴政敵環伺的洛陽?

清華大學給出的研究結論,徹底顛覆了既有認知。

根據對入藏的戰國楚簡的釋讀,清華大學於2012年正式對外發布了《清華簡·系年》,其中對於周平王東遷事件做了如下記載:

「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圍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於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

根據這一結論,周幽王因繼承人問題被殺後,忠於幽王的諸侯大臣所擁立的合法繼承人是攜惠王余臣,而周平王始終未能獲得稱王的法理,此時周王朝出現了「二王並立」的混亂局面。

直到平王獲得了晉文侯的支持,才殺掉了攜惠王,同時受晉文侯所迫遷都成周(洛陽),與平王所謂的「戎狄入侵」並無關係。

清華大學的研究成果也印證了西晉出土的《竹書紀年》所言非虛,並且《竹書紀年》還記載了一個更為殘酷的細節:在幽王還未死時,仍是太子的周平王就在申侯的擁立下繼位,自稱「天王」,此時的西周是「父子二王並立」。

在宗法禮制森嚴的周王朝,周幽王自然不能容忍這種叛逆行為,故而才出現了《清華簡》所說的「幽王起師,圍平王於西申」的情況,但周幽王顯然沒料到,申侯為保住平王王位,不惜結盟西戎,而幽王的最終被殺,自然也是得到了平王的默許,畢竟,僭越稱王已經預示著父子只能存活一個。

然而,周幽王死於公元前771年,而幽王的合法繼承人攜惠王則死於公元前750年,攜惠王死後3年,平王才開啟了東遷之路,期間間隔24年之久。

這也就意味著,在長達20餘年的二王對峙局勢中,周平王始終都在申國的庇護下,居於緊鄰鎬京的關中地帶,並沒有受到所謂的戎狄侵犯。

那周平王東遷洛陽的動機又是什麼呢?

事實上,周平王因為得位不正,又有弒父之嫌,其繼位後除了擁立他的娘舅申國以及申國的盟國許、繒等國外,並未獲得諸侯的承認。而反觀攜王,擁立他的是邦君、諸正,也就是一干王室重臣和諸侯邦君。

在二王相爭之時,周平王無論是法理還是實力,都不如周攜王。

為了扭轉這一不利局面,周平王不得不採取非常手段。

根據陝西臨潼出土的《陳侯作王媯媵觳》銘文可知,周平王在公元前763年,將申侯之女嫁於鄭武公,申鄭聯姻,意味著鄭國承認了申國庇護下的平王王位合法性,而平王也默認了鄭國對鄭、虢、胡等國的占有,並將虎牢以東土地賜給了鄭武公。

之後,周平王又分別將秦襄公、晉文侯從西戎手中奪回的原本應該歸還周王室的岐西、河汾之地大方地賜給了秦、晉兩國,甚至給了秦夢寐以求的諸侯頭銜。

與周平王的「大方」相比,繼承幽王王位的攜王一派,仍維護西周以來的宗法禮制,而秦、晉發兵驅戎所占據的王室領地,不僅無法得到承認,甚至可能被視作對王權的挑釁。

相形之下,秦、晉諸侯徹底倒向了平王一派,這也解釋了為何二王並立之初晉國無所表示,反倒是在時隔20年之後,晉文侯才殺惠王於虢地。

周平王的飲鴆止渴之舉,雖然鞏固了王位,卻開了將龍興之地賜予諸侯的先例,喪失了在關中立足之地。一如《呂氏春秋》所言:「平王所以東徙也,秦襄、晉文之所以勞王,勞而賜地也」。

為此,周平王不得不在秦、晉所謂的「護送」之下,離開關中前往洛陽。帶頭破壞宗法制度的周天子,自然無力要求諸侯再繼續遵守,中國歷史步入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ad233d744b340f3c87927e53c9e81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