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 序
商務印書館發心整理當代中國學術,擬陸續出版當代一些學人的合集,我有幸忝列其中。
商務意在縱覽中國當代學人的工作全貌,故建議我把幾十年來所寫所譯儘量收羅全整。我的幾部著作和譯作,一直在重印,也一路做著零星修訂,就大致照原樣收了進來。另外六卷文章集,這裡做幾點說明。1.這六卷收入的,多數是文章,也有對談、採訪,少數幾篇講稿、日記、談話記錄、評審書等。2.這些篇什不分種類,都按寫作時間順序編排。3.我經常給《南方周末》等報刊推薦適合普通讀者的書籍。其中篇幅較長的獨立成篇,篇幅很小的介紹、評論則集中在一起,題作「泛讀短議之某某年」。4.多數文章曾經發表,在腳註里註明了首次刊載該文的雜誌報紙,以此感謝這些媒體。5.有些篇什附有簡短的說明,其中很多是編訂《白鷗三十載》時寫的。
這套著譯集雖說求其全整,我仍然沒有把所寫所譯如數收進。例如我第一次正式刊發的是一篇譯文,「瑞典食品包裝標準化問題」,連上圖表什麼的,長達三十多頁。儘管後來「包裝」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一個最重要的概念,但我後來的「學術工作」都與包裝無關。有一些文章,如「私有語言問題」,沒有收入,則是因為過於粗陋。還有一類文章沒有收入,例如發表在《財新周刊》並收集在《價值的理由》中的不少文章,因為文章內容後來多半寫入了《何為良好生活》之中。同一時期的不同訪談內容難免重疊,編訂時做了不少刪削合併。總之,這套著譯集,一方面想要呈現我問學過程中進退縈繞的總體面貌,另一方面也儘量避免重複。
我開始發表的時候,很多外文書很難在國內找到,因此,我在註解中標出的通常是中譯本,不少中譯文則是我自己的。後來就一直沿用這個習慣。
我所寫所譯,大一半可歸入「哲學」名下。希臘人名之為philosophia者,其精神不僅落在哲人們的著述之中,西方的科學、文學、藝術、法律、社會變革、政治制度,無不與哲學相聯。所有這些,百數十年來,從科學到法律,都已融入中國的現實,但我們對名之為philosophia者仍然頗多隔膜。這套著譯集,寫作也罷,翻譯也罷,不妨視作消減隔膜的努力,嘗試在概念層面上用現代漢語來運思。所憾者,成就不彰;所幸者,始終有同好樂於分享。
這套著譯集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謝主持這項工作的陳小文,同時要感謝李婷婷、李學梅等人組成的商務印書館團隊,感謝她們的負責、熱情、周到、高效。編訂過程中我還得到肖海鷗、吳芸菲、劉曉麗、梅劍華、李明、倪傅一豪等眾多青年學子的協助,在此一併致謝。
陳嘉映
2021年3月3日
《陳嘉映著譯作品集》全1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