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人喝茶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以茶待客,以茶送禮都是延續了上千年的禮儀,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現象。過去,石家莊人飲茶多在茶館或廟會上茶棚里,飲茶成為愛茶人生活的一部分,在裊裊茶香里品味著百態人生。
石家莊趙縣歷史上有個城隍廟,廟會一連好幾天,每到四月二十八正晌,必舉行「城隍出巡」。善男信女便抬著城隍,出北門至東晏頭村的龍神廟,祈禱風調雨順。城隍出巡,鑼鼓開道,旗傘遮天蔽日,行列可達數里。沿途百姓遍設供壇,夾道觀看熱鬧……
城隍廟西側有家茶館,當中是茶爐,三五把水壺坐在火爐上,壺水咕嘟咕嘟冒著熱氣,四方桌、長條凳,桌上擺著提系大茶壺。茶館的夥計稱「茶房」,這是很累的差事,燒水泡茶,托盤拿盞,忙裡忙外,迎來送往,整日手腳不閒。茶館的盈利微乎其微,賣茶水只是掙回了煤火錢,茶館主要是靠聽書看戲、租棋、買酒、賣點心掙幾個養家錢。
茶館一般是滿足趕廟的朋友相聚或小型請客,要上幾碟小菜,斟上一壺燒酒,邊飲酒邊品茶,茶館除了瓜子、花生米外,還備有點心,邊吃邊飲,邊喝邊聊。
像趙縣城隍廟這樣的茶館,當年遍布城鄉,《吃茶去》雜誌曾刊載張聚鋒一篇文章《石家莊振頭村的老燈茶館》,老燈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在振頭村中心開一個茶館。擺放著七八張茶桌,兩側配有長條凳子,茶館內可容納二十多人同時飲茶。茶館十分簡陋,但飲茶所需的物品擺放齊全。
茶館門前兼營瓜子、燒餅、果子、掛麵等其他生活日用品。前來老燈茶館茶客大多都是年過半百的老人們,村裡家境生活比較富裕戶,外村途經路人過客,村裡從事農耕種地的人們,半時不晌地把手裡的工具放在茶館門前,走進茶館舉杯豪飲,大有洗腸沖胃的爽快解渴之感。一碗落肚,倦意盡消,身體里頓時感到暖暖的,三碗飲罷,連後背也有陣陣暖意。
這裡的人們飲茶,從不喝涼茶、不吃茶葉、不喝半溫茶、空腹不喝茶、睡前不喝茶、喝藥不喝茶;壺嘴與壺嘴倒水不能相碰著,倒沸水時、不能用嘴吹熱氣。
有的茶客一次進茶館就喝上半天,也有的茶客分上午喝茶半天,下午喝茶半天,也有的茶客晚上來茶館喝茶。茶水沏的濃淡則由自己掌握,有的茶客一壺茶水喝的泛不出茶顏色為收官標誌。主要以花茶(花熏小葉)為主,也有茶客自帶茶葉的。這些北方鄉村的茶館,對傳統茶文化來說,具有「標本」意義。
與茶有關的,還有一種茶棚。舊時,茶棚設在廟會上,無償為香客提供飲茶、休息和食宿。茶棚單從字面上看,就有一種說不出的雅。古今茶人無不以品茗論水為雅事,視茶人啜客為雅士。茶字極雅,棚字較俗,一雅一俗,妙趣橫生。
茶棚的興起緣於舊時的交通不便。凡來進香的香客因路途遙遠,飲食不便,當地的信眾便自發募捐錢物,出義工搭建茶棚,無償為遠來香客提供飲食和休息的場所。茶棚最初為松棚或席棚,後來多用原有舊廟或新建廟宇型房舍,老北京妙峰山娘娘廟會進香各路有大小不一的茶棚100餘處。
鐵佛寺是趙縣一座古寺名剎,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為鐵佛寺廟會。廟會期間各地的商販、香客、遊客雲集,人山人海,燈火通明。吹吹打打,熱鬧非凡。在鐵佛寺周邊,散布著眾多簡陋的布棚,標有「茶棚」字樣,這些茶棚透著古意,載著親情,喚起樂善好施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如今,各種檔次的茶樓早已屢見不鮮,而茶棚則漸漸地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但它們無一例外在茶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YNwAG8BMH2_cNUgC-e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