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位高考狀元:孩子的未來,其實是拼爹媽

2020-07-30   理想眾望

原標題:48位高考狀元:孩子的未來,其實是拼爹媽

高考成績放榜,幾家歡喜幾家愁。

一邊是有人遺憾落榜與大學無緣,另一邊是各省高考狀元被曝光,名校紛紛拋出橄欖枝。

家長群里常有人說「別人家的孩子」,還有父母感嘆天才無可複製。

但看了他們的相關報道,發現這些狀元、學霸的家庭教育,竟然驚人的相似。

不是出身,不是智商,而是家庭。

就像那句話說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今年重慶高考理科狀元很傳奇。

她叫謝欣穎,理科726分。

3年前她是重慶中考狀元,今年是重慶高考狀元,還是截至7月25日已查到的全國二卷狀元,傳說中的「三元及第」。

被問到學習秘訣時,女孩的班主任說,「她的學習習慣特別好,讓我都感覺很佩服。」

比如,她不刷題,不上輔導班,上課時保證100%專注力。

比如,非常注重細節。她寫學習經驗分享,不僅邏輯嚴謹,還會逐一校正錯別字。

這樣的孩子是怎麼培養的?

謝爸爸給出的答案出人意料:根本沒有培養過。

但這個「沒有培養」,並不是兩手一攤的撒手不管,而是從源頭上的未雨綢繆。

為了培養孩子的閱讀力,謝爸爸說,從她一歲多開始,家裡就訂了很多幼兒畫報、繪本等。

「小時候她看不懂,我們就給她講,她主要是看圖。慢慢的,她自己看了給我們把故事講出來。」

女兒因此愛上了閱讀,也逐漸養成了高效閱讀的能力。

為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父母5歲起就帶她學習鋼琴,最終通過了鋼琴十級考試。

當然,學霸的養成是方方面面的,邏輯能力、鑽研能力、認真細緻的習慣......這些好習慣,如果父母從小都逐一幫孩子去鍛鍊、刻意培養,即使天賦上不到狀元的程度,相信未來也一定不會差到哪兒去。

看過很多狀元父母的採訪,發現天才不可複製,但優秀一定有跡可循。

從小幫孩子培養好習慣,就是最快最好的路。

就像2019年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說的,「只有小時候定型,後面的路才好走。」

而這一點,拼的是父母的格局,父母的用心。

近些年媒體採訪過很多高考狀元,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大多數孩子都多才多藝。

今年武漢理科狀元唐楚玥,除了拿下725分高分外,打球、游泳、吹拉彈唱,樣樣都會,還謙虛地說自己的硬筆書法是入門級。

2019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不僅是羽毛球社的副社長,參加過學校的足球聯賽,書法和畫畫也相當出彩。

去年深圳狀元溫卓越,從小習得一手好字,因為滿分作文卷面走紅。

有人把孩子的全能解讀為天賦,但是我看到的卻是父母在背後的支撐。

一個閨蜜,想培養孩子從小學琴,但孩子也沒有耐心,常常坐不住。

閨蜜不捨得,孩子吃一點苦就心疼得不得了。

沒堅持多久,練琴就放棄了。

別人問起來,她總說「孩子還小,玩是天性。」

殊不知,一味追求順其自然的快樂教育,失去的不僅是才藝,而是給孩子培養品質的機會。

才藝、學習,看起來是兩件事,本質上是一氣相通。

靠的都是專注力、堅持、自律、認真。

生活里,有些孩子未必聰明過人,他們或許有自己的天賦和熱愛的東西,但沒有一種成功不需要努力和堅持的品質。

比如伊能靜的兒子小王子,3歲的時候就愛上畫畫,也很有天賦。

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所以在畫得很累的時候,小王子也會說想在家裡玩,不想再畫畫。

伊能靜嚴厲地告訴兒子:

「這個人生是你的,你負全責。神給每個人一樣的天賦,有人願意付出百分之百還心存感激,有人只願意努力百分之二十還喊累,收回這個天賦的人從來不是神,而是你自己。」

兒子顯然聽懂了,他開始堅持,最終成了一個靈氣十足的小畫師。

前段時間吳奇隆在節目上聊到童年,說自己小時候幾乎每天都在訓練。

「每天五點多起床訓練,放學之後接著訓練,晚上十點十一點才能回家。我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他們考90分就會有獎勵,我考90分就會挨打。」

