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申請三件事:SAT/GRE、TOEFL/IELTS、個人文書。
通常我們說,個人文書是標化考試(SAT/GRE+TOEFL/IELTS)以外的申請戰場,可以說是留學申請最核心的環節,沒有之一。一篇出彩的文書能夠讓admission officer忽略掉你的標化考試直接跨分段錄取,起到逆風翻盤的作用。
我的好友Stephanie當年SAT考了三次只考了不到2000分(當年SAT滿分是2400,<2000相當於今天<1350的水平),最後一戰的成績出來後哭了兩晚,擦乾眼淚心死了決定復讀。
沒想到個人文書過於精彩,來年三月居然收到了UC Berkeley和UCLA的offer,今年還沒讀完耶魯研,Stephanie就收到好幾份美國公司的offer了。
所以市面上這麼多留學中介濃墨重彩地吹捧自己家文書老師的背景有多厲害,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有出國黨的地方就會有鄙視鏈,申請文書當然也有。
因為一篇個人文書綜合反應了一個學生的個人能力、社會履歷和家庭背景,比如你橫跨南極多少次、爹在福布斯排老幾、破解過幾次五角大樓防火牆等等。一篇出彩的個人文書單獨拿出來的吸睛程度,不亞於北上廣深相親角「月入十萬兩車兩房」的自我介紹。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申請文書中暗藏的鄙視鏈。
九年義務教育背景下的許多人成長軌跡都是相似的:早餐早讀課間操,五節課後睡午覺,醒來回班大小測,晚上複習期末考。最大的社會實踐可能就是去敬老院做義工,學校里打打辯論賽,校運會50米拿了前三之類的,大差不離。
在當代學業考核標準的背景下成長的人會有一套統一的「標化思維」,會覺得如果像達到某個目標,就必須要得到什麼樣的分數去兌換。於是在個人文書這項非標化考核上,許多人將留學中介視為了標準答案。
這就催生了一系列文書老師「套用模板」的行為,因為公司告訴文書老師們「這套模板靠譜」。「優秀」、「奮進」、「有想法」,是對這些文書模板的所有概括。
你為什麼選這個專業?因為「I was inspired by...」,因為「I love this major so deep that...」,因為「I hope to devote myself into...」。你為什麼選這個學校?因為選別的學校的理由都是一樣的。
實際上,這種換湯不換藥、沒有任何個人履歷硬寫出來的模板文書是最蒼白的。這種流水線生產、沒有任何辨識度、連句式都是一樣的文書,跟復讀機沒差。
於是,有的人逐漸意識到DIY的重要性,因為脫離文書模板的束縛創造出的可能性更多,於是一些學生開始為文書上的個人履歷上堆料。
這個方向是對的。比如我的電影好友小睿,當年就找到哥大了的Alex Smith教授,通過教授的人脈關係,居然聯繫上了Ryan Gosling(對就是La La Land的男主),還給拍了一部Documentary。
成片發布後,小睿去LA走上了紅毯,並且拿到了Alex Smith的推薦信,申請季全程DIY,最後去了USC讀研,繼續搞她心愛的電影。
我問過一些不敢DIY的朋友。他們都有提到,這些年申請大學的跑道越來越擠,所以選擇中介看上去是個「未必最好但肯定穩妥」的選擇。
可是很少人意識到:跑道永遠不只有一條。比如你將一個一心想學電影的學生塞進人滿為患的商科、CS、數學之類的申請跑道里,顯然不如讓他繼續在電影跑道上跑得遠。
我在另外一個讀Psychology的朋友在文書上寫到她去網信辦實習的經歷,她將一些嫌疑人在犯罪前會做出的微博、朋友圈等網際網路動作,整理成了一套粗糙的方法論,後來沿著這套方法論還找到了一些黑客和詐騙犯等等。
這套方法論的實用性還有待考究,但這位朋友最後申請到了UC Irvine的犯罪心理研,專業排名全美第一。
其實在個人文書這件事上,文書只是表達,個人履歷才是最硬核的申學武器。這就是一段正確的跑道能帶你去到的最遠的地方。
當你有了亮眼的個人履歷以後,如果要保進dream school,還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推薦信。
剛才提到的小睿的推薦信,其實是她的project owner給寫的,恰巧這個project owner是哥大的教授,才把她送進的USC。
只是天上沒有那麼多餡餅,天下也沒有那麼多巧合。
我的表弟阿K很早就知道自己要走CS的路,奈何國內高中給小碼農舞弄身姿的地方不多,除了機器人大賽和無線電測向就沒別的了,所以他通過集思學院找到了UChicago的CS項目,project owner是芝大的Nick Feamster,是芝大CS專業的dean。
阿K參加了一個machine learning的入門research,後來也順利拿到了Nick Feamster的介紹信,並把這個research寫進了文書里,最後也拿到了UChicago的return offer。
於是我發現:申請文書鄙視鏈頂端的人,從來不拿文書說事兒。
文書只是包裝,最強力的武器,分明是藏在文書下面的個人履歷,以及文書以外的人脈和推薦信才對。
說到這裡,就必須介紹一下我的好友小睿和阿K在積累個人履歷和人脈時使用的背景提升項目——集思名校科研。
我看了看集思的背景提升項目,他們覆蓋專業非常廣,課題涵蓋金融、CS、經濟、電影藝術、病理等熱門項目,你可以看看下面這份項目表,不僅有哈佛、哥大等大牛校的大佬到處都是(是真實的大佬),覆蓋的課題也真的很廣:
你要是不喜歡大課教學,也可以看一看下面這些1v1的小項目:
集思背景提升項目不僅專業覆蓋面廣,而且師資也是真的強,除了上文提到的芝大和哥大的大牛以外,還有來自哈佛、MIT、Emory、CMU的大佬,真的要珍惜和大佬們做科研的機會,人生贏家不是夢:
說實話,這次給集思學院的背景提升項目做推廣,也不純是因為金錢關係,同時也是我自己的一個小夙願。
當年在面對家人的勸阻的時候,因為沒有堅持的勇氣,所以放棄了深愛的電影專業,轉去讀了Applied Math,畢業後做的Marketing,和數學沒有5分錢關係。
假如當年有一個這樣的背景提升項目供我選擇,我可能會繼續堅持自己的電影夢。而幾年後的現在,我可能處在的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境地。
人人都說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沒人告訴你不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知道自己要什麼,其實是在替你節約生命。將更少的時間花在「確定自己要什麼」上,花更多時間在「完成自己想要什麼」上,這才是性價比最高的活法。
集思學院背景提升項目顧問