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有森林 排闥送青來
——幾代石河子人植綠護綠擴綠的故事
來源:石河子你我他、兵團日報
編輯:孟宇、梁晨
在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的一片綠洲上,有一座被譽為「戈壁明珠」的城市——石河子。1950年,老一輩軍墾人克服千難萬險開始在戈壁荒灘上建城,並在當時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物質條件極其匱乏的情況下創造性地提出「先栽樹後修路,以樹定路、以樹定規劃」的城市建設思路。
綠,是石河子城市建設的最大亮點。6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軍墾人堅持植綠、護綠、擴綠,把石河子打造成了「林路相擁、林水相依、林城相融」,森林覆蓋率達3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32%、建成區綠地率達36.8%的國家森林城市。
記者近日走進「半城綠色半城樓」的石河子市,傾聽幾代人用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植樹造林的動人故事。
「我就像一片樹葉,想永遠依偎在石河子這棵大樹旁」
在石河子,有一條約3公里長、兩旁種滿了蘋果樹的街道,被大家親切地喚作「蘋果街」。
1985年,八師石河子市提出 「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的城市建設目標,一位個子不高卻大膽自信的女性建議在北三路上栽果樹。她,就是王效英。其實,從18歲進疆以來,王效英的一生就與石河子的樹緊緊連在了一起。
王效英從新疆八一農學院(新疆農業大學前身)畢業後,被推薦到石河子管理處造林養路隊當園林技術員。那一年,是1957年。
王效英接到的第一項工作任務是拿著一張石河子市規劃圖去勘察水源和林木資源。在此過程中,她發現石河子的樹種非常少。也是從那時起,她在心中堅定了為綠化石河子作貢獻的信念,滿腦子想的都是樹。
「先找樹種。」確定了方向,王效英便全身心投入到這項工作中。為了找到適合石河子種植的樹種,她從西北一直找到東北。因當時樹苗無法託運,身高不足1.5米的她就坐火車乘汽車,背著足有五六十公斤的樹苗一路輾轉回到了石河子。在王效英和同事的辛勤勞作和悉心照料下,這些樹苗茁壯成長。後來,她又負責了石河子林木良種引進馴化工作。1992年退休時,王效英非常自豪地說:「我一共為石河子市引進種植了200多種樹木、1000多種花卉。」
時光飛逝,為植樹造林忙碌了一輩子的王效英個子越來越小,但那些被她待如孩子的樹苗卻越來越高,越來越茂盛,一棵棵參天大樹彙集成一片美麗綠海,讓石河子市變得更美了。
退休後,四川老家的親戚想讓王效英回去養老,但她拒絕了。她曾這樣說:「我就像一片樹葉,想永遠依偎在石河子這棵大樹旁。在這裡,我覺得很幸福。」2018年,王效英在石河子市因病去世,永遠留在了這座她為之奉獻、深愛的城市。
「只要看到城市充滿綠意、生機勃勃,再累也值得」
今年53歲的劉軍,是石河子市城管委園林綠化養護中心的一名綠化工人。工作20多年來,他一直堅守在城市綠化工作一線。
「我父母1956年來到石河子市,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小時候,我經常聽父母講起初到石河子的情形,那時這裡還是一片荒涼的土地,沒有什麼樹。」劉軍說,父輩們植樹造林綠化了石河子,作為「兵二代」、一名綠化工人,他也要為守護石河子的綠貢獻力量。
劉軍日常工作內容包括大樹整形、綠籬修剪、草坪噴灌設備養護等,常年辛苦勞作使他落下一身傷病。他不僅患有腰肌勞損、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肩膀兩側的肌肉也變得十分僵硬。對此,劉軍卻打趣說:「如果沒有這份工作,哪有我一身的鋼筋鐵骨。」
提到「劉軍修剪法」,養護中心的同事們都讚不絕口。「大約在2003年前後,石河子市開始大規模進行園林綠化。為了做好這項工作,我就認真從電視和報刊中學習修剪方法,實踐後還將每一種方法的利弊記錄下來。」劉軍說,在長期的學習實踐中,他摸索出了一套「絕技」——「劉軍修剪法」,即在修剪綠籬時不需要拉線,就能修剪出面平、豎直或是彎如波浪的綠籬形狀。
早出晚歸、風吹日曬是綠化工人的工作常態。修剪工作大多在夏季進行,劉軍每天都要工作10多個小時,個人年修剪面積近50萬平方米。
不少人出高薪請劉軍去內地工作,他都拒絕了。劉軍說:「只要看到城市充滿綠意、生機勃勃,再累也值得,希望將來石河子市更綠更美。」
「我只有一個想法——種樹,想方設法把樹種活」
1999年年底,年僅19歲的許登金決定承包一座荒山種樹。
「以前的家鄉景色多美,現在山上只有亂砍濫伐後留下的滿目瘡痍,我要上山種樹。」那時,年輕的許登金只想為家鄉作些貢獻。
「真是瘋了!你去吧,去了就不要再回來。」那時,父母都不支持、不理解許登金,先後3次把他趕出家門。
後來,許登金拿著僅有的700多元錢,在親朋好友的一片反對聲中獨自來到位於石河子市石河子鎮努爾巴克村旁的北陽山,在這裡安家住了下來。沒曾想,他一住就是20年,用青春譜寫了一曲綠化荒山的壯歌。
一開始,許登金挖野生樹苗種在北陽山上,後來,又借錢買了幾千株樹苗。北陽山上沒有水源,他拉著大鐵皮桶到兩公里外的霍斯阿爾克村取水,每天要往返好幾趟。不種樹的時候,他還要到工地上去打零工,賺錢維持生計。雖然困難重重,但許登金從未想過放棄。他說:「我只有一個想法——種樹,想方設法把樹種活!」
2007年,北陽山上通了電,有了水井,加上運用科學的種植管理方法,許登金種的樹成活率提高了。與此同時,被他堅持綠化荒山的行動所感動,原本對他指指點點的鄉親們也自發到北陽山上來幫忙,亂砍濫伐的現象也越來越少。
「每天幹完活,我都會在山頭站一會。看到荒山一點點變綠,堅守下去的信心就更堅定了,我覺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許登金說,綠色孕育著生命、綠色預示著希望,「讓荒山變綠」是一直根植在自己心中的夢想。如今,北陽山變綠了,曾經的荒山煥發出勃勃生機,許登金的臉上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