當時父母的嚴厲和心狠,今年再回憶起來時,吳奇隆沉思良久。

「很辛苦,但是這個階段吃的苦,都將成為未來生活很重要的基礎。讓我養成了不輕易放棄、自律、堅持努力的習慣。」

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中說:

「我們留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是幫助他們發展出本來認為自己不可能具備的能力,從而挖掘出自身潛能,也知道要讓自己的夢想成真,要用什麼方法,付出怎樣的努力。」

孩子就是家庭的縮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媽。這個拼爹,拼的是格局,拼的是思維。

在孩子還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習慣的培養,能力的養成,靠的是父母。

世上沒有不請自來的幸運,那些咬緊牙關的靈魂背後,都是父母有備而來的努力。

高考很重要,但人生不止於高考。

幫孩子塑造的好習慣,不僅可以幫他們在求學路上省心省力,還可以受用一生。

家裡的侄女今年高考,489分,算是落榜了。

分數出來後,一家人很喪。

母女倆開始互相埋怨:

「說是上網課,你就知道抱著個手機看,傻眼了吧!?」
「別說了,你天天碰、槓、聽、和的,我能好好學下去嗎。」
......

女孩從小聰明,本來是個好苗子,但父母常年做生意,家裡常常「夜夜笙歌」,幾乎沒管過孩子。

在他們眼裡,給孩子足夠的物質條件就夠了。

物質條件優秀本是好事,這背後的努力工作本也是一個好品質,但遺憾的是,他們只把自己最懶散的一面暴露給了孩子。

作家鮑德溫說:

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你暴露給孩子是什麼樣,他就會吸收什麼樣。

前段時間,一檔裝修改造節目的回訪視頻在網上火了,那是欄目組曾經改造過的房子。

北京一個胡同里,一家四口,房子卻只有10㎡。

請知名設計師來幫忙設計規劃時,女主人拒絕了設計師要為她添置衣櫥的設計,她說:「設計師如果可以拓展更大的空間,我寧可不要衣櫃,而是換成書架。」

他們不裝電視,每天的樂趣就是看書。

他們空間狹小,但爸爸每周都會買花。

他們生活拮据,卻給彼此很多很多愛。

即便在金錢上無法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但父母睿智透徹,積極又相愛,那麼跟隨他們一起生活的孩子,一定不會差。

教育的本質,就是拼爹拼媽。

不是金錢,而是父母的思想、格局、用心栽培,付出。

「偶爾我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

2004年安徽理科狀元說:「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而清華才女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後4:30關機。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不停刷手機短視頻的父母,怎麼有底氣要求孩子遠離遊戲?

父母沒有養成積極上進的品質,孩子又怎麼會天生努力?

不是鼓勵人人當狀元,也不是鼓勵所有父母卯足勁把孩子培養成狀元,畢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際遇和天賦。

但做父母的,該給孩子保駕護航。

我們傳遞給下一代的,不該是散漫、懶惰、遇到挫折就放棄。而應該是自律、堅持、專注。

生活里不存在從天而降的幸運,也沒有突如其來的驚喜。

有的只是千般投入、萬般辛苦後的得償所願,用心良苦。

最近,很多填報志願的同學在後台諮詢,哪所學校適合我呀,哪個專業前景好呀。別急別急,小編給大家送上福利了!

包學習app最近有志願填報指南免費領的活動!有學長學姐給大家答疑解惑,有專家名師給你進行專業指導,同時邀請你的小夥伴參加還能獲得7天會員和其他福利!

填報志願一舉逆轉的例子也確有不少,希望你也能是其中之一!

「監督孩子習慣養成的過程是很痛苦的,你得時時刻刻監督著他,留意著他。」

在談到教育孩子時,一個高考狀元媽媽這麼說。

所有的教育,都是寂寞的。學習的路上要歷經九九81難,做父母的也要修煉「72變」。

每一段腳踏實地的努力,都映射著更高一級的人生軌跡。

每一個創造出奇蹟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的奮力托舉。

這世上從沒有毫無理由的橫空出世,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是寂寞的,只有耐住寂寞堅定不移,才能等到開花結果。

在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之前,願我們